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密封地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8556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密封地漏装置,包括水封机构及弹性自封机构,水封机构包括汇水槽、储水筒及开关装置,储水筒的下端开设有与储水腔连通的泄水孔,开关装置与泄水孔相配合且用于控制泄水孔的开启或关闭;弹性自封机构包括自封管,自封管设置于下水管内且位于储水筒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储水筒的下端开设泄水孔,通过开关装置泄水孔的开启或关闭,并在储水筒的下方设置弹性自封机构,在需要排放的水量较小时,泄水孔处于关闭状态,水封机构及弹性自封机构均起密封作用,密封性强,在需要排放的水量较大时,泄水孔处于开启状态,仅弹性自封机构起密封作用,从而提高排水效率,防止出现地面积水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密封地漏装置
本技术涉及排水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密封地漏装置。
技术介绍
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生产药液的车间常常使用的地漏为水封型地漏,水封型地漏的原理是利用地漏存水弯中的水来达到密封的效果。目前比较常见的水封型地漏有倒钟罩式水封地漏、偏心式水封地漏和半开口式水封地漏等。由于生产药液的车间的排水管道内流经有刺鼻的化学废液,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地漏不允许打开。然而,由于水封型地漏排水效率普遍较低,当需要排放的水量较小时,可以正常使用,但当排放的水量较大时,车间地面积水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在小水量和大水量的条件下都能正常使用的地漏装置。一种双密封地漏装置,包括:水封机构及弹性自封机构,所述水封机构包括汇水槽、储水筒及开关装置,所述汇水槽具有一上下两端均开口的汇水腔,所述汇水槽的上端与下水管的上端开口相契合,所述储水筒具有一向上开口的储水腔,所述储水筒套设于所述汇水槽的下端且与所述汇水槽间隙配合,所述储水筒的下端开设有与所述储水腔连通的泄水孔,所述开关装置与所述泄水孔相配合且用于控制所述泄水孔的开启或关闭;所述弹性自封机构包括自封管,所述自封管设置于所述下水管内且位于所述储水筒的下方,所述自封管的上端为开口部,所述自封管的下端为闭合部,所述开口部将所述下水管分隔成互不连通的两段,当所述自封管内有液体流过时,所述闭合部开启,当所述自封管内无液体流过时,所述闭合部关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储水筒的下端开设泄水孔,通过开关装置泄水孔的开启或关闭,并在储水筒的下方设置弹性自封机构,在需要排放的水量较小时,泄水孔处于关闭状态,水封机构及弹性自封机构均起密封作用,密封性强,在需要排放的水量较大时,泄水孔处于开启状态,仅弹性自封机构起密封作用,从而提高排水效率,防止出现地面积水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双密封地漏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水封机构、2-弹性自封机构、3-下水管、11-汇水槽、111-螺钉、12-储水筒、121-泄水孔、13-开关装置、131-长筒、1311-进水孔、132-活塞、133-活塞杆、14-孔板、141-通孔、142-让位孔、15-连杆、21-自封管、211-开口部、212-闭合部、22-密封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照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密封地漏装置,包括水封机构1及弹性自封机构2。请参照图1,所述水封机构1包括汇水槽11、储水筒12及开关装置13,所述汇水槽11具有一上下两端均开口的汇水腔,所述汇水槽11的上端与下水管3的上端开口相契合,所述储水筒12具有一向上开口的储水腔,所述储水筒12套设于所述汇水槽11的下端,所述储水筒12的下端开设有与所述储水腔连通的泄水孔121,所述开关装置13与所述泄水孔121相配合且用于控制所述泄水孔121的开启或关闭。请参照图1,所述弹性自封机构2包括自封管21,所述自封管21设置于所述下水管3内且位于所述储水筒12的下方,所述自封管21的上端为开口部211,所述自封管21的下端为闭合部212,所述开口部211将所述下水管3分隔成互不连通的两段,当所述自封管21内有液体流过时,所述闭合部212开启,当所述自封管21内无液体流过时,所述闭合部212关闭。本实施例中,闭合部212由高弹性高分子材料制成,当自封管21内有液体流过时,液体的重力将闭合部212推开,当自封管21内无液体流过时,闭合部212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自动关闭。本技术提供的双密封地漏装置在使用时,在需要排放的水量较小时,通过开关装置13使泄水孔121处于关闭状态,水经汇水槽11流入储水筒12内,并逐渐使汇水槽11与储水筒12之间的间隙内充满水,从而使汇水槽11的上端开口与下水管3隔绝,当储水筒12内水装满后,继续落到储水筒12内的水会漫出储水筒12,并落到自封管21内,使自封管21的闭合部212开启,从而继续落入下水管3内,当没有水继续落下时,自封管21的闭合部212自动关闭;在需要排放的水量较大时,通过开关装置13使泄水孔121处于开启状态,水经汇水槽11流入储水筒12内,再直接经过泄水孔121落下到自封管21内,使自封管21的闭合部212开启,从而继续落入下水管3内,当没有水继续落下时,自封管21的闭合部212自动关闭。具体地,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开关装置13包括长筒131、活塞132及活塞杆133,所述长筒131具有一上下两端开口的容纳腔,所述长筒131位于所述储水腔内,所述长筒131的下端开口与所述泄水孔121连通,所述长筒13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进水孔1311,所述活塞132嵌设于所述长筒131内且可沿着所述长筒131的轴向滑动,所述活塞杆133与所述活塞132固定连接。在使用时,当需要关闭泄水孔121时,通过活塞杆133使活塞132位于长筒131的最下端;当需要开启泄水孔121时,通过活塞杆133使活塞132位于长筒131的最上端,储水筒12内的水依次经过进水孔1311及泄水孔121落入下水管3内。优选地,请参照图1,所述水封机构1还包括孔板14,所述孔板14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141,所述孔板14用于盖合于所述汇水槽11的上端开口处,通过设置孔板14,可防止大颗粒杂物进入并堵住汇水槽11。本实施例中,孔板14的中心开设有让位孔142,从而方便活塞杆133通过。优选地,请参照图1,所述水封机构1还包括连杆15,所述连杆15的一端与所述汇水槽11固定连接,所述连杆15的另一端与所述储水筒12固定连接。优选地,请参照图1,所述弹性自封机构2还包括密封管22,所述密封管22设置于所述下水管3内,所述密封管22的上端贴合于所述汇水槽11的底面且与所述汇水槽11固定连接,所述密封管22的下端贴合于所述开口部211且与所述开口部211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密封管22,从而可大大简化本装置的安装过程,具体来说,若不设置密封管22,则需要首先将自封管21安装在下水管3内,安装难度很大且不易将自封管21与下水管3的内侧壁密封,设置密封管22后,使自封管21与水封机构1自成一体,安装时,只需要将汇水槽11的上端开口边沿与下水管3的上端开口边沿固定连接即可。本实施例中,汇水槽11与地面通过螺钉111进行固定连接,从而防止汇水槽11松动,影响密封效果。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以下结合图1和图2来对本技术提供的双密封地漏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在使用时,在需要排放的水量较小时,活塞132位于长筒131的最下端(如图1所示的位置),泄水孔121处于关闭状态,水经汇水槽11流入储水筒12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密封地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封机构及弹性自封机构,/n所述水封机构包括汇水槽、储水筒及开关装置,所述汇水槽具有一上下两端均开口的汇水腔,所述汇水槽的上端与下水管的上端开口相契合,所述储水筒具有一向上开口的储水腔,所述储水筒套设于所述汇水槽的下端且与所述汇水槽间隙配合,所述储水筒的下端开设有与所述储水腔连通的泄水孔,所述开关装置与所述泄水孔相配合且用于控制所述泄水孔的开启或关闭;/n所述弹性自封机构包括自封管,所述自封管设置于所述下水管内且位于所述储水筒的下方,所述自封管的上端为开口部,所述自封管的下端为闭合部,所述开口部将所述下水管分隔成互不连通的两段,当所述自封管内有液体流过时,所述闭合部开启,当所述自封管内无液体流过时,所述闭合部关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密封地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封机构及弹性自封机构,
所述水封机构包括汇水槽、储水筒及开关装置,所述汇水槽具有一上下两端均开口的汇水腔,所述汇水槽的上端与下水管的上端开口相契合,所述储水筒具有一向上开口的储水腔,所述储水筒套设于所述汇水槽的下端且与所述汇水槽间隙配合,所述储水筒的下端开设有与所述储水腔连通的泄水孔,所述开关装置与所述泄水孔相配合且用于控制所述泄水孔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弹性自封机构包括自封管,所述自封管设置于所述下水管内且位于所述储水筒的下方,所述自封管的上端为开口部,所述自封管的下端为闭合部,所述开口部将所述下水管分隔成互不连通的两段,当所述自封管内有液体流过时,所述闭合部开启,当所述自封管内无液体流过时,所述闭合部关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密封地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装置包括长筒、活塞及活塞杆,所述长筒具有一上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先隽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威仕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