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组件及呼吸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6520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风机组件和呼吸机,其中,该风机组件包括具有收容腔的外壳、设于收容腔内并与外壳连接的风机、以及贴设于外壳外侧壁上的阻尼层,外壳设有与收容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与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风机设有与收容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与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二出风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风机组件,通过在外壳的外侧壁上设置阻尼层,阻尼层可以将风机产生的噪音阻隔在外壳内,避免其向外传播,从而起到降噪的效果;同时,风机传递给外壳的振动可以进一步传递至阻尼层,阻尼层将振动的动能转换成热能,避免了外壳因振动而产生噪音,进一步提高了风机组件的降噪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机组件及呼吸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风机组件及使用该风机组件的呼吸机。
技术介绍
呼吸机是一种可以代替或改善人的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的装置,一般用于肺部功能衰竭或气道阻塞不能正常呼吸的患者。呼吸机的使用环境通常是夜间,并且放在靠近床边的位置。呼吸机是由内部的风机抽取气流,然后通过湿化器再提供给使用者。但风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使用者休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风机组件,以解决现有呼吸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较大噪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呼吸机,该呼吸机使用上述的风机组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风机组件,包括具有收容腔的外壳、设于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外壳连接的风机、以及贴设于所述外壳外侧壁上的阻尼层,所述外壳设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所述风机设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二出风口。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包括中间壳体、设于所述中间壳体顶部的上盖、以及设于所述中间壳体底部的底板,所述上盖、所述壳体、以及所述底板围合形成所述收容腔,所述阻尼层贴设于所述中间壳体的外侧壁,所述中间壳体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中间壳体与所述上盖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出风口。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还包括设于所述中间壳体内的隔板和凸设于所述隔板远离所述底板一侧的导风管,所述隔板将所述收容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室通过所述导风管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中间壳体、所述底板、以及所述隔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腔室,所述中间壳体、所述上盖、以及所述隔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腔室。进一步地,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吸音棉构件。进一步地,所述吸音棉构件包括贴设于所述中间壳体内侧壁的第一吸音棉和贴设于所述隔板远离所述底板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吸音棉连接的第二吸音棉,所述底板为吸音棉板。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层由橡胶和塑料复合而成,或由金属材料、橡胶以及塑料复合而成。进一步地,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风机的风机减震套,所述风机通过所述风机减震套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风机减震套设有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三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穿过所述风机减震套后与所述收容腔连通。进一步地,所述风机减震套包括用于安装所述风机的风机减震套主体、设于所述上盖与所述中间壳体之间的边框、以及连接于所述风机减震套主体与所述边框之间的连接柱,所述第三出风口设于所述风机减震套主体。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还设有进风流道,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所述进风流道与所述收容腔连通,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进风流道内的节流构件,所述进风通道的侧壁上设有两个连通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外壳外部的差压传感器采集口,一所述差压传感器采集口位于所述节流构件远离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侧,另一所述差压传感器采集口位于所述节流构件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呼吸机,包括如上所述的风机组件。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外壳的外侧壁上设置阻尼层,阻尼层可以将风机产生的噪音阻隔在外壳内,避免其向外传播,从而起到降噪的效果;同时,风机传递给外壳的振动可以进一步传递至阻尼层,阻尼层将振动的动能转换成热能,避免了外壳因振动而产生噪音,进一步提高了风机组件的降噪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机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中所示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所示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所示中间壳体与吸音棉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6为图2中所示中间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节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2中所述风机减震套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风机组件;10、外壳;20、风机;30、阻尼层;11、第一进风口;12、第一出风口;21、第二进风口;22、第二出风口;23、蜗壳;24、电机;13、中间壳体;14、上盖;15、底板;16、隔板;17、导风管;161、第一腔室;162、第二腔室;18、进风流道;40、节流构件;181、差压传感器采集口;41、安装板;42、翅片;421、定位凸块;182、子进风流道;183、定位凹槽;50、吸音棉构件;51、第一吸音棉;52、第二吸音棉;60、风机减震套;61、风机减震套主体;62、边框;63、连接柱;64、第三出风口;65、减振环;66、环形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顶部、底部……)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请参阅图1至图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机组件100,用于呼吸机,该风机组件100包括外壳10、风机20以及阻尼层30,外壳10内设有一收容腔以用于安装风机20,阻尼层30可以通过胶水或者3M胶等不干胶贴设于外壳10的外侧壁上,外壳10上设有与收容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1和与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2,风机20上设有与收容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21和与第一出风口12连通的第二出风口22。风机20包括蜗壳23、位于蜗壳23内的扇叶和用于驱动扇叶转动的电机24,电机24部分外漏于蜗壳23外,第二进风口21和第二出风口22设置在蜗壳23上,当电机24开始工作后,风机20产生的噪音在向外传播过程中会被阻尼层30阻挡,且不能穿过阻尼层30,因此,阻尼层30会将噪音阻隔在外壳10内,从而起到降噪的效果。同时,风机20产生的振动传递给外壳10时,振动会迅速传递至阻尼层30,引起阻尼层30内部摩擦和相互错动,从而将动能转换成热能而损耗掉,避免外壳10振动产生噪音,进一步提高了风机组件100的降噪效果。当该风机组件100应用于呼吸机时,由于风机组件100产生的噪音很小,因此,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影响使用者正常休息,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而且只通过在外壳10上设置阻尼层30即可起到降噪效果,其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优选地,外壳10包括中间壳体13、上盖14、底板15、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收容腔的外壳、设于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外壳连接的风机、以及贴设于所述外壳外侧壁上的阻尼层,所述外壳设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所述风机设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二出风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收容腔的外壳、设于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外壳连接的风机、以及贴设于所述外壳外侧壁上的阻尼层,所述外壳设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出风口,所述风机设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第二出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中间壳体、设于所述中间壳体顶部的上盖、以及设于所述中间壳体底部的底板,所述上盖、所述壳体、以及所述底板围合形成所述收容腔,所述阻尼层贴设于所述中间壳体的外侧壁,所述中间壳体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中间壳体与所述上盖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出风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设于所述中间壳体内的隔板和凸设于所述隔板远离所述底板一侧的导风管,所述隔板将所述收容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通过所述导风管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中间壳体、所述底板、以及所述隔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一腔室,所述中间壳体、所述上盖、以及所述隔板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腔室。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吸音棉构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雅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