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方法及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6464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方法及其装置,属于井巷施工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巷道斜坡路面上的排水通道;在排水通道内设置有导水管,导水管的轴心线与排水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且在导水管上设置有通水孔;导水管的顶端连接围岩渗水部位,导水管的底端连接排水沟;从而达到引流巷道斜坡路面存在的围岩涌水,进而保证延长巷道斜坡路面的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井巷施工
,具体说,涉及一种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介绍
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围岩涌水会使围岩硬度降低,导致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土一类的片状膨胀性矿物膨胀变形,同时地下水渗流在岩体中引起的渗流作用力(包括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将改变岩体中原始存在的应力状态,影响裂隙面的有效应力;围岩涌水加上运输设备的碾压导致矿山的巷道斜坡路面极易翻浆,路面湿滑给井下行车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现有技术中,围岩涌水是通过注浆封堵的方式处理;但是,存在的弊端如下:1、注浆封堵仅适用于非施工区域,对于巷道路面区域,围岩涌水在巷道路面下方存蓄,经过运输设备的碾压,导致巷道路面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因此,亟需一种安全可靠,施工效率高的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方法及其装置,引流巷道斜坡路面存在的围岩涌水,进而保证延长巷道斜坡路面的使用寿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装置,包括巷道斜坡路面、开设在所述巷道斜坡路面上的排水通道;其中,在所述排水通道内设置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轴心线与所述排水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在所述导水管上设置有通水孔,所述导水管的顶端连接围岩渗水部位,所述导水管的底端连接排水沟;围岩涌水自围岩渗水部位进入所述导水管,穿过所述导水管的通水孔进入所述排水通道,经过所述排水通道进入排水沟。进一步,优选的,在导水管外包覆有滤布,在滤布与排水通道之间填充有填缝材料,填缝材料为碎石或卵石,填缝材料的直径为3-6cm。进一步,优选的,排水通道整体呈U形槽状,排水通道靠近巷道斜坡路面中心的一侧与巷道斜坡路面平齐,排水通道的另一侧高于巷道斜坡路面5-10cm。进一步,优选的,在排水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水层,防水层包括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层和SR橡胶嵌缝膏层。进一步,优选的,排水通道的末端高于排水沟的底部。进一步,优选的,在排水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两条导水管。进一步,优选的,在排水通道的顶端覆盖有沥青混凝土层。本专利技术还保护一种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巷道斜坡路面的一侧开设排水通道,在排水通道的底部铺洒填缝材料;S2、在设置有通水孔的导水管外包覆滤布,在排水通道内铺设导水管;其中,导水管的轴心线与排水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导水管自围岩渗水部位延伸到排水沟;S3、用填缝材料填充排水通道,用沥青混凝土层封堵,使沥青混凝土层的顶部与巷道斜坡路面齐平。进一步,优选的,在步骤S1中,在巷道斜坡路面的一侧开设排水通道后,在排水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水层,防水层包括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层和SR橡胶嵌缝膏层。进一步,优选的,填缝材料为碎石或卵石,填缝材料的直径为3-6cm。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方法及其装置,通过开设排水通道,并利用导水管将围岩涌水处的水引流至排水通道后,最终排入排水沟,最终达到保护巷道路面不受围岩涌水侵蚀,进而延长巷道路面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而且,施工快捷、施工成本较低,节省了反复修复路面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为了实现上述以及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包括后面将详细说明并在权利要求中特别指出的特征。下面的说明以及附图详细说明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示例性方面。然而,这些方面指示的仅仅是可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原理的各种方式中的一些方式。此外,本专利技术旨在包括所有这些方面以及它们的等同物。附图说明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及权利要求书的内容,并且随着对本专利技术的更全面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及结果将更加明白及易于理解。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方法的逻辑原理示意图。其中,1、巷道斜坡路面;2、排水通道;3、导水管;4、排水沟。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出于说明的目的,为了提供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全面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很明显,也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现这些实施例。现有的巷道斜坡因为围岩涌水的存在,需要周期性铲除泥浆后铺设碎石加固路面;如果是混凝土砌筑的巷道路面,围岩涌水导致的路面损坏施工修复工作更加复杂。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方法及其装置,通过引流巷道斜坡路面存在的围岩涌水,进而保证延长巷道斜坡路面的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图1对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装置的结构进行了整体描述。具体地说,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装置,包括巷道斜坡路面1、开设在巷道斜坡路面1上的排水通道2,在排水通道2内设置有导水管3,导水管3的轴心线与排水通道2的延伸方向平行;导水管3上设置有通水孔,导水管3的顶端连接围岩渗水部位,导水管3的底端连接排水沟4;排水通道的末端高于排水沟的底部。围岩涌水自围岩渗水部位进入所述导水管3,穿过所述导水管3的通水孔进入所述排水通道2,经过所述排水通道2进入排水沟4。具体地说,导水管3将围岩涌水部位处的涌水导入到排水通道2内。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将围岩涌水部位的涌水引导入排水通道内,避免因涌水对巷道斜坡路面的围岩硬度降低,导致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土一类的片状膨胀性矿物膨胀变形,而导致的矿山的巷道斜坡路面的翻浆现象的产生。因此,导水管3自围岩涌水部位到排水通道2这一部分的管身上并不设置通水孔。导水管可以由DN50钢管割孔制成。在巷道斜坡路面的围岩渗水路段,在巷道斜坡路面的一侧斜向开挖一个截水槽作为排水通道。然后排水通道内设置导水管,导水管上开设通水孔。通过导水管将围岩涌水部位的水进行卸载,让水自围岩涌水部位导入到导水管中,然后,水自导水管的通水孔中涌出进入排水通道中。然后,自排水通道到达排水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水孔的直径为1.5-2.5厘米,相邻通水孔之间的距离为30-50cm。在具体的钻孔过程中,可以根据围岩涌水量的大小对通水孔的设置密度进行调节。如果围岩涌水量较大,则缩小相邻通水孔之间的距离,反之,则增大相邻通水孔之间的距离。如果在围岩涌水部位较多的路段,可以通过在排水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两条导水管的方式进行导水。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导水管3外包覆有滤布,在滤布与排水通道2之间填充有填缝材料,填缝材料为碎石或卵石,填缝材料的直径为3-6cm。具体地说,为了防止泥沙和碎石进入导水管的通水孔,需要在开设有通水孔的导水管外包裹两层滤布。而利用填缝材料将排水通道填埋,以保护导水管并保证截水效果。利用直径为3-6cm的碎石在填缝后仍具有一定的缝隙,可以让导水管内的水渗流出来,而且这种直径的碎石不会产生堵塞通水孔导致水无法流出的现象发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巷道斜坡路面、开设在所述巷道斜坡路面上的排水通道;其中,/n在所述排水通道内设置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轴心线与所述排水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n在所述导水管上设置有通水孔,所述导水管的顶端连接围岩渗水部位,所述导水管的底端连接排水沟;/n围岩涌水自围岩渗水部位进入所述导水管,穿过所述导水管的通水孔进入所述排水通道,经过所述排水通道进入排水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巷道斜坡路面、开设在所述巷道斜坡路面上的排水通道;其中,
在所述排水通道内设置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轴心线与所述排水通道的延伸方向平行;
在所述导水管上设置有通水孔,所述导水管的顶端连接围岩渗水部位,所述导水管的底端连接排水沟;
围岩涌水自围岩渗水部位进入所述导水管,穿过所述导水管的通水孔进入所述排水通道,经过所述排水通道进入排水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水管外包覆有滤布,在所述滤布与所述排水通道之间填充有填缝材料,所述填缝材料为碎石或卵石,所述填缝材料的直径为3-6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通道整体呈U形槽状,所述排水通道靠近所述巷道斜坡路面中心的一侧与巷道斜坡路面平齐,所述排水通道的另一侧高于所述巷道斜坡路面5-10c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水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包括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层和SR橡胶嵌缝膏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斜坡路面渗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清河刘新云单卫东李杰马永斌何国伟冯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