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作物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865880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作物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一种作物叶面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竹醋液300~1000份;6‑苄基氨基嘌呤5~50份;芦笋提取物20~100份;绿茶提取物20~100份;有机硅5~50份。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协同功效,进而显著提高总黄酮或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含量,同时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作物上农药残留量,效果十分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作物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肥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叶面肥。
技术介绍
为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安全、优质、营养、健康农产品的迫切需要,“名特优新”农产品应运而生,具有良好功能性成分的“名特优新”农产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名特优新”农产品具有的特点涉及场地、产量、品质和名气;对于其中的品质而言,其基础是需要保证农产品的营养与安全,比如需要具有总黄酮或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含量更高的优质农产品。而目前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依靠优良作物品种的选育开发,周期长,也受相关遗传资源的限制,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通过田间栽培过程的调控,改善作物品质是一条理想途径,但田间栽培过程涉及土壤种类、栽培条件、农药种类、农药用量、施肥措施、肥料种类等。对于其中的肥料种类而言,现有技术中主要是用于增加产量、节省生产周期,而对于提高功能性成分含量研究较少,而且通过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现有的公开的常规的有机或/和无机叶面肥在喷施叶面后,也有部分能够提高功能性成分的含量,但是提高的程度有限,效果并不显著。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叶面肥在喷施叶面后对功能性成分含量的提高有限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协同功效,进而显著提高总黄酮或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含量的作物叶面肥,并公开了该作物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作物叶面肥,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所述竹醋液700~900份,所述6-苄基氨基嘌呤15~25份,所述芦笋提取物45~55份,所述绿茶提取物45~55份,所述有机硅25~35份。所述竹醋液800份,所述6-苄基氨基嘌呤20份,所述芦笋提取物50份,所述绿茶提取物50份,所述有机硅30份。一种作物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包括:先溶解6-苄基氨基嘌呤,然后加入竹醋液、芦笋提取物、绿茶提取物和有机硅混合均匀,定容至6-苄基氨基嘌呤的浓度不低于5mg/L即可。所述6-苄基氨基嘌呤采用盐酸溶液进行溶解;优选的,6-苄基氨基嘌呤采用0.1mol/L的盐酸溶液在40℃条件下溶解。所述芦笋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为:选用新鲜幼嫩芦笋、芦笋秸秆,粉碎,榨取汁液,残渣加水,超声波处理,过滤获得水提取液,混合榨取的汁液和水提取液,浓缩,喷雾干燥而得到;优选的,加水量为残渣重量的2倍。所述绿茶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为:选用新鲜茶树幼叶、芽、嫩茎作为原料,粉碎,加水浸泡3-4小时,超声波处理,过滤,滤渣再重复提取至少1次,混合滤液,浓缩,喷雾干燥而得到;优选的,加水量为原料重量的2倍;重复提取时,采用滤渣重量的2倍水进行超声处理。上述一种作物叶面肥以及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一种作物叶面肥在降低作物中农药残留的应用。所述农药为内吸型农药,优选为氧乐果、杀虫双。所述作物叶面肥以6-苄基氨基嘌呤计,使用浓度为5~50mg/L。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作物叶面肥,包括6-苄基氨基嘌呤、竹醋液、芦笋提取物、绿茶提取物和有机硅;并限定了上述各组分的组成配比。其中,6-苄基氨基嘌呤是一种生长调节剂,具有抑制作物叶绿素、核酸、蛋白质的分解,将氨基酸、生长素、无机盐等向处理部位调运等多种功能;竹醋液含有有机酸、酚类、酮类、醇类等多种物质;芦笋提取物含有黄铜、多糖、皂苷等成分;绿茶提取物主要包括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芳香油等,都是对作物生长发育具有很好调节作用的活性成分;有机硅能够提高叶面肥在作物表面的吸附能力,促进有效成分的吸收。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作物叶面肥中包含了大量的活性有机成分,通过6-苄基氨基嘌呤与其他各成分之间产生的相互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提高作物喷施部位的细胞活力,进而改善生长性能,显著提高总黄酮或多糖等功能性成分的含量;并且,通过6-苄基氨基嘌呤与其他各成分之间产生的相互协同作用,不仅仅能够通过显著提高作物喷施部位的细胞活力,进而显著提高功能性成分的含量;并且还能有效促进作物营养功能成分的合成,加快作物分解残留农药的速度,有效缩短氧乐果、杀虫双等内吸型农药的残留时间,在更短时间内降低农药残留量,满足病虫害有效防治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步提升的需求,效果十分显著;同时,本专利技术的作物叶面肥对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无毒副作用,对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无不利影响,而且价格低廉,方法温和,无毒副作用。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优化了一种作物叶面肥的组成和配比,具体的,所述竹醋液700~900份,所述6-苄基氨基嘌呤15~25份,所述芦笋提取物45~55份,所述绿茶提取物45~55份,所述有机硅25~35份;优选为,所述竹醋液800份,所述6-苄基氨基嘌呤20份,所述芦笋提取物50份,所述绿茶提取物50份,所述有机硅30份。通过上述组成配比的作物叶面肥,将其应用在黄秋葵、菊花、洋葱等多种作物中进行试验,证明:促进了作物可食用部位黄酮类、多糖类等功能成分的合成,还对氧乐果、杀虫双等内吸型农药残留有很好的促进分解作用。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该一种作物叶面肥的应用,该方法中限定了该作物叶面肥在使用时,竹醋液的浓度为300~1000mg/L,6-苄基氨基嘌呤的浓度为5~50mg/L,芦笋提取物的浓度为20~100mg/L,绿茶提取物的浓度为20~100mg/L,有机硅的浓度为5~50mg/L。通过对使用浓度的限定,有效达到最佳效果。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下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所述最佳实施方式,不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和保护范围构成限制,任何人在本专利技术的启示下或是将本专利技术与其他现有技术的特征进行组合而得出的任何与本专利技术相同或相近似的产品,均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实验步骤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常规实验步骤的操作或条件即可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试剂产品。本实施例中实施例1一种作物叶面肥,包括6-苄基氨基嘌呤20mg/L,竹醋液0.8g/L、芦笋提取物50mg/L、绿茶提取物50mg/L、有机硅30mg/L。其中,所述6-苄基氨基嘌呤采用≥98%的6-BA原药。所述竹醋液采用符合GB/T31734-2015《竹醋液》标准要求的商品纯竹醋液。所述芦笋提取物为:选用新鲜幼嫩芦笋、芦笋秸秆,粉碎,榨取汁液,残渣按1:2比例加水,超声波处理30分钟,过滤,混合榨取的汁液和水提取液,浓缩,喷雾干燥而得到。所述绿茶提取物为:选用新鲜茶树幼叶、芽、嫩茎,粉碎,按1:2比例加水,浸泡3-4小时,超声波处理30分钟,过滤,滤渣再重复提取2次,混合滤液,浓缩,喷雾干燥而得到。本专利技术中该作物叶面肥的制备方法为:称量6-苄基氨基嘌呤4g、竹醋液160g、芦笋提取物10g、绿茶提取物10g、有机硅6g;先将4g的6-苄基氨基嘌呤置于50ml、0.1mol/L的盐酸溶液中,加热至40℃溶解,然后加入竹醋液160g、芦笋提取物10g、绿茶提取物10g、有机硅6g混合均匀,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作物叶面肥,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n竹醋液 300~1000份;/n6-苄基氨基嘌呤 5~50份;/n芦笋提取物 20~100份;/n绿茶提取物 20~100份;/n有机硅 5~50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作物叶面肥,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
竹醋液300~1000份;
6-苄基氨基嘌呤5~50份;
芦笋提取物20~100份;
绿茶提取物20~100份;
有机硅5~5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作物叶面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竹醋液700~900份,所述6-苄基氨基嘌呤15~25份,所述芦笋提取物45~55份,所述绿茶提取物45~55份,所述有机硅25~35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作物叶面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竹醋液800份,所述6-苄基氨基嘌呤20份,所述芦笋提取物50份,所述绿茶提取物50份,所述有机硅30份。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作物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先溶解6-苄基氨基嘌呤,然后加入竹醋液、芦笋提取物、绿茶提取物和有机硅混合均匀,定容至6-苄基氨基嘌呤的浓度不低于5mg/L即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作物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6-苄基氨基嘌呤采用盐酸溶液进行溶解;
优选的,6-苄基氨基嘌呤采用0.1mol/L的盐酸溶液在40℃条件下溶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作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标金周瑶敏昌晓宇涂田华胡丽芳温国锦聂根新陈庆隆沈荣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