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环形补气型孵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0559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5 22:47
一种双环形补气型孵化装置,其特征是它由圆柱形中心气台(1)、内圆环(2)和外圆环(3)组成,所述的圆柱形中心气台(1)的中心安装有气管(4),气管(4)的进气端与气源相连通;在内孵化水池(5)和外孵化水池(6)的池底安装有定向喷嘴(7),喷嘴(7)给内孵化水池(5)和外孵化水池(6)补充孵化用水的同时使孵化用水单向旋转流动;在内圆环(2)和外圆环(3)的内壁上设有溢水孔(8)和阻卵网(9);在内孵化水池(5)和外孵化水池(6)的池底各安装有一个用于排水和收集鱼苗的集苗孔(10);在所述的集苗孔(10)上安装有可插拨的、高出孵化水面的封孔管(11)。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孵化率高。孵化率高。孵化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环形补气型孵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技术,尤其是一种三大家鱼鱼苗孵化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双环形补气型孵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三大家鱼是我国的主要水产养殖品种,其鱼苗孵化技术一直爱到各类养殖户的关注,提高鱼苗孵化率,模拟鱼卵在自然环境下孵化一直是水产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一种利用水源水压和单向喷嘴实现孵化池水循环流动的孵化装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种孵化装置大多缺少供氧装置且多为长腰形单环结构,一方面占地面积大,另一方面一次只能孵化单一鱼种,因此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孵化装置存在的品种单一,占地面积大,缺少必要的供氧装置等问题,设计一种双环形补气型孵化装置。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双环形补气型孵化装置,其特征是它由圆柱形中心气台1、内圆环2和外圆环3组成,所述的圆柱形中心气台1的中心安装有气管4,气管4的进气端与气源相连通,气管4的出气端连接有多个微型曝气头,微型曝气头伸入中心气台1与内圆环2之间形成的内孵化水池5以及内圆环2和外圆环3之间形成的外孵化水池6中以补充水中的氧气;在内孵化水池5和外孵化水池6的池底安装有定向喷嘴7,该定向喷嘴7通过各自的管道与压力水源相连,喷嘴7给内孵化水池5和外孵化水池6补充孵化用水的同时使孵化用水单向旋转流动;在内圆环2和外圆环3的内壁上设有溢水孔8,溢水孔8与安装在池底的排水管相连,在内圆环2和外圆环3的内壁上还各安装有一圈阻止鱼卵从溢水孔8流出的阻卵网9;在内孵化水池5和外孵化水池6的池底各安装有一个用于排水和收集鱼苗的集苗孔10,集苗孔10通过集苗管与集鱼池相连通,鱼苗通过集苗管流入集鱼池中的集苗网中进行鱼苗收集;在所述的集苗孔10上安装有可插拨的、高出孵化水面的封孔管11。
[0006]所述的外圆环3外侧安装有台阶体12以便于登高观察鱼苗孵化情况。
[0007]所述的阻卵网9安装在三角支架上,三角支架固定在内圆环2和外圆环3的内壁上。
[0008]所述的集苗管上安装有能控制流量的阀门。
[0009]根据需要在外圆环外侧再增设若干结构相同的圆环。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可在一个孵化池中满足多品种鱼苗的孵化。
[0012]本技术采用圆环形孵化池,水流循环流畅,无流动死角,所需的压力水源喷嘴数量少。
[0013]本技术能保证孵化所需的氧气用量,不会出现缺氧现象,能保证孵化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6]如图1所示。
[0017]一种双环形补气型孵化装置,它由混凝土结构的圆柱形中心气台1、内圆环2和外圆环3组成,所述的外圆环3外侧安装有台阶体12以便于登高观察鱼苗孵化情况。根据孵化品种数量外圆环的数量可为一个或以上,如图1所示,所有的进水、排水、集苗管道均浇铸在混凝土构件的底部或壁体中,所述的圆柱形中心气台1的中心安装有气管4,气管4的进气端与气源相连通,气管4的出气端连接有多个微型曝气头,微型曝气头伸入中心气台1与内圆环2之间形成的内孵化水池5以及内圆环2和外圆环3之间形成的外孵化水池6中以补充水中的氧气;在内孵化水池5和外孵化水池6的池底安装有定向喷嘴7,该定向喷嘴7通过各自的管道与压力水源相连,喷嘴7给内孵化水池5和外孵化水池6补充孵化用水的同时使孵化用水单向旋转流动;在内圆环2和外圆环3的内壁上设有溢水孔8,溢水孔8离环顶的调试在10

20厘米以上,各溢水孔8周向相连并通过内部管路与排水系统16相连通,溢水孔8与安装在池底的排水管相连,在内圆环2和外圆环3的内壁上还各安装有一圈阻止鱼卵从溢水孔8流出的阻卵网9,如图1所示,所述的阻卵网9安装在三角支架上,三角支架固定在内圆环2和外圆环3的内壁上。在内孵化水池5和外孵化水池6的池底各安装有一个用于排水和收集鱼苗的集苗孔10,集苗孔10通过集苗管与集鱼池相连通,所述的集苗管上安装有能控制流量的阀门。鱼苗通过集苗管流入集鱼池中的集苗网中进行鱼苗收集;在所述的集苗孔10上安装有可插拨的、高出孵化水面的封孔管11。图1中所有内部管路均以虚线表示,压力水源13、气源14、集苗池15、排水系统16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0018]本技术的使用方法是:
[0019]使用前,先进行冲洗消毒,然后打开压力水源13,使喷嘴7进水,喷嘴按设定的角度向内孵化水池5和外孵化水池6中注水,水循环流动,当水位达到设定值时,即可将收集的鱼卵放入不同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将曝气头放入内外孵化池中,打开气源14供气,也可根据需要关闭气源。持续观察,当鱼卵孵化成鱼苗后即可关闭压力水源,打开集苗孔10进行鱼苗采集,鱼苗流入集苗池15中进行收集。
[0020]本技术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环形补气型孵化装置,其特征是它由圆柱形中心气台(1)、内圆环(2)和外圆环(3)组成,所述的圆柱形中心气台(1)的中心安装有气管(4),气管(4)的进气端与气源相连通,气管(4)的出气端连接有多个微型曝气头,微型曝气头伸入圆柱形中心气台(1)与内圆环(2)之间形成的内孵化水池(5)以及内圆环(2)和外圆环(3)之间形成的外孵化水池(6)中以补充水中的氧气;在内孵化水池(5)和外孵化水池(6)的池底安装有定向喷嘴(7),该定向喷嘴(7)通过各自的管道与压力水源相连,喷嘴(7)给内孵化水池(5)和外孵化水池(6)补充孵化用水的同时使孵化用水单向旋转流动;在内圆环(2)和外圆环(3)的内壁上设有溢水孔(8),溢水孔(8)与安装在池底的排水管相连,在内圆环(2)和外圆环(3)的内壁上还各安装有一圈阻止鱼卵从溢水孔(8)流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兴郑友陆海莉霍春林李春林郑啸宇郝忱丁淑燕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