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9513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包括离型膜层、压敏胶层、原偏光片层、复合胶层、光学级PET膜层、低表面能涂层以及保护膜层,离型膜层的下表面通过压敏胶层与原偏光片层上表面粘接,原偏光片层的下表面通过复合胶层与光学级PET膜层的上表面粘接,光学级PET膜层的下表面涂覆有低表面能涂层,保护膜层的上表面与低表面能涂层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原偏光片层下表面通过复合胶层与光学级PET膜层复合,可增强偏光片的透光率及抗反射效果;光学级PET膜层通过低表面能涂层与保护膜层复合,低表面能涂层具有低粘防尘的特性,当保护膜层与光学级PET膜层进行剥离时,保护膜层容易撕开,不会残留胶水和污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
本技术涉及偏光片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
技术介绍
偏光片,全称偏振光片,可附着在LCD面板或者OLED面板的两侧,在入射到显示器面板的光中的各个振动方向中,选择性的使用特定方向上得到剧烈震动的光透射。在偏光片的生产中为了保证偏光片本身的洁净度,一般在偏光片的侧端复合一层保护膜。现有技术中,市面上的保护膜为涂胶保护膜,涂胶保护膜的粘着层涂覆有低分子树脂材料,粘着强度较大,与偏光片原板的贴合度高,当贴片机对偏光片的保护膜进行剥离时,容易在偏光片表面形成残胶和污伤,另外,若偏光片上的保护膜粘着强大过大难以剥离,还会导致在撕膜过程中发生跳片问题,影响偏光片撕膜操作的正常运行。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防止在剥离过程中损伤偏光片、具有防污效果,可提高透光率的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包括离型膜层、压敏胶层、原偏光片层、复合胶层、光学级PET膜层、低表面能涂层以及保护膜层,所述离型膜层的下表面通过压敏胶层与原偏光片层的上表面粘接,所述原偏光片层的下表面通过复合胶层与光学级PET膜层的上表面粘接,所述光学级PET膜层的厚度为25~50μm,所述光学级PET膜层的下表面涂覆有低表面能涂层,所述保护膜层的上表面与低表面能涂层复合,所述低表面能涂层的厚度为4~12μm。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中,所述原偏光片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涂覆的第一TAC膜层、PVA膜层以及第二TAC膜层,所述离型膜层的下表面通过压敏胶层粘接在第一TAC膜层的上表面,所述复合胶层涂覆在第二TAC膜层的下表面。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中,所述低表面能涂层为含氟聚氨酯涂层。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中,所述保护膜层为PET保护膜层。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中,所述压敏胶层的厚度为6~20μm。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中,所述复合胶层的厚度为8~25μm。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中,所述保护膜层的厚度为20~40μm。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在原偏光片层下表面通过复合胶层与光学级PET膜层复合,如此设置,可增强偏光片的透光率及抗反射效果;光学级PET膜层通过低表面能涂层与保护膜层复合,低表面能涂层具有低粘防尘的特性,当保护膜层与光学级PET膜层进行剥离时,保护膜层可容易撕开,不会残留胶水和污伤;整体结构简单、有效防止在剥离过程中损伤偏光片、具有一定的防污效果、提高偏光片的透光率,可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原偏光片层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包括离型膜层1、压敏胶层2、原偏光片层3、复合胶层4、光学级PET膜层5、低表面能涂层6以及保护膜层7,所述离型膜层1的下表面通过压敏胶层2与原偏光片层3的上表面粘接,所述原偏光片层3的下表面通过复合胶层4与光学级PET膜层5的上表面粘接,所述光学级PET膜层5的厚度为25~50μm,所述光学级PET膜层5的下表面涂覆有低表面能涂层6,所述保护膜层7的上表面与低表面能涂层6复合,所述低表面能涂层6的厚度为4~12μm。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原偏光片层3可对LCD面板的光线起到滤光显现的作用,离型膜层1的下表面通过压敏胶层2与原偏光片层3的上表面粘接,当本技术粘接到LCD面板上时,离型膜层1可保护原偏光片层3不受外力损伤。原偏光片层3的下表面通过复合胶层4与光学级PET膜层5的上表面粘接,光学级PET膜层5不仅可提高原偏光片层3的透光率,还可提高原偏光片层3的抗反射及抗眩效果。光学级PET膜层5的下表面涂覆有低表面能涂层6,保护膜层7的上表面与低表面能涂层6复合,低表面能涂层6具有低粘防尘的特性,当保护膜层7与光学级PET膜层5进行剥离时,保护膜层7可容易撕开,不会留下残胶。如图1及图2所示,作为优选的,所述原偏光片层3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涂覆的第一TAC膜层31、PVA膜层32以及第二TAC膜层33,所述离型膜层1的下表面通过压敏胶层2粘接在第一TAC膜层31的上表面,所述复合胶层4涂覆在第二TAC膜层33的下表面。本实施例中,第一TAC膜层31及第二TAC膜层33均为三醋酸纤维素膜,PVA膜层32为聚乙醇膜。需要说明的是,原偏光片层3中起偏振作用的核心膜材是PVA膜层32,PVA膜层32决定了原偏光片层3的偏光性能、透过率、色调等关键光学指标。第一TAC膜层31及第二TAC膜层33作为PVA膜层32的支撑体,可保护PVA膜层32不受水汽、紫外线及其他外界物质的损害,保证了原偏光片层3的环境耐候性。作为优选的,所述低表面能涂层6为含氟聚氨酯涂层。本实施例中,低表面能涂层6为含氟聚氨酯涂层,含氟聚氨酯涂层具有优异的低表面能性、耐热性、耐低温性及抗沾污性,光学级PET膜层5通过含氟聚氨酯涂层与保护膜层7复合,可有效提高本技术的环境耐候性。作为优选的,所述保护膜层7为PET保护膜层。本实施例中,PET保护膜层具有良好的冲击强度、耐磨性及透明性,可有效保护本技术不受外力损伤。作为优选的,所述压敏胶层2的厚度为6~20μm。本实施例中,压敏胶层2的厚度为20μm。作为优选的,所述复合胶层4的厚度为8~25μm。本实施例中,复合胶层4的厚度为25μm。作为优选的,所述保护膜层7的厚度为20~40μm。本实施例中,保护膜层7的厚度为35μm。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在原偏光片层下表面通过复合胶层与光学级PET膜层复合,如此设置,可增强偏光片的透光率及抗反射效果;光学级PET膜层通过低表面能涂层与保护膜层复合,低表面能涂层具有低粘防尘的特性,当保护膜层与光学级PET膜层进行剥离时,保护膜层可容易撕开,不会残留胶水和污伤;整体结构简单、有效防止在剥离过程中损伤偏光片、具有一定的防污效果、提高偏光片的透光率,可推广使用。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型膜层、压敏胶层、原偏光片层、复合胶层、光学级PET膜层、低表面能涂层以及保护膜层,所述离型膜层的下表面通过压敏胶层与原偏光片层的上表面粘接,所述原偏光片层的下表面通过复合胶层与光学级PET膜层的上表面粘接,所述光学级PET膜层的厚度为25~50μm,所述光学级PET膜层的下表面涂覆有低表面能涂层,所述保护膜层的上表面与低表面能涂层复合,所述低表面能涂层的厚度为4~12μ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型膜层、压敏胶层、原偏光片层、复合胶层、光学级PET膜层、低表面能涂层以及保护膜层,所述离型膜层的下表面通过压敏胶层与原偏光片层的上表面粘接,所述原偏光片层的下表面通过复合胶层与光学级PET膜层的上表面粘接,所述光学级PET膜层的厚度为25~50μm,所述光学级PET膜层的下表面涂覆有低表面能涂层,所述保护膜层的上表面与低表面能涂层复合,所述低表面能涂层的厚度为4~12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于剥离保护膜的半透型偏光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偏光片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涂覆的第一TAC膜层、PVA膜层以及第二TAC膜层,所述离型膜层的下表面通过压敏胶层粘接在第一TAC膜层的上表面,所述复合胶层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名格宝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