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2728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06: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池领域,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括散热结构、电芯组件、第一端转接件、第二端转接件和端部支架。散热结构沿第一方向布置有多个,各散热结构均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于相邻的两散热结构之间设有一电芯组件,电芯组件的相对两侧面均与散热结构抵接;第一端转接件设置于电芯组件的一端,用于连接两相邻的电芯组件;第二端转接件设置于电芯组件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两相邻的电芯组件;端部支架用于支撑第一端转接件或第二端转接件,各端部支架与连续设置的多个散热结构对应连接。基于上述结构,使得动力电池的整体布局相对紧凑化,且提高了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空间利用率、体积成组率和能量密度。体积成组率和能量密度。体积成组率和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0001]本技术属于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动力电池中,电池模组的多个电芯组件通常通过设于其底部的模组底板与液冷板接触,以实现散热。基于此,易致使电芯组件的待散热面积更大的两旁侧的散热效果较差。且,各电芯组件之间还需建立动力连接,因而,如何在提高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的同时,避免动力电池的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大幅降低,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以解决如何在提高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的同时,避免动力电池的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大幅降低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电池,包括:
[0005]散热结构,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有多个,各散热结构均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成预设角度设置;
[0006]电芯组件,于相邻的两散热结构之间设有一电芯组件,电芯组件的相对两侧面均与散热结构抵接;
[0007]至少一个第一端转接件,设置于电芯组件的一端,用于连接两相邻的电芯组件;
[0008]至少一个第二端转接件,设置于电芯组件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两相邻的电芯组件;
[0009]端部支架,设有多个,且用于支撑第一端转接件或第二端转接件,各端部支架与连续设置的多个散热结构对应连接。
[001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一方面,可通过各散热结构对电芯组件的相对两侧面的热量进行散热、导热,从而可有效优化电芯组件的待散热面积更大的相对两侧面的散热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电芯组件的相对两端的温差大小,以提高动力电池的散热性能;一方面,相邻两电芯组件之间可通过由端部支架所支撑、固定的第一端转接件或第二端转接件建立稳定、可靠的动力连接关系,从而可使得各电芯组件实现稳定、可靠的串联或并联连接;一方面,还通过将端部支架与连续设置的多个散热结构对应连接,省略了侧板,以使得各散热结构、各电芯组件、各端部支架、各第一端转接件和各第二端转接件的布局紧凑,即,使得动力电池的整体布局相对紧凑化,从而可有效保障并提高动力电池的空间利用率、体积成组率,利于保障并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端部支架与连续设置的多个散热结构连接,多个散热结构分别与端部支架插接配合。
[0012]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保障各散热结构、各电芯组件、各端部支架、各第一端转接件和各第二端转接件相对固定且布局紧凑的基础上,通过使多个散热结构分别与端部支架插接配合,以进一步提高多个散热结构与端部支架的拆装便利性。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端部支架于其两侧分别凸设有至少一个对位凸起,在多个散热
结构中,位于两侧的两散热结构开设有用于与对位凸起插接配合的对位槽,对位槽的一端于其延伸方向连通至外部。
[0014]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端部支架与多个散热结构中位于两侧的两散热结构插接配合时,将端部支架的对位凸起从对位槽的连通至外部的一端滑入、插入对位槽,基于此,可通过对位凸起与对位槽的对位配合关系,使端部支架与多个散热结构中位于两侧的散热结构的相对位置固定,从而可稳定端部支架以及由端部支架所支撑、固定的第一端转接件或第二端转接件相对于散热结构的位置和状态,尤其可限制端部支架以及由端部支架所支撑、固定的第一端转接件或第二端转接件相对散热结构沿第二方向移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相邻两电芯组件通过第一端转接件或第二端转接件所建立的动力连接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可进一步紧凑化动力电池的整体布局,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空间利用率、体积成组率,利于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
[0015]在一个实施例中,端部支架的两侧的对位凸起于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0016]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便于同一散热结构于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对位槽,以便于通过各对位槽分别与其两侧的两端部支架的对位凸起对位配合,基于此,利于进一步紧凑化、规整化动力电池的整体布局,尤其利于缩减动力电池在第二方向上的整体长度,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空间利用率、体积成组率,利于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
[0017]在一个实施例中,端部支架面向散热结构的一侧开设有插接槽,在多个散热结构中,位于中间的散热结构的端部插入插接槽。
[001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进一步通过插接槽与多个散热结构中位于中间的散热结构的端部插接配合,基于此,一方面,可基于该插接配合关系,相应提高端部支架相对于散热结构的对位精度,且可进一步稳定端部支架相对于散热结构的位置和状态,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相邻两电芯组件在该端侧通过第一端转接件或第二端转接件所建立的动力连接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可通过插接槽容置多个散热结构中位于中间的散热结构,以相应压缩动力电池整体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从而可进一步紧凑化动力电池的整体布局,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空间利用率、体积成组率,利于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
[0019]在一个实施例中,插接槽于其延伸方向贯通设置。
[002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便于多个散热结构中位于中间的散热结构,通过插接槽的与外部相连通的两端口与插接槽快速、精准地实现插接配合,从而可相应提高多个散热结构中位于中间的散热结构与端部支架的配合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动力电池的装配便利性和装配效率。
[0021]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多个散热结构中,位于中间的散热结构凸出于电芯组件的长度小于位于两侧的散热结构凸出于电芯组件的长度。
[0022]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各散热结构将均相对电芯组件的端侧凸出延伸设置,其中,位于两侧的散热结构相对于电芯组件的端侧的凸出延伸的长度相对较长,基于此,可便于两散热结构与端部支架实现可拆卸连接,利于稳定端部支架的位置和状态,从而利于保障相邻两电芯组件在该端侧的动力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位于中间的散热结构相对于电芯组件的端侧的凸出延伸的长度相对较短,基于此,可在保障该散热结构对电芯组件的侧面
的散热效果的基础上,以及在保障该散热结构对端部支架的位置和状态的稳定效用的基础上,相应压缩该散热结构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从而可进一步压缩动力电池整体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可进一步紧凑化动力电池的整体布局,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空间利用率、体积成组率,利于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
[002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转接件或第二端转接件设于端部支架背离电芯组件的一侧,端部支架于第一端转接件或第二端转接件的两侧均开设有贯通设置的穿接孔,穿接孔供电芯组件的极耳穿过以与第一端转接件或第二端转接件电连接。
[0024]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电芯组件的极耳可通过各穿接孔与第一端转接件或第二端转接件建立动力连接关系,基于此,可便于先实现端部支架与散热结构的对应连接,以稳定端部支架与第一端转接件或第二端转接件的位置和状态,再实现第一端转接件或第二端转接件与电芯组件的动力连接,以获得稳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结构,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有多个,各所述散热结构均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成预设角度设置;电芯组件,于相邻的两所述散热结构之间设有一所述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的相对两侧面均与所述散热结构抵接;至少一个第一端转接件,设置于所述电芯组件的一端,用于连接两相邻的所述电芯组件;至少一个第二端转接件,设置于所述电芯组件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两相邻的所述电芯组件;端部支架,设有多个,且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端转接件或所述第二端转接件,各所述端部支架与连续设置的多个散热结构对应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支架于其两侧分别凸设有至少一个对位凸起,在所述多个散热结构中,位于两侧的两所述散热结构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对位凸起插接配合的对位槽,所述对位槽的一端于其延伸方向连通至外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支架的两侧的所述对位凸起于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支架面向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开设有插接槽,在所述多个散热结构中,位于中间的所述散热结构的端部插入所述插接槽,所述插接槽于其延伸方向贯通设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散热结构中,位于中间的所述散热结构凸出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本学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