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端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9783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32
一种连接器端子结构,包括彼此叠设的两个导电片体,各导电片体沿一第一方向弯折形成彼此相对应的第一片体以及第二片体,第一片体通过连接部桥接第二片体,第一片体以及第二片体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分别地延伸形成两个弹性臂,所有的四个弹性臂的长度皆相同,且各弹性臂分别朝外凸起接触点,但是两个导电片体的各接触点彼此不叠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端子结构
本技术有关一种连接器端子结构,尤指运用于连接器且增加接触点数量以及改善电性传导异常的一种连接器端子结构。
技术介绍
电源连接器广泛应用于各式电器产品上。然而随着不同电器产品的供电需求,电源连接器也必须作相对应适应的设计。如一般应用于大电流量的交流电源连接器上,为使其端子能具有足够的耐电流能力,除了材质的选用以外,在尺寸上也必须作加大或加厚等设计。除了上述的考量外,由于现今许多电器产品讲究轻薄及方便使用者对位插接等趋势下,故在连接器的设计上往往也趋向扁平以及对称的设计架构,如此方可应用于轻薄化的电器产器、以及在对称下可供使用者正、反向插接连接端口或电子产品等需求。然而,随着现有电子产品的多元应用,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往往面临到电流传导路径的差异所带来的电性不良影响,或甚至是容易因为接触点面积与数量不足而导致电子产品与连接器之间电性传导异常,进而导致电子产品异常运行抑或是导致损毁的情况。为此,如何设计出一种连接器端子结构,特别是解决现有技术的前述技术问题,乃为本案专利技术人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结构,其可解决现有技术电流传导路径的差异所带来的电性不良影响,以及因为接触点面积与数量不足而导致电子产品与连接器之间电性传导异常的技术问题,达到使电子产品正常运行且方便使用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导电片体,沿一第一方向弯折形成彼此相对应的一第一片体以及一第二片体,该第一片体以及该第二片体在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一第二方向上分别地延伸各形成一第一弹性臂,该第一片体的该第一弹性臂与该第二片体的该第一弹性臂彼此相对应配置,且该第一片体的该第一弹性臂以及该第二片体的该第一弹性臂分别朝外各凸起一第一接触点;以及一第二导电片体,叠设于该第一导电片体之内,且与该第一导电片体电性连接,该第二导电片体沿该第一方向弯折形成彼此相对应的一第三片体以及一第四片体,该第三片体以及该第四片体在该第二方向上分别地延伸各形成一第二弹性臂,该第三片体的该第二弹性臂与该第四片体的该第二弹性臂彼此相对应配置,且该第三片体的该第二弹性臂以及该第四片体的该第二弹性臂分别朝外各凸起一第二接触点;其中,各该第一弹性臂与各该第二弹性臂的长度相同,且各该第一接触点与各该第二接触点彼此错开。上述的连接器端子结构,其中,一第三方向同时垂直于该第一方向以及该第二方向,两个该第一接触点与两个该第二接触点均位于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三方向所构成的同一平面上。上述的连接器端子结构,其中,该第二导电片体的两个该第二弹性臂与该第一导电片体的两个该第一弹性臂彼此错开,且该第二导电片体仅两个该第二弹性臂突伸于该第一导电片体之外。上述的连接器端子结构,其中,该第一片体通过一第一连接部桥接该第二片体,该第三片体通过一第二连接部桥接该第四片体。上述的连接器端子结构,其中,该第一片体以及该第二片体在远离各该第一弹性臂的一端分别连续地两次反向弯折各形成一舌片,且该第一片体以及该第二片体上的各该舌片沿着该第一方向或该第二方向延伸。上述的连接器端子结构,其中,该第一片体的该舌片与该第二片体的该舌片彼此相对应配置,且第一片体的该舌片与该第二片体的该舌片的距离大于该第一片体与该第二片体的距离。上述的连接器端子结构,其中,该第三片体以及该第四片体在远离各该第二弹性臂的一端分别连续地两次反向弯折各形成一舌片,且该第三片体以及该第四片体上的各该舌片沿着该第一方向或该第二方向延伸。上述的连接器端子结构,其中,该第三片体的该舌片与该第四片体的该舌片彼此相对应配置,且该第三片体的该舌片与该第四片体的该舌片的距离大于该第三片体与该第四片体的距离。本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在使用本技术所述的连接器端子结构时,由于第一导电片体以及第二导电片体共包括有两个第一弹性臂以及两个第二弹性臂,且各第一弹性臂与各第二弹性臂的长度相同,可以使得电性传导路径均一且稳定。各第一接触点不与各第二接触点彼此叠设,即四个弹性臂都可以独立地突伸于外,且四个弹性臂所具有的接触点都可以在插设中直接地接触连接端口或电子产品,可借以提升接触点面积与数量来保障电性连接的品质。因此,本技术所述的连接器端子结构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电流传导路径的差异所带来的电性不良影响,以及因为接触点面积与数量不足而导致电子产品与连接器之间电性传导异常的技术问题,达到使电子产品正常运行且方便使用的目的。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连接器端子结构的分解状态示意图;图2以及图3为本技术连接器端子结构的组合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连接器端子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连接器端子结构的俯视示意图;以及图6为本技术连接器端子结构的另一侧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第一导电片体2:第二导电片体10:第一片体11:第一弹性臂12:第一接触点13:舌片20:第二片体21:第一弹性臂22:第一接触点23:舌片30:第三片体31:第二弹性臂32:第二接触点33:舌片40:第四片体41:第二弹性臂42:第二接触点43:舌片100:第一连接部200:第二连接部X、Y、Z:方向A:平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其中,图1为本技术连接器端子结构的分解状态示意图;图2以及图3为本技术连接器端子结构的组合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连接器端子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连接器端子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连接器端子结构的另一侧视示意图。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本技术所提出的连接器端子结构包括:第一导电片体1以及第二导电片体2。其中,第一导电片体1沿第一方向(如图1中所示的X方向)弯折形成有彼此相对应的第一片体10以及第二片体20。第一片体10以及第二片体20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如图1中所示的Y方向)上分别地延伸形成有第一弹性臂11、21。第一片体10的第一弹性臂11与第二片体20的第一弹性臂21彼此相对应配置,且第一片体10的第一弹性臂11与第二片体20的第一弹性臂21分别朝外凸起有第一接触点12、22。第二导电片体2叠设于第一导电片体1之内,且与第一导电片体1电性连接。第二导电片体2沿第一方向(如图1中所示的X方向)弯折形成有彼此相对应的第三片体30以及第四片体40。第三片体30以及第四片体40在第二方向(如图1中所示的Y方向)上分别地延伸形成有第二弹性臂31、41。第三片体30的第二弹性臂31与第四片体40的第二弹性臂41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第一导电片体,沿一第一方向弯折形成彼此相对应的一第一片体以及一第二片体,该第一片体以及该第二片体在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一第二方向上分别地延伸各形成一第一弹性臂,该第一片体的该第一弹性臂与该第二片体的该第一弹性臂彼此相对应配置,且该第一片体的该第一弹性臂以及该第二片体的该第一弹性臂分别朝外各凸起一第一接触点;以及/n一第二导电片体,叠设于该第一导电片体之内,且与该第一导电片体电性连接,该第二导电片体沿该第一方向弯折形成彼此相对应的一第三片体以及一第四片体,该第三片体以及该第四片体在该第二方向上分别地延伸各形成一第二弹性臂,该第三片体的该第二弹性臂与该第四片体的该第二弹性臂彼此相对应配置,且该第三片体的该第二弹性臂以及该第四片体的该第二弹性臂分别朝外各凸起一第二接触点;/n其中,各该第一弹性臂与各该第二弹性臂的长度相同,且各该第一接触点与各该第二接触点彼此错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导电片体,沿一第一方向弯折形成彼此相对应的一第一片体以及一第二片体,该第一片体以及该第二片体在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一第二方向上分别地延伸各形成一第一弹性臂,该第一片体的该第一弹性臂与该第二片体的该第一弹性臂彼此相对应配置,且该第一片体的该第一弹性臂以及该第二片体的该第一弹性臂分别朝外各凸起一第一接触点;以及
一第二导电片体,叠设于该第一导电片体之内,且与该第一导电片体电性连接,该第二导电片体沿该第一方向弯折形成彼此相对应的一第三片体以及一第四片体,该第三片体以及该第四片体在该第二方向上分别地延伸各形成一第二弹性臂,该第三片体的该第二弹性臂与该第四片体的该第二弹性臂彼此相对应配置,且该第三片体的该第二弹性臂以及该第四片体的该第二弹性臂分别朝外各凸起一第二接触点;
其中,各该第一弹性臂与各该第二弹性臂的长度相同,且各该第一接触点与各该第二接触点彼此错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一第三方向同时垂直于该第一方向以及该第二方向,两个该第一接触点与两个该第二接触点均位于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三方向所构成的同一平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片体的两个该第二弹性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子昌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信音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