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埋植式可携带且可更换I125粒子的胆道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2153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04:02
皮下埋植式可携带且可更换I125粒子的胆道引流管,其包括单腔引流管和植入式输液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式输液座与单腔引流管的第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单腔引流管包括体内前段、体内中段和体内尾段,在体内前段设置避免胆汁返流的防返流组件,在体内尾段的末端设置避免本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I125粒子自体内尾段发生脱落的防脱落组件;在所述单腔引流管内还设置能够容纳对肿瘤起放射治疗作用的I125粒子的容纳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单腔引流管的设计有效缩小引流管的管径,保证患者使用舒适度,并通过将植入式输液座和单腔引流管相结合的方式将引流管埋置在皮下,以方便患者术后的正常生活。后的正常生活。后的正常生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皮下埋植式可携带且可更换I125粒子的胆道引流管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为一种皮下埋植式可携带且可更换I125粒子的胆道引流管。

技术介绍

[0002]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临床常见的症候群,其包括一组引起胆管梗阻的恶性肿瘤肝门部肝癌、胆管癌、胰腺癌、壶腹癌及肝门淋巴结转移、压迫或侵及胆管等。由于肿瘤位置特殊,仅5%

20%的患者可行外科切除手术,绝大多数的病患需要先进行有效的胆道引流,减轻黄疸,待肝功能改善后施行抗肿瘤治疗。
[0003]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是在影像技术下经皮经肝在胆道内放置导管的一项技术手段,胆道支架技术是在导管引流的基础上再胆道梗阻部位植入塑料或金属支架,依靠支架的张力撑开胆管,保持胆管的开通。但是仅依靠胆道引流术或者支架植入术只可缓解梗阻性黄疸,不能控制局部肿瘤,而且当肿瘤向支架腔内或两端生长会使支架在一定时间内再发生闭塞,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0004]胆道腔内近距离治疗是继胆道引流技术之后针对造成胆管梗阻的原发肿瘤进行治疗的方法,碘125粒子作为一种低剂量率射源,可以放置在肿瘤内部或附近,粒子周围的肿瘤组织受到较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并且由于碘125粒子的有效射程短,没有特定的细胞作用周期,其作为固体植入物,不参与全身代谢,对全身状况影响较小;因此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难治性肿瘤的治疗,起到了既往抗肿瘤方法难以达到的疗效。
[0005]目前临床上将PTCD与放射性I125粒子局部治疗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其疗效也已经获得肯定。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I125粒子有一定的半衰期,因此需定时对I125粒子进行更换,但在更换粒子时需要整体更换导管,操作繁琐;2、可更换粒子的导管较粗,且需留置在体外,导致患者生活不方便,且极易引发感染;3、导管容易发生脱落和移位;
[0006]4、导管可携带的粒子数量有限,难以起到预期的抗肿瘤效果。
[0007]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在实际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时出现的以上不足,为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困难与不便,提供一种皮下埋植式可携带且可更换I125粒子的胆道引流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了克服目前临床上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时,更换放射性粒子操作繁琐的问题,也为了方便患者术后的正常生活,且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皮下埋植式可携带且可更换I125粒子的胆道引流管。
[0009]皮下埋植式可携带且可更换I125粒子的胆道引流管,其包括单腔引流管和植入式输液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式输液座与单腔引流管的第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单腔引流管包括体内前段、体内中段和体内尾段,在体内前段设置避免胆汁返流的防返流组件,在体
内尾段的末端设置避免本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I125粒子自体内尾段发生脱落的防脱落组件;在所述单腔引流管内还设置能够容纳对肿瘤起放射治疗作用的I125粒子的容纳结构;本技术通过采用单腔引流管的设计有效缩小引流管的管径,保证患者使用舒适度,并通过将植入式输液座和单腔引流管相结合的方式将引流管埋置在皮下,以方便患者术后的正常生活。
[0010]进一步,所述防返流组件包括位于单腔引流管内对称设置的两个结构相同的防返流瓣膜,以及对称设置在单腔引流管内侧壁的限位件;防返流瓣膜包括与单腔引流管内侧壁连接的第一弧形片,以及与第一弧形片一体连接的第二弧形片;第二弧形片的长边两侧对称设置与限位件配合使用的活动件。使用时,活动件与限位件的相对移动使得在向体内打造影剂经过防返流瓣膜时,防返流瓣膜为正常的打开状态,但当胆汁发生返流时防返流瓣膜呈关闭状态,以保证单腔引流管内胆汁发生返流现象。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弧形片的外边缘与单腔引流管的内侧壁弧度相同。
[0012]进一步,所述活动件的一端设置为球形结构,活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弧形片的长边连接;限位件的一端与单腔引流管的内侧壁连接,另一端设置为与球形结构匹配使用的球形凹槽,在有液体冲击的条件下球形结构在球形凹槽内部无障碍滑动,无液体冲击的条件下球形结构不与球形凹槽发生相对滑动。
[0013]进一步,所述活动件均匀设置在第二弧形片的长边的两侧,且在一个第二弧形片上的数量设置为8

14个,优选设置12个;限位件与活动件的数量相一致;此种密度设置既保证造影剂经过防返流瓣膜时,第二弧形片能够正常打开,也能保证第二弧形片关闭时,胆汁不能反向流动。
[0014]或者,所述防返流组件设置为圆形的且其外边缘与单腔引流管的内壁连接的单向防返流瓣膜。
[0015]进一步,所述容纳结构为设置在单腔引流管一侧管壁内的侧腔,侧腔的内径小于I125粒子的外径,且位于侧腔内的I125粒子连续排列;另外,在单腔引流管的体内尾段区域设置有侧腔的一侧设置与侧腔相连通的通孔,通孔的内径与I125粒子的外径相一致。当需更换侧腔内部已失效的I125粒子时,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导丝将已失效的I125粒子通过通孔推到单腔引流管的管腔内,再利用现有技术中的粒子枪和导丝将新的I125粒子缓慢推入侧腔内的预期位置,最终实现不需更换导管即可实现更换I125粒子的功能。
[0016]进一步,所述侧腔内的通孔沿着体内尾段之间的区域设置为实心;此种设置保证在使用导丝向体内尾段方向推送已失效的I125粒子时,已失效的I125粒子只会沿着通孔流向单腔引流管的管腔内。
[0017]进一步,由于I125粒子的外径为0.8mm,因此侧腔的内径设置为0.75

0.78mm,优选设置为0.77mm;此种尺寸设置可以保证在甩动单腔引流管时位于侧腔内的I125粒子不会发生移位。
[0018]进一步,所述侧腔朝向单腔引流管体内尾段的一端设置为封闭结构;此种设置有效防止I125粒子发生脱落。
[0019]进一步,所述通孔的中心轴线与单腔引流管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
°‑
60
°
,优选设置为45
°
;此种设置有利于导丝通过通孔将已失效的I125粒子推到单腔引流管的管腔内。
[0020]进一步,在所述通孔所在位置处设置有不透X线金属标记点;此种设置不仅保证在
X线透视下I125粒子的有效排出,还有利于定位单腔引流管所在的位置。
[0021]进一步,在所述单腔引流管体内尾段的管腔内设置一带有十字槽的定位件,定位件携带有不透X线金属标记点,且定位件的外周边缘与单腔引流管的内侧壁连接;十字槽槽孔的尺寸小于I125粒子直径;此种设置为导丝在伸入体内时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导丝总是位于体内的安全地带。
[0022]进一步,所述通孔所在位置与体内尾段末端之间的距离小于定位件所在位置与体内尾段末端之间的距离;此种设置保证在利用导丝将已失效的I125粒子推到单腔引流管的管腔内后,已失效的I125粒子不会再发生返流。
[0023]进一步,所述防脱落组件设置为单向防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皮下埋植式可携带且可更换I125粒子的胆道引流管,其包括单腔引流管和植入式输液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式输液座与单腔引流管的第一端可拆卸连接;单腔引流管包括体内前段、体内中段和体内尾段,在体内前段设置避免胆汁返流的防返流组件,在体内尾段的末端设置避免本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I125粒子自体内尾段发生脱落的防脱落组件;在单腔引流管内还设置能够容纳对肿瘤起放射治疗作用的I125粒子的容纳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埋植式可携带且可更换I125粒子的胆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返流组件包括位于单腔引流管内对称设置的两个结构相同的防返流瓣膜,以及对称设置在单腔引流管内侧壁的限位件;防返流瓣膜包括与单腔引流管内侧壁连接的第一弧形片,以及与第一弧形片一体连接的第二弧形片;第二弧形片的长边两侧对称设置与限位件配合使用的活动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皮下埋植式可携带且可更换I125粒子的胆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片的外边缘与单腔引流管的内侧壁弧度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皮下埋植式可携带且可更换I125粒子的胆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的一端设置为球形结构,活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弧形片的长边连接;限位件的一端与单腔引流管的内侧壁连接,另一端设置为与球形结构匹配使用的球形凹槽,在有液体冲击的条件下球形结构在球形凹槽内部无障碍滑动,无液体冲击的条件下球形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波许红
申请(专利权)人: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蚌埠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