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振能力更加稳定的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9726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振能力更加稳定的继电器,包括外壳和底板,所述外壳为上端有开口内部中空的腔体,在该腔体内设置有骨架、铁芯、轭铁、衔铁、动簧片、假B脚、静簧片和两个C脚,所述骨架外侧缠绕有漆包线圈,所述漆包线圈的两个引脚端分别与两个C脚电性连接,所述铁芯一端贯穿骨架后与轭铁固定连接,所述轭铁上设置有COM脚,所述动簧片铆接在轭铁上,所述衔铁与动簧片固定连接,所述动簧片远离轭铁一端设置有动触点,所述假B脚和静簧片分别位于动触点的上下两端部,所述底板设置在外壳的开口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备结构简单,该继电器在道闸上使用可以减少产品因振动产生的误操作及触点粘死,磁路部分吸力强,工作稳定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振能力更加稳定的继电器
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具体为一种抗振能力更加稳定的继电器。
技术介绍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其实际是一种通过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自动开关”。继电器一般包括电磁部分和触点组,电磁部分通过控制触点组中不同触点的闭合和分离,从而可以实现电路的导通和断开,达到保护电路的目的。随着国内市场自动化的不断提升,道闸行业也成为一个热门行业,不论是火车站、汽车站、机场,还是部分公司,为了提升管理的方便性和可靠性,推行实名制及人证一致的管理,其中道闸中的继电器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道闸属于公共场所使用,使用频次相对比较频繁,环境相对恶劣,普通继电器虽然在该环境能够使用,但会经常出现误动作或触点粘死,导致效率下降及群众不满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振能力更加稳定的继电器,具备结构简单,该继电器在道闸上使用可以减少产品因振动产生的误操作及触点粘死,磁路部分吸力强,工作稳定性好的优点,解决了上述技术背景所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振能力更加稳定的继电器,包括外壳和底板,所述外壳为上端有开口内部中空的腔体,在该腔体内设置有骨架、铁芯、轭铁、衔铁、动簧片、假B脚、静簧片和两个C脚,所述骨架外侧缠绕有漆包线圈,所述漆包线圈的两个引脚端分别与两个C脚电性连接,所述铁芯一端贯穿骨架后与轭铁固定连接,所述轭铁上设置有COM脚,所述动簧片铆接在轭铁上,所述衔铁与动簧片固定连接,所述动簧片远离轭铁一端设置有动触点,所述假B脚和静簧片分别位于动触点的上下两端部,所述静簧片上设置有NO脚,所述底板设置在外壳的开口处,所述NO脚、COM脚以及两个C脚分别贯穿底板并延伸至底板外侧。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开口处设置有卡扣,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与卡扣相适配的卡槽。优选的,所述轭铁与所述动簧片连接呈“U”形状。优选的,所述假B脚包括假B脚主体和触针,所述假B脚主体与触针一体成型,所述触针与动触点接触连接。优选的,所述静簧片上还设置有静触点,所述静触点位于动触点的正下方位置,且静触点与动触点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的间隙值在1.2mm-1.8mm之间。优选的,所述漆包线圈的横截面直径在1.5mm-3.5mm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抗振能力更加稳定的继电器,该继电器结构简单,通过在静簧片上设置静触点,在动簧片上设置动触点,静触点与动触点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值在1.2mm-1.8mm之间,通过增加静触点与动触点之间的间隙值来减少产品因振动产生的误操作及触点粘死,提高了继电器的抗振能力及其稳定性。2、本技术中的漆包线圈的横截面直径在1.5mm-3.5mm之间,可以通过减小漆包线圈的电阻来增加继电器的功率,从而使磁路部分的吸力更强,工作更加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假B脚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5为本技术图4中A-A剖视图。图中的附图标记及名称如下:1、外壳;2、底板;3、骨架;4、铁芯;5、轭铁;6、衔铁;7、动簧片;8、假B脚;81、假B脚主体;82、触针;9、静簧片;10、C脚;11、漆包线圈;12、动触点;13、COM脚;14、NO脚;15、卡扣;16、卡槽;17、静触点;18、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抗振能力更加稳定的继电器,包括外壳1和底板2,所述外壳1为上端有开口内部中空的腔体,在该腔体内设置有骨架3、铁芯4、轭铁5、衔铁6、动簧片7、假B脚8、静簧片9和两个C脚10,所述骨架3外侧缠绕有漆包线圈11,所述漆包线圈11的两个引脚端分别与两个C脚10电性连接,所述铁芯4一端贯穿骨架3后与轭铁5固定连接,所述轭铁5上设置有COM脚13,所述动簧片7铆接在轭铁5上,所述轭铁5与所述动簧片7连接呈“U”形状,所述衔铁6与动簧片7固定连接,所述动簧片7远离轭铁5一端设置有动触点12,所述假B脚8和静簧片9分别位于动触点12的上下两端部,所述假B脚8包括假B脚主体81和触针82,所述假B脚主体81与触针82一体成型,所述触针82与动触点12接触连接,所述静簧片9上设置有NO脚14,所述静簧片9上还设置有静触点17,所述静触点17位于动触点12的正下方位置,且静触点17与动触点12之间形成有间隙18,该间隙18的间隙值在1.2mm-1.8mm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间隙18的间隙值为1.2mm,通过增加静触点17与动触点12之间的间隙值来减少产品因振动产生的误操作及触点粘死,提高了继电器的抗振能力及其稳定性,所述底板2设置在外壳1的开口处,所述NO脚14、COM脚13以及两个C脚10分别贯穿底板2并延伸至底板2外侧。具体的,所述外壳1的开口处设置有卡扣15,所述底板2上开设有与卡扣15相适配的卡槽16,在组装底板2时,将外壳1上的卡扣15与底板2上的卡槽16卡接即可,方便拆卸维护及组装。具体的,所述漆包线圈11的横截面直径在1.5mm-3.5mm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漆包线圈11的横截面直径为2mm,通过增加漆包线圈11横截面的直径可以减小漆包线圈11的电阻,从而增加了继电器的功率,使得继电器的磁路部分的吸力更强,工作更加稳定。本技术中的继电器在组装时,先将直径为2mm的漆包线缠绕在骨架3上并形成漆包线圈11,漆包线圈11的两个引脚端分别与两个C脚10焊接,构成继电器的线圈部分,再将铁芯4插入骨架3内,之后将轭铁5、衔铁6和动簧片7依次拍合式连接构成继电器的动簧部分,静簧片9构成静簧部分,之后将假B脚8组装在骨架3上,假B脚8上的触针82与动簧片7上的动触点12接触连接,最后套上外壳1,在外壳1的开口处盖上底板2,得到成品,组装方便,结构简单;在使用时时,直接将NO脚14和COM脚13和电源接通,通电后漆包线圈11产生电磁感应,动簧片7上的动触点12在磁吸力的作用下与静簧片9上的静触点17接触,形成导电通路。综上,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抗振能力更加稳定的继电器,具备结构简单,该继电器在道闸上使用可以减少产品因振动产生的误操作及触点粘死,磁路部分吸力强,工作稳定性好,值得推广运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振能力更加稳定的继电器,包括外壳(1)和底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为上端有开口内部中空的腔体,在该腔体内设置有骨架(3)、铁芯(4)、轭铁(5)、衔铁(6)、动簧片(7)、假B脚(8)、静簧片(9)和两个C脚(10),所述骨架(3)外侧缠绕有漆包线圈(11),所述漆包线圈(11)的两个引脚端分别与两个C脚(10)电性连接,所述铁芯(4)一端贯穿骨架(3)后与轭铁(5)固定连接,所述轭铁(5)上设置有COM脚(13),所述动簧片(7)铆接在轭铁(5)上,所述衔铁(6)与动簧片(7)固定连接,所述动簧片(7)远离轭铁(5)一端设置有动触点(12),所述假B脚(8)和静簧片(9)分别位于动触点(12)的上下两端部,所述静簧片(9)上设置有NO脚(14),所述底板(2)设置在外壳(1)的开口处,所述NO脚(14)、COM脚(13)以及两个C脚(10)分别贯穿底板(2)并延伸至底板(2)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振能力更加稳定的继电器,包括外壳(1)和底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为上端有开口内部中空的腔体,在该腔体内设置有骨架(3)、铁芯(4)、轭铁(5)、衔铁(6)、动簧片(7)、假B脚(8)、静簧片(9)和两个C脚(10),所述骨架(3)外侧缠绕有漆包线圈(11),所述漆包线圈(11)的两个引脚端分别与两个C脚(10)电性连接,所述铁芯(4)一端贯穿骨架(3)后与轭铁(5)固定连接,所述轭铁(5)上设置有COM脚(13),所述动簧片(7)铆接在轭铁(5)上,所述衔铁(6)与动簧片(7)固定连接,所述动簧片(7)远离轭铁(5)一端设置有动触点(12),所述假B脚(8)和静簧片(9)分别位于动触点(12)的上下两端部,所述静簧片(9)上设置有NO脚(14),所述底板(2)设置在外壳(1)的开口处,所述NO脚(14)、COM脚(13)以及两个C脚(10)分别贯穿底板(2)并延伸至底板(2)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振能力更加稳定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坤方君发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元则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