一种凸轮轴盖装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743623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17: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凸轮轴盖装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凸轮轴盖装夹系统包括装夹座、卡持杆、第一驱动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所述装夹座上形成一装夹基准面,用以与凸轮轴盖的安装端面贴接;所述卡持杆形成有突设于所述装夹基准面的定位杆段,所述定位杆段沿背向所述装夹基准面的方向呈直径减小设置,所述定位杆段邻近所述装夹基准面的端部周缘形成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以与所述凸轮轴盖的定位孔的内壁面抵接,所述卡持杆沿其轴向活动,调整所述定位杆段的长度,以改变所述定位部的直径,以适配不同孔径大小的所述凸轮轴盖的定位孔;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卡持杆活动;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之间电性连接。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之间电性连接。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之间电性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凸轮轴盖装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凸轮轴盖装夹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凸轮轴盖装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凸轮轴盖作为发动机重要组成部分,其加工质量将直接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作为凸轮轴盖加工的第一步,装夹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加工的质量和精度。
[0003]现有装夹方式多采用固定或分批次装夹,不同批次的工件,小孔孔径相差较大,大孔孔径值基本一致,装夹时,以端面作为基准面,大孔作为基准孔,小孔为定位孔。对于同批次、差异性小的工件采用固定式夹具头装夹;对于不同批次、差异性较大的工件,则更换成相应尺寸的夹具头,分批次装夹。现有装夹方式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动化加工、需要人力干预、装夹效率低下,且同批次不同工件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未曾考虑。选择一种夹具头装夹不同个体工件,往往会造成工件基准面或者定位孔不可逆损伤,对后续精密加工造成的误差往往很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凸轮轴盖装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旨在解决装夹装置无法适配不同大小的定位孔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凸轮轴盖装夹系统,包括:
[0006]装夹座,所述装夹座上形成一装夹基准面,用以与凸轮轴盖的安装端面贴接;
[0007]卡持杆,形成有突设于所述装夹基准面的定位杆段,所述定位杆段沿背向所述装夹基准面的方向呈直径减小设置,所述定位杆段邻近所述装夹基准面的端部周缘形成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以与所述凸轮轴盖的定位孔的内壁面抵接,所述卡持杆沿其轴向活动,调整所述定位杆段的长度,以改变所述定位部的直径,以适配不同孔径大小的所述凸轮轴盖的定位孔;
[0008]第一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卡持杆活动;以及,
[0009]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之间电性连接。
[0010]可选的,所述凸轮轴盖装夹系统还包括检测相机,所述检测相机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0011]可选的,所述凸轮轴盖装夹系统还包括:
[0012]承载座,设于所述装夹座的装夹基准面的一侧,所述承载座上形成一承载区域,用以供凸轮轴盖搁置;
[0013]活动推杆,安装至所述承载座上,且处于所述承载区域与所述装夹基准面呈相对设置的一侧,所述活动推杆沿靠近或者远离所述装夹基准面的方向活动设置;以及,
[0014]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活动推杆活动,以抵紧凸轮轴盖至使得所述凸轮轴盖的安装端面与所述装夹基准面贴接。
[0015]可选的,所述凸轮轴盖装夹系统还包括输送板,具有呈相对设置的进料端以及出
料端,所述输送板上形成有输送槽,所述输送槽的两端呈贯穿进料端和出料端设置,且所述输送槽两端的开口分别设于所述进料端的上端面以及所述出料端的侧壁面上;
[0016]所述出料端对应邻近所述承载区域设置,以向所述承载区域内输送所述凸轮轴盖,所述进料端用以承接所述凸轮轴盖。
[0017]可选的,所述输送槽包括设于所述进料端的进料槽段、设于所述出料端的出料槽段以及处于所述进料槽段与所述出料槽段之间的换向槽段;
[0018]所述凸轮轴盖装夹系统还包括:
[0019]换向盘,沿上下向的轴线转动安装至所述输送板上,且处于所述进料端与所述出料端之间,所述换向盘的上端面设有有滑槽,所述滑槽形成至少部分所述换向槽段;以及,
[0020]第三驱动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第三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换向盘转动。
[002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凸轮轴盖装夹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2]获取所述凸轮轴盖的定位孔直径数据;
[0023]根据所述定位孔直径数据,计算处所述卡持杆的活动量;
[0024]根据所述活动量生成控制指令;
[0025]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动作。
[0026]可选的,所述获取所述凸轮轴盖的定位孔直径数据的步骤包括:
[0027]获取凸轮轴盖的定位孔照片;
[0028]根据所述定位孔照片,得到定位孔拟合圆;
[0029]统计所述定位孔拟合圆内的像素值,计算得出所述定位孔的直径数据。
[0030]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定位孔照片,得到定位孔拟合圆的步骤包括:
[0031]将所述定位孔照片进行灰度化处理,得到灰度图像;
[0032]将所述灰度图片进行均值滤波,得到去噪图像;
[0033]将所述去噪图片进行阈值分割,得到二值图像;
[0034]提取所述二值图像的特征图像,拟合所述特征图像的轮廓线,得到定位孔拟合圆。
[0035]可选的,所述凸轮轴盖装夹系统还包括活动推杆以及第二驱动装置,所述活动推杆沿靠近或者远离所述装夹基准面的方向活动设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活动推杆活动,所述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动作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0036]获取推送指令,根据所述推送指令控制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动作。
[0037]可选的,所述凸轮轴盖装夹系统还包括换向盘以及第三驱动装置,所述换向盘沿上下向的轴线转动安装至所述输送板上,所述第三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换向盘转动,所述获取推送指令,根据所述推送指令控制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动作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0038]获取所述凸轮轴盖的定位孔位置;
[0039]根据所述定位孔位置,生成动作指令;
[0040]根据所述动作指令,控制所述第三驱动装置动作。
[0041]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杆段沿背向所述装夹基准面的方向直径呈减小设置,通过控制所述卡持杆沿其轴向活动,改变所述定位杆段突出于所述装夹基准面的长度,进而改变所述定位部的直径大小,针对不同大小的凸轮轴盖定位孔,控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调节所述定位杆段的长度,以适配不同大小的定位孔,防止由于与所述定位孔之间大小
差异导致损伤所述定位孔或者无法装夹所述定位孔。
附图说明
[004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凸轮轴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4]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凸轮轴盖装夹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意图;
[0045]图3为图2中卡持杆的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46]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凸轮轴盖装夹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7]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轮轴盖装夹系统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8]图6为图5中输送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9]图7为图5中换向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50]图8为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硬件运行环境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凸轮轴盖装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装夹座,所述装夹座上形成一装夹基准面,用以与凸轮轴盖的安装端面贴接;卡持杆,形成有突设于所述装夹基准面的定位杆段,所述定位杆段沿背向所述装夹基准面的方向呈直径减小设置,所述定位杆段邻近所述装夹基准面的端部周缘形成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以与所述凸轮轴盖的定位孔的内壁面抵接,所述卡持杆沿其轴向活动,调整所述定位杆段的长度,以改变所述定位部的直径,以适配不同孔径大小的所述凸轮轴盖的定位孔;第一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卡持杆活动;以及,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之间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轮轴盖装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轴盖装夹系统还包括检测相机,所述检测相机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凸轮轴盖装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轴盖装夹系统还包括:承载座,设于所述装夹座的装夹基准面的一侧,所述承载座上形成一承载区域,用以供凸轮轴盖搁置;活动推杆,安装至所述承载座上,且处于所述承载区域与所述装夹基准面呈相对设置的一侧,所述活动推杆沿靠近或者远离所述装夹基准面的方向活动设置;以及,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活动推杆活动,以抵紧凸轮轴盖至使得所述凸轮轴盖的安装端面与所述装夹基准面贴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凸轮轴盖装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轴盖装夹系统还包括输送板,具有呈相对设置的进料端以及出料端,所述输送板上形成有输送槽,所述输送槽的两端呈贯穿进料端和出料端设置,且所述输送槽两端的开口分别设于所述进料端的上端面以及所述出料端的侧壁面上;所述出料端对应邻近所述承载区域设置,以向所述承载区域内输送所述凸轮轴盖,所述进料端用以承接所述凸轮轴盖。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凸轮轴盖装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槽包括设于所述进料端的进料槽段、设于所述出料端的出料槽段以及处于所述进料槽段与所述出料槽段之间的换向槽段;所述凸轮轴盖装夹系统还包括:换向盘,沿上下向的轴线转动安装至所述输送板上,且处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帅李波潘江涛李行
申请(专利权)人: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襄阳光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