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静电化纤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7263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静电化纤面料,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面料基层、防静电层、防水层、阻燃层和抗酸层,所述防静电层通过纳米银纤维、木棉纤维及PET防静电聚酯纤维通过混纺编织制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降低面料外表面摩擦后和面料内表面摩擦后产生的静电,提高穿着舒适性。该化纤面料防水性能好,无污染,且具有较好的抗老化性能。该防静电透气性良好,其中夹杂着防静电层,可有效降低面料外表面膜层后和面料内表面摩擦后产生的静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静电化纤面料
本技术涉及化纤面料
,尤其涉及一种防静电化纤面料。
技术介绍
目前,化纤已成为服装、箱包、毛毯、布匹等用品的重要组成材料,应用非常广泛,化纤具有强度高、耐磨、密度小、弹性好、不发霉、不怕虫蛀、易洗快干等优点,但是化纤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由于摩擦等原因易产生静电。带有静电的纤维容易吸附尘埃形成污垢,在加工过程中,电荷的吸引或排斥还会加大加工的难度。传统的防水透气面料的主要功能有:防水,透湿,透气,绝缘,防风,保暖。从制作工艺上讲,防水透气面料的技术要求要比一般的防水面料高的多;同时从品质上来看,防水透气面料也具有其他防水面料所不具备的功能性特点。在现有技术中,防水面料的制作采用防水透气膜复合制备而成,其中聚四氟乙烯成本高,工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防静电化纤面料,目的是实现化纤面料的防静电及防水,且透气性较好。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静电化纤面料,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面料基层、防静电层、透气层、防水层和抗酸层,所述防水层的外壁设有呈矩阵分布的外通孔,防水层内设有与外通孔连通的流道,流道的上端封闭,下端贯穿防水层的底部,所述防水层内位于流道后方设有与流道连通的三段式通道,三段式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下通道、中通道和上通道,下通道、中通道和上通道均为向上倾斜设置,下通道和上通道的倾斜角度相同且大于中通道的倾斜角度,所述上通道位于防水层的内壁上,所述面料基层贯穿设有与上通道对应的内通孔,且内通孔的出口正对上通道在防水层内壁上的开口,所述防静电层是通过纳米银纤维、木棉纤维及PET防静电聚酯纤维混纺编织而成的防静电混纺编织层,所述抗酸层预留有与外通孔连通的过孔。所述透气层为多孔结构的聚氨酯薄膜。所述抗酸层为涂覆于防水层外的聚丙烯树脂层。所述防静电层贯穿设有与上通道对应的过渡通孔,且过渡通孔的出口正对上通道在防水层内壁上的开口。所述化纤面料还包括设于面料基层背离防静电层一侧的柔性层,柔性层包括网孔布层和设于网孔布层内外表面的竹炭纤维层及抗菌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防水层的合理结构设置,外部少量的水不易进入面料基层内部,由于流道后方三段式向上倾斜的通道设置,水不易从下通道朝向上通道流动进入面料内部,而人身上产生的水蒸气则可通过内通孔、透气层、三段式通道后从流道或外通气孔、过孔排出,透气性良好。化纤面料中夹杂着防静电层,可有效降低面料外表面膜层后和面料内表面摩擦后产生的静电。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内部设置柔性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柔性层的剖视图。图中标记为:1、面料基层;2、防静电层;3、透气层;4、防水层;5、抗酸层;6、外通孔;7、流道;8、下通道;9、中通道;10、上通道;11、内通孔;12、过孔;13、过渡通孔;14、柔性层;15、网孔布层;16、竹炭纤维层;17、抗菌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说明书的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防静电化纤面料,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面料基层1、防静电层2、透气层3、防水层4和抗酸层5,防水层4的外壁设有呈矩阵分布的外通孔6,防水层4内设有与外通孔6连通的流道7,流道7的上端封闭,下端贯穿防水层4的底部,防水层4内位于流道7后方设有与流道7连通的三段式通道,三段式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下通道8、中通道9和上通道10,下通道8、中通道9和上通道10均为向上倾斜设置,下通道8和上通道10的倾斜角度相同且大于中通道9的倾斜角度,上通道10位于防水层4的内壁上,面料基层1贯穿设有与上通道10对应的内通孔11,且内通孔11的出口正对上通道10在防水层4内壁上的开口,防静电层2是通过纳米银纤维、木棉纤维及PET防静电聚酯纤维混纺编织而成的防静电混纺编织层,所述抗酸层5预留有与外通孔6连通的过孔12。该结构设置的化纤面料,由于流道后方三段式向上倾斜的通道设置,外部的水难以通过该三段式通道进入面料基层内部。内通孔的出口正对上通道在防水层内壁上的开口,透气效果更好。化纤面料中夹杂着防静电层,可有效降低面料外表面膜层后和面料内表面摩擦后产生的静电。通过纳米银纤维、木棉纤维及PET防静电聚酯纤维混纺编织的工艺属于现有常规的混纺编织方法,在此不再过多螯述。其中,面料基层1可由棉布、丝绸、化纤和呢绒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透气层3优选为多孔结构的聚氨酯薄膜。抗酸层5优选为涂覆于防水层4外的聚丙烯树脂层。选用聚丙烯树脂,成本低,耐腐蚀性能强,在酸度大的环境中不被腐蚀。具体设置时,将聚丙烯树脂加热至熔融状态,熔融的聚丙烯树脂均匀涂覆于防水层上,在涂覆时,在防水层设置外通孔的位置不进行涂覆操作,使得最终形成的抗酸层预留有过孔,便于与防水层的外通孔连通。本实施例的化纤面料的防水原理是:防水层自身具备较好的防水能力,而外通孔的孔径设计的较小,外部的水只有极少量一部分能从外通孔进入后由流道底端排出,由于流道后方三段式向上倾斜的通道的设置,水难以从三段式通道通过,而人身上产生的水蒸气则可以依次通过内通孔、透气层、三段式通道后从流道或外通孔流向过孔排出。实施例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防静电层2贯穿设有与上通道10对应的过渡通孔13,且过渡通孔13的出口正对上通道10在防水层4内壁上的开口。通过在防静电层预留过渡通孔,使得人身上产生的水蒸气更容易通过内通孔导向透气层,进而更方便后续通过三段式通道后从流道或外通孔流向过孔排出。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化纤面料的舒适性需求,如图3和图4所示,该防静电化纤面料还包括设于面料基层1背离防静电层2一侧的柔性层14,柔性层14包括网孔布层15和设于网孔布层15内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静电化纤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面料基层、防静电层、透气层、防水层和抗酸层,所述防水层的外壁设有呈矩阵分布的外通孔,防水层内设有与外通孔连通的流道,流道的上端封闭,下端贯穿防水层的底部,所述防水层内位于流道后方设有与流道连通的三段式通道,三段式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下通道、中通道和上通道,下通道、中通道和上通道均为向上倾斜设置,下通道和上通道的倾斜角度相同且大于中通道的倾斜角度,所述上通道位于防水层的内壁上,所述面料基层贯穿设有与上通道对应的内通孔,且内通孔的出口正对上通道在防水层内壁上的开口,所述防静电层是通过纳米银纤维、木棉纤维及PET防静电聚酯纤维混纺编织而成的防静电混纺编织层,所述抗酸层预留有与外通孔连通的过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静电化纤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面料基层、防静电层、透气层、防水层和抗酸层,所述防水层的外壁设有呈矩阵分布的外通孔,防水层内设有与外通孔连通的流道,流道的上端封闭,下端贯穿防水层的底部,所述防水层内位于流道后方设有与流道连通的三段式通道,三段式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下通道、中通道和上通道,下通道、中通道和上通道均为向上倾斜设置,下通道和上通道的倾斜角度相同且大于中通道的倾斜角度,所述上通道位于防水层的内壁上,所述面料基层贯穿设有与上通道对应的内通孔,且内通孔的出口正对上通道在防水层内壁上的开口,所述防静电层是通过纳米银纤维、木棉纤维及PET防静电聚酯纤维混纺编织而成的防静电混纺编织层,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化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杰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