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置放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5931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笔记本电脑置放架,包含有一本体、两个第一杆体及两个第二杆体,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杆体,其一端分别可相对枢转地枢接于该本体,呈展开状成一V字型,于该第一杆体另一端分别组设有一支撑装置,该二支撑装置是撑抵于该笔记本电脑底面后端;    该第二杆体,其一端分别可相对枢转地枢接于该本体,于该第二杆体另一端分别组设有一止滑块,该止滑块是抵接于该笔记本电脑的前端。(*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笔记本电脑置放架
技术介绍
由于笔记本电脑的日渐普及,且往往追求功能的提高,以及空间的有效利用,因此,其散热问题一直是业者所要追求解决的一般来说笔记本电脑的使用者于使用时大都是直接置放于桌面,常常造成笔记本电脑散热不佳,且平置于桌面上对于使用者的操作是很不符合人体工学的;因此,会有使用者以一些物品置放于笔记本电脑底面后缘,让笔记本电脑主机往前倾斜,使得设于主机上的键盘也同样往前倾斜,操作上更加舒适,且后端因与桌面保持更大空间,所以其散热问题也可解决,但是这些被使用者用来置放于笔记本电脑底面后缘的物品,并非是方便收合及携带的,因为这些物品常常是如书本、盒子等,所以根本难以收合与携带,且并非任何场所都可以轻易得到,也就是说有可能使用者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场所没有适合的物品来被利用,况且就算是有物品可以被利用,但是操作过程中仍然有可能会造成物品滑移,笔记本电脑摇晃等问题、所以一个方便携带、稳定支撑的架体实在是不可缺少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笔记本电脑散热效率,使笔记本电脑符合人体操作工程学,且方便收合携带的笔记本电脑置放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可防止滑动、稳定支撑笔记本电脑的笔记本电脑置放架。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可适用于各种笔记本电脑尺寸、各种笔记本电脑外型设计的笔记本电脑置放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笔记本电脑置放架,包含有一本体、两个第一杆体及两个第二杆体,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杆体,其一端分别可相对枢转地枢接于该本体,呈展开状成一V字型,于该第一杆体另一端分别组设有一支撑装置,该二支撑装置是撑抵于该笔记本电脑底面后端;该第二杆体,其一端分别可相对枢转地枢接于该本体,于该第二杆体另一端分别组设有一止滑块,该止滑块是抵接于该笔记本电脑的前端。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置放架,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且具有一上壁及一下壁,该上壁与该下壁是于前端处相连接,该上、下壁间具有一间隙,而该杆体的端部则是枢接于该间隙间。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置放架,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杆体均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相反的第二端,并包括有一内管及一外管,该外管是套设于该内管外,且该内、外管间轴向成动配合。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置放架,其特征在于于每一第一杆体上设有一定位装置,使得该内、外管加以定位。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置放架,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杆体相反于该本体的一端与该支撑装置是以枢接的方式组装,使得该支撑装置具有一与该第一杆体垂直的展开状态,及一与该第一杆体平行的收合状态。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置放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支撑装置两端分别具有一止滑垫,且该支撑装置的整体高度也可加以调整及定位。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置放架,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二杆体均呈长条片状,且是由金属钢片所制成。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置放架,其特征在于于该本体上设有一设置槽,于该设置槽组设有一撑顶件,该撑顶件是将该笔记本电脑的前端撑高。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置攸架、其特征在于该撑顶件为一长条片状,其组设于该本体的一端弯曲有一沟槽,借由一轴杆而枢设于该本体上。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置放架,其特征在于于该轴杆上套设有一弹簧,该弹簧的一端是卡定于该撑顶件,另一端则是卡定于该本体上。所述的笔记本电脑置放架,其特征在于该撑顶件相反于该本体的一端垂直弯折设有一倚靠部。本专利技术的笔记本电脑置放架,可撑抵于笔记本电脑底面,并将笔记本电脑后端撑高,使笔记本电脑具有更舒适的操作角度,提高其散热效率,且整体结构单纯,收合后方便携带,并适用各种尺寸笔记本电脑。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置放架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图1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中置放装置是处于展开状态。图3是图1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中置放装置是处于收合状态。图4是图1较佳实施例使用时的侧面示意图,图中撑顶件是处于收合状态。图5是图1较佳实施例使用时的侧面示意图,图中撑顶件是处于展开状态。图6是图2较佳实施例中的第一杆体4上的定位装置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为本专利技术置放架200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包括有一本体3、两第一杆体4及两第二杆体5、该本体3具有一前端31及一后端32,且具有一上壁34及一下壁35,上壁34及下壁35是于前端31处相连接,上、下壁34、35间具有一间隙36,干本实施例中本体3是一体成型制造而成的,上壁34穿设有一长矩形设置槽341,于设置槽341两侧分别穿设有一穿孔342,而下壁35于对应上壁34两穿孔342处同样也穿设有穿孔352,另外于本体3前端31及设置槽341的两侧分别穿设有两长槽311,该两长槽311是与上、下壁34、35平行的,且位于同一直线上,其作用容后说明。该两第一杆体4的结构是相同的,每一第一杆体4均呈圆杆状并具有一第一端41及一相反的第二端42,其包括有一内管43及一外管44,外管44是套设于内管43外,且内、外管43、44是可于其轴向相互移动的,也就是说第一杆体4的整体长度是可以改变的,且于第一杆体4上设有定位装置,使得内、外管43、44于相互移动决定第一杆体4的整体长度后,可以得到定位,而不至于任意改变,该定位装置的结构容后说明。第一杆体4的第一端41渐缩成扁薄状,且贯穿有一穿孔411,而第一端41是可伸入本体3上、下壁34、35间的间隙36,并使穿孔411对准穿孔342、352;而第一杆体4第二端42也同样渐缩成扁薄状,及贯穿有一穿孔421,于第二端42处枢接有一支撑装置6,该支撑装置6为圆杆状,其两端分别具有一止滑垫61,且支撑装置6的整体高度也可加以调整及定位,其所用的技术原理及结构是与第一杆体4一样的,不再详细说明,而支撑装置6是借由一C型环63枢按子第二端42穿孔421上,使得支撑装置6可枢转至与第一杆体4略呈垂直的展开状态,及枢转至与第一杆体4略呈平行的收合状态。该两第二杆体5的结构是相同的,每一第二杆体5均呈长条片状,且是由金属钢片所制成,并具有一第三端51及一相反的第四端52,于第三端51形成有一阶梯状的弯折,且阶梯状相差的高度约等于第一杆体4内管43外径的一半,于第三端51穿设有一穿孔511,而于第四端52组装有一L型止滑块53,其作用容后说明。第二杆体5于组装时是以其第三端51伸入本体3上、下壁34、35间的间隙36,且是与第一杆体4一同枢接于本体3上,所以于枢接前必须使穿孔411、511对准穿孔342、352,而本实施例是以铆钉加以枢接,使得第一、第二杆体4、5均可相对于本体加以枢转,使得第一、第二杆体4、5具有一展开状态(如图2所示)及一收合状态(如图3所示);于展开状态时两第一杆体4是夹一角度,而略呈一V字型,而两第二杆体5则大致位于同一线上,也就是相互间的夹角约180度;而于收合状态时该等杆体4、5均聚集于本体3后端32,且彼此间大致平行,使得收合时整体所占的空间缩小,便于携带。而前述于第三端5 1形成阶梯状相差的高度约等于第一杆体4内管43外径的一半,主要是为了使得第二杆体5于相对于本体3枢转时,可以不受第一杆体4的影响而顺利枢转另外,必须加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第二杆体5于收合状态时,由于其第四端52增加了止滑块53的厚度,所以于止滑块53卡制于第一杆体4侧缘及底缘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赞明
申请(专利权)人:德尔塔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