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气加压的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74335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17: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气加压的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系统包括:快速气加压系统包括气源、输送带、快速气加压管路和控制器,快速气加压管路安装于模拟水下工作站舱室的上部封头内,气源通过输送带连接快速气加压管路,快速气加压管路上安装有隔断阀、电控气动调节球阀和手动备用阀门,电控气动调节球阀和手动备用阀门相并联,单人逃生舱内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舱体外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单人逃生舱内的内部压力值,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外部环境的外部压力值,控制器控制气源开启、电控气动调节球阀的开启度以对单人逃生舱内进行气加压,并在内部压力值和外部压力值一致时,控制舱门开启装置开启上盖舱门以供乘员逃生。生。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气加压的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训练舱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气加压的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世界各国的水下逃生训练也仅限于在海军部队及水下搜救部门的针对专业人员进行的专业训练,但是现有却不具备专用的水下逃生训练装置,因此受训人员难以接受到最真实的训练体验,因此,如何为受训人员提供专用的逃生训练系统,使受训人员接受到最真实的训练体验,是一个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基于气加压的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系统。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气加压的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系统,其特点在于,其包括外部框架和舱体,所述外部框架的底部固定有底座,所述底座上中间位置处固定有支座,所述支座上固定有舱体,所述舱体的中部通过支撑架与外部框架固定连接,所述舱体的顶部突出于外部框架的顶部,所述外部框架的顶部与舱体之间铺设有不锈钢格栅;
[0006]所述舱体包括上部舱室和作为模拟水下工作站舱室的下部舱室,所述上部舱室采用分别作为单人逃生舱和救护舱的立式双圆筒结构,所述上部舱室的下部位于下部舱室内上部,所述上部舱室的筒壁与下部舱室的上部封头为焊接式结构,所述单人逃生舱的底部开设有第一通孔和铰接有下盖舱门,所述第一通孔通过下盖舱门密封,所述单人逃生舱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和铰接有上盖舱门,所述第二通孔通过上盖舱门密封,所述上盖舱门连接舱门开启装置,所述单人逃生舱和救护舱为连通式结构、中间采用透明隔板隔开且单人逃生舱和救护舱的上部连通;
[0007]所述训练系统还包括快速气加压系统,所述快速气加压系统包括气源、输送带、快速气加压管路和控制器,所述快速气加压管路安装于模拟水下工作站舱室的上部封头内,所述气源和输送带置于舱体外,所述气源通过输送带连接快速气加压管路,所述快速气加压管路上安装有隔断阀、电控气动调节球阀和手动备用阀门,所述电控气动调节球阀和手动备用阀门相并联,所述单人逃生舱内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舱体外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
[0008]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单人逃生舱内的内部压力值,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外部环境的外部压力值,所述控制器用于在进行逃生训练时,比较内部压力值和外部压力值,在内部压力值和外部压力值不一致时,控制气源开启、电控气动调节球阀的开启度以对单人逃生舱内进行气加压,并在内部压力值和外部压力值一致时,控制舱门开启装置开启上盖舱门以供乘员逃生。
[0009]较佳地,所述上部舱室和下部舱室内均设有CO2浓度传感器和氧气浓度传感器,所述底座且位于外部框架的一对角上均安装有用于提供氧气和空气的呼吸用应急气瓶,所述应急气瓶通过管路通入上部舱室和下部舱室内;
[0010]所述CO2浓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对应舱室内CO2浓度值,所述氧气浓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对应舱室内氧气浓度值,所述控制器用于在CO2浓度值和氧气浓度值达到预设调节条件时开启应急气瓶,以调节对应舱室内氧气和空气比例供给。
[0011]较佳地,所述底座上固定有多个压载块,所述压载块呈四角布设。
[0012]较佳地,所述训练舱还包括外部爬梯,所述外部爬梯安装于外部框架上。
[0013]较佳地,所述隔板采用有机玻璃隔板。
[0014]较佳地,所述底座且位于外部框架的一对角的每个角上均安装有两个应急气瓶,共有四个应急气瓶,其中三个应急气瓶为供应空气的应急气瓶,一个应急气瓶为供应氧气的应急气瓶。
[0015]较佳地,所述下部舱室由耐压的圆柱形壳体组成,上部采用封头式结构,下部为承压平板式结构。
[0016]较佳地,所述单人逃生舱内壁固定有攀爬扶梯。
[0017]较佳地,所述下盖舱门通过扭簧助力式铰链安装在单人逃生舱的底部上,开启方向为朝向单人逃生舱筒壁方向,所述上盖舱门通过铰链安装在单人逃生舱的顶部,开启方向为朝向外部环境。
[0018]较佳地,所述下部舱室内的两侧均匀分布有翻转式座椅以供逃生乘员等待逃生时休息,所述翻转式座椅上配设安全带,所述下部舱室内安装有照明灯。
[0019]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专利技术各较佳实例。
[0020]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0021]a)可模拟海上从水下工作站单人逃生舱中快速上浮逃生;
[0022]b)在快速上浮逃生时,单人逃生舱可模拟气加压的加压过程;
[0023]c)模拟水下工作站舱室、单人逃生舱供气量满足乘员在舱室内正常呼吸;
[0024]d)保障乘员在模拟水下工作舱室、单人逃生舱内不发生氧中毒、缺氧症和CO2中毒;
[0025]e)具有保障人员舱,以便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实验和训练人员的安全;
[0026]f)乘员能顺利离开单人逃生舱。
附图说明
[0027]图1

3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基于气加压的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快速气加压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如图1

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气加压的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系统,其包括外部框架1和舱体2,所述外部框架1的底部固定有底座3,所述底座3上中间位置处固定有支座4,所述支座4上固定有舱体2,所述舱体2的中部通过支撑架5与外部框架1固定连接,所述舱体2的顶部突出于外部框架1的顶部700mm高度,所述外部框架1的顶部与舱体2之间铺设有不锈钢格栅平台6。
[0031]为了便于固定、吊装、运输及外部设备安装,外部框架1设置槽钢框架式结构,所述外部框架1采用槽钢焊接而成。
[0032]所述舱体2包括上部舱室21和下部舱室22,所述上部舱室21采用分别作为单人逃生舱211和救护舱212的立式双圆筒结构,所述上部舱室21的下部位于下部舱室22内上部,所述上部舱室21的筒壁与下部舱室22的上部封头为焊接式结构,所述下部舱室22作为模拟水下工作站舱室。
[0033]所述单人逃生舱211的底部开设有第一通孔和铰接有下盖舱门213,所述第一通孔通过下盖舱门213密封,所述单人逃生舱211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和铰接有上盖舱门214,所述第二通孔通过上盖舱门214密封,所述上盖舱门214连接舱门开启装置10,所述单人逃生舱211和救护舱212为连通式结构、中间采用有机玻璃隔板215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气加压的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部框架和舱体,所述外部框架的底部固定有底座,所述底座上中间位置处固定有支座,所述支座上固定有舱体,所述舱体的中部通过支撑架与外部框架固定连接,所述舱体的顶部突出于外部框架的顶部,所述外部框架的顶部与舱体之间铺设有不锈钢格栅平台;所述舱体包括上部舱室和作为模拟水下工作站舱室的下部舱室,所述上部舱室采用分别作为单人逃生舱和救护舱的立式双圆筒结构,所述上部舱室的下部位于下部舱室内上部,所述上部舱室的筒壁与下部舱室的上部封头为焊接式结构,所述单人逃生舱的底部开设有第一通孔和铰接有下盖舱门,所述第一通孔通过下盖舱门密封,所述单人逃生舱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和铰接有上盖舱门,所述第二通孔通过上盖舱门密封,所述上盖舱门连接舱门开启装置,所述单人逃生舱和救护舱为连通式结构、中间采用透明隔板隔开且单人逃生舱和救护舱的上部连通;所述训练系统还包括快速气加压系统,所述快速气加压系统包括气源、输送带、快速气加压管路和控制器,所述快速气加压管路安装于模拟水下工作站舱室的上部封头内,所述气源和输送带置于舱体外,所述气源通过输送带连接快速气加压管路,所述快速气加压管路上安装有隔断阀、电控气动调节球阀和手动备用阀门,所述电控气动调节球阀和手动备用阀门相并联,所述单人逃生舱内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舱体外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单人逃生舱内的内部压力值,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外部环境的外部压力值,所述控制器用于在进行逃生训练时,比较内部压力值和外部压力值,在内部压力值和外部压力值不一致时,控制气源开启、电控气动调节球阀的开度以对单人逃生舱内进行气加压,并在内部压力值和外部压力值一致时,控制舱门开启装置开启上盖舱门以供乘员逃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气加压的水下工作站乘员逃生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舱室和下部舱室内均设有CO2浓度传感器和氧气浓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以群喻锡成付国举刘平小袁恒荣姚健陈杰王世峰陈亮包晓辰孙茂旭王军阳张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