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自然型岸坡防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1864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0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自然型岸坡防护结构,其包括植草排水沟、梯田式护岸、亲水步道、过滤塘、预制雨淋沟;所述植草排水沟的排水沟碎石上部设置种植土A;所述梯田式护岸的岸坡碎石上部依此设置回填土以及植生纤维毯,回填土中均匀打设若干列活体木桩;所述的亲水步道由若干块预制透水步道板拼装组成;所述过滤塘的调蓄层上部依此设置过滤层以及种植土B;所述植草排水沟在临水一侧依此设置梯田式护岸、亲水步道以及过滤塘;所述的梯田式护岸中纵向设置若干道预制雨淋沟;所述的预制雨淋沟上部通过企口嵌固预制透水台阶。本岸坡防护施工方便、结构稳固、实现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自然型岸坡防护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水利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自然型岸坡防护结构,适用于河道岸坡防护施工和景观要求较高的河道岸坡防护施工。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的高速化发展,农业、工业和人类活动对河道生态系统的破坏日益严重,大量的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直接排入河道中,导致水质恶化,河道生态环境严重污染。传统河道整治中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护岸,比如专利号为CN207244563U公开的一种生态化硬质护岸结构,包括直立岸段以及连接在直立岸段上方的斜坡岸段,所述斜坡岸段上设置有若干隔条,所述隔条位于斜坡岸段和直立岸段的连接处连接有多孔混凝土挂板,所述多孔混凝土挂板上开设有供营养土和沸石分子筛填充的填料槽以及与填料槽连通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内插接有根部置于填料槽中的藤本植株。
[0003]上述硬质护岸阻隔了水陆物质和能量交换,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削弱了河道生态的自然修复功能,且硬质护坡无法自我消纳排入河道的污染负荷,不能有效维持或改善水质。此外,还有一些河道在治理过程中,由于坡面的覆盖条件、地下水渗透压力、边坡坡度和几何特征等的变化,而发生较为严重的拉沟和坍塌现象。因此,落实海绵城市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生态优先原则,构建自然型岸坡防护成为河道治理及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传统硬质护坡存在的阻隔了水陆能量及物质交换、水生态系统不健全、自净能力不强、易发生拉沟和坍塌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自然型岸坡防护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自然型岸坡防护结构,包括设在堤岸顶部的植草排水沟、沿堤岸间隔布置的梯田式护岸和预制透水台阶、设在梯田式护岸临水一侧的亲水步道、设在堤岸坡底的过滤塘,梯田式护岸和植草排水沟之间设有若干预制溢水坎,预制透水台阶和植草排水沟之间设有预制汇水坎;
[0007]所述的植草排水沟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排水沟碎石和种植土A,排水沟碎石内部设置排水盲管A;
[0008]所述的梯田式护岸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岸坡碎石、回填土和植生纤维毯,梯田式护岸的底部以及中间位置设置有若干排活体木桩,将梯田式护岸分成若干层;
[0009]所述的预制透水台阶的下方垫设有预制雨淋沟;
[0010]所述的亲水步道与最底层的预制透水台阶等高;
[0011]所述的过滤塘和亲水步道之间设有滤水石笼A,过滤塘临水一侧设有滤水石笼B,过滤塘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调蓄层、过滤层、种植土B和滞留水池,调蓄层内部设置排
水盲管B,滤水石笼A对应预制雨淋沟出水口位置设置预埋管,预埋管与滞留水池连通。
[0012]优选地,所述的植生纤维毯通过若干均匀布置的锚钉固定在回填土上。
[0013]优选地,所述的回填土坡度缓于岸坡碎石坡度。
[0014]优选地,所述的亲水步道由若干块预制透水步道板拼装组成。
[0015]优选地,所述的预制溢水坎两侧设置企口,相邻的预制溢水坎之间通过两侧的企口相互咬合连接,预制溢水坎在高于植生纤维毯的位置处均匀设置有若干溢水口。
[0016]优选地,所述的预制汇水坎两侧及顶部设置企口,两侧的企口与相邻预制溢水坎的企口配合并通过咬合的方式连接,预制汇水坎上设有与预制雨淋沟连通的汇水口,汇水口位于植草排水沟的一侧安装过滤网。
[0017]优选地,所述的预制雨淋沟两侧及顶部设置企口,相邻的预制雨淋沟之间通过两侧的企口相互咬合,所述的预制透水台阶嵌固在预制雨淋沟顶部的企口处。
[0018]优选地,所述的预制透水台阶的截面为L形。
[0019]优选地,所述的植草排水沟上部对应预制雨淋沟入水口位置安装预制透水踏板。
[0020]优选地,所述的植草排水沟、梯田式护岸、亲水步道、过滤塘的下方均垫设有透水土工布。
[0021]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1)本技术在堤顶设置植草排水沟,兼具净水、蓄水、排水、供水功能,减少了植被养护成本,耗费的成本低。在雨天,透水性良好的碎石层可以把多余雨水渗透到地下,达到蓄水的作用,且多余的雨水可以通过溢流口排至岸坡;当暴雨来袭时,雨水可以及时通过排水盲管以及雨淋沟排出,方便净水和输水。
[0023](2)本技术在岸坡部分设置梯田式护岸,护岸底部填筑碎石可以储存并净化部分雨水;碎石中打设若干列活体木桩并填筑回填土,有效放缓边坡并预防土体流失;碎石上部铺设植物纤维毯并插入锚钉,一方面充分发挥天然植物纤维的保水特性,涵留20%~25%的雨水或灌溉水,另一方面通过植物纤维毯外层的定形网实现加筋护坡作用,提高了护坡的稳定性。
[0024](3)本技术在岸坡部分纵向设置若干雨淋沟,雨淋沟通过若干雨淋沟预制段拼装而成,施工便捷且经济性好;同时可以排除路面客水,减少堤顶路面客水对岸坡的影响,护坡安全性高,不易发生坡面拉沟或坍塌;预制雨淋沟顶部安装预制透水台阶,可将部分岸坡径流的雨水渗入预制雨淋沟中,同时为使用者提供了“亲水通道”。
[0025](4)本技术在坡脚部分设置过滤塘,过滤塘中种植湿生组合植物,一方面可以收集雨水、净化雨水,实现雨水的收集、渗滤和回用;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水多蓄、无水多绿的景观效果。过滤塘两侧设置滤水石笼,石笼内部使用石料填充,有利于河流与护岸的水质交换;同时可以挂生物膜,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此外,石笼的多孔结构可以提供生境通道,利于小型水生生物繁衍。
[0026](5)本技术形成了“植草排水沟+梯田式护岸+亲水步道+过滤塘”的多级自然型岸坡防护,一方面将部分堤顶、坡面雨水留下,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堤防”,实现了河道滨水区到陆域带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并为使用者提供了亲水空间;另一方面减轻了城市排水压力、补充了地下水。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自然型岸坡防护平面图;
[0028]图2是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自然型岸坡防护结构组成示意图;
[0029]图3是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自然型岸坡防护A

A剖面图;
[0030]图4是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自然型岸坡防护B

B剖面图;
[0031]图5是预制溢水坎立体图;
[0032]图6是预制汇水坎立体图;
[0033]图7是预制雨淋沟立体图;
[0034]图8是预制透水台阶立体图;
[0035]图中:1.植草排水沟,101.种植土A,102.排水沟碎石,103.排水盲管A,2.梯田式护岸,201.植生纤维毯,202.锚钉,203.活体木桩,204.回填土,205.岸坡碎石,3.亲水步道,301.预制透水步道板,4.过滤塘,401.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自然型岸坡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设在堤岸顶部的植草排水沟(1)、沿堤岸间隔布置的梯田式护岸(2)和预制透水台阶(8)、设在梯田式护岸(2)临水一侧的亲水步道(3)、设在堤岸坡底的过滤塘(4),梯田式护岸(2)和植草排水沟(1)之间设有若干预制溢水坎(5),预制透水台阶(8)和植草排水沟(1)之间设有预制汇水坎(6);所述的植草排水沟(1)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排水沟碎石(102)和种植土A(101),排水沟碎石(102)内部设置排水盲管A(103);所述的梯田式护岸(2)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岸坡碎石(205)、回填土(204)和植生纤维毯(201),梯田式护岸(2)的底部以及中间位置设置有若干排活体木桩(203),将梯田式护岸(2)分成若干层;所述的预制透水台阶(8)的下方垫设有预制雨淋沟(7);所述的亲水步道(3)与最底层的预制透水台阶(8)等高;所述的过滤塘(4)和亲水步道(3)之间设有滤水石笼A(10),过滤塘(4)临水一侧设有滤水石笼B(11),过滤塘(4)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调蓄层(404)、过滤层(403)、种植土B(402)和滞留水池(401),调蓄层(404)内部设置排水盲管B(405),滤水石笼A(10)对应预制雨淋沟(7)出水口位置设置预埋管(1001),预埋管(1001)与滞留水池(40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自然型岸坡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生纤维毯(201)通过若干均匀布置的锚钉(202)固定在回填土(204)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自然型岸坡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填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林朱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昂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