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注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5437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医用注射器,包括注射针、注射筒和活塞芯杆,注射针可拆卸连接在注射筒下方,注射筒内活动连接有活塞芯杆,活塞芯杆的顶端固接有杆柄,杆柄上方可拆卸连接有防护机构;防护机构包括中座、下束圈、防护罩筒和上盖,中座内设有容纳腔,在此容纳腔内连接有由软质透明塑料材料制成的防护罩筒,防护罩筒还连接有软质而又具有弹性的下束圈,且防护罩筒朝向注射筒下端翻折,并通过下束圈与注射筒侧壁卡接,将杆柄以及活塞芯杆包裹在内;防护罩筒以及下束圈可折叠收纳在容纳腔内,中座的表面还可拆连接有上盖,防护罩筒包裹杆柄和活塞芯杆可隔绝污染,而防护罩筒收纳在容置腔后,减少空间占用,便于携带,且可回收重复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注射器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医用注射器。
技术介绍
注射器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用于给患者注射或配药。在注射器的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为了便于操作经常采用一只手手持注射器,另一只手握住药瓶的方式抽取药液,这样随着药水的抽取,活塞杆会从针筒内露出而暴露在外,医护人员的手会不可避免地触摸到活塞杆的侧壁,而且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也会沾染到活塞杆的侧壁上,使活塞杆受到污染。这样在给患者注射或配药时,受污染的活塞杆又重新进入针筒内,将细菌病毒等也带入针筒内,存在发生医源性交叉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医用注射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医用注射器,包括注射针、注射筒和活塞芯杆,所述注射针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注射筒下方,所述注射筒内活动连接有活塞芯杆,所述活塞芯杆的一端活动安装在所述注射筒内部,且可往返活动移动,所述活塞芯杆的另一端固接有杆柄,所述杆柄可拆卸连接有防护机构位于所述杆柄上方;所述防护机构包括中座、下束圈、防护罩筒和上盖,所述中座内设有容纳腔,在此容纳腔内连接有由软质透明塑料材料制成的防护罩筒,所述防护罩筒一端与所述容纳腔内壁固接,另一端与软质而又具有弹性的所述下束圈固接,且所述防护罩筒朝向所述注射筒下端翻折,并通过所述下束圈与所述注射筒侧壁卡接,从而可将所述杆柄以及活塞芯杆包裹在内;所述防护罩筒以及所述下束圈可折叠收纳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中座的表面还可拆连接有上盖,从而将容纳有所述防护罩筒和所述下束圈的所述容纳腔覆盖。进一步地,所述杆柄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中座下端设有连接筒,在此连接筒内设有内螺纹与所述杆柄外螺纹螺接。进一步地,所述下束圈包括圆弧状橡胶材质制成的第一圈体和第二圈体,以及两根连接弹簧,所述第一圈体和所述第二圈体呈相对布置,并且同一侧的两个相对端面之间通过一根所述连接弹簧固接。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罩筒的下端还设有两个开口朝下且横向贯穿所述防护罩筒的调节口,所述调节口呈“U”型,两个所述调节口呈相对分布,并且第一圈体和第二圈体同一侧的两个相对端面又分别与所述调节口的两端固接。进一步地,所述中座表面设有吸磁铁圈,所述上盖的下端面也设有吸磁铁圈,两个所述吸磁铁圈相吸附;所述中座的侧壁以及防护罩筒上均开设有一个连接孔,其中分布在所述中座上的连接孔设有内螺纹,所述上盖的外侧壁固接有横向分布的连接柱与所述中座上的连接孔螺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柱由非螺接段和螺接段一体成型构成,所述非螺接段还开设有挂绳孔,在所述挂绳孔内穿设有挂绳。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抽取药液之前,将防护机构安装在杆柄上,然后将防护罩筒朝注射针的方向翻折,后利用具有弹性的下束圈紧紧箍住注射筒的外侧壁,此状态下防护罩筒将杆柄、活塞芯杆都包覆在透明的防护罩筒内,可以隔绝外界的直接触碰,而且整个抽取或者推注药液的过程,还能隔绝细菌或灰尘沾染到活塞芯杆上,防止活塞芯杆受污染后将细菌等污染物带到注射筒内,发生医源性交叉感染。另外防护机构可拆卸,因此可回收消毒后反复使用,节约资源。回收时将防护罩筒和下束圈折叠收纳在容纳腔内,再安装上盖封闭容纳腔端口,减少防护机构的空间占用,便于携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医用注射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防护罩筒呈防护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防护罩筒呈收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呈分拆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注射针、200-注射筒、300-活塞芯杆、310-杆柄、400-防护机构、410-中座、411-容纳腔、412-连接筒、413-吸磁铁圈、414-连接孔、420-下束圈、421-第一圈体、422-第二圈体、423-连接弹簧、430-防护罩筒、431-调节口、440-上盖、441-连接柱、4411-非螺接段、4412-螺接段、500-挂绳孔、510-挂绳。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医用注射器,包括注射针100、注射筒200和活塞芯杆300,所述注射针10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注射筒200下方,所述注射筒200内活动连接有活塞芯杆300。所述活塞芯杆300的一端活动安装在所述注射筒200内部,且可往返活动移动,所述活塞芯杆300的另一端固接有杆柄310,所述杆柄310可拆卸连接有防护机构400位于所述杆柄310上方。所述防护机构400包括中座410、下束圈420、防护罩筒430和上盖440,所述中座410内设有容纳腔411,在此容纳腔411内连接有由软质透明塑料材料制成的防护罩筒430。所述防护罩筒430一端与所述容纳腔411内壁固接,另一端与软质而又具有弹性的所述下束圈420固接,且所述防护罩筒430朝向所述注射筒200下端翻折,并通过所述下束圈420与所述注射筒200侧壁卡接,从而可将所述杆柄310以及活塞芯杆300包裹在内。所述防护罩筒430以及所述下束圈420可折叠收纳在所述容纳腔411内,所述中座410的表面还可拆连接有上盖440,从而将容纳有所述防护罩筒430和所述下束圈420的所述容纳腔411覆盖。采用以上结构,在抽取药液之前,将防护机构400安装在杆柄310上,然后将防护罩筒430朝注射针100的方向翻折,后利用具有弹性的下束圈420紧紧箍住注射筒200的外侧壁,此状态下防护罩筒430将杆柄310、活塞芯杆300都包覆在透明的防护罩筒430内,可以隔绝外界的直接触碰,而且整个抽取或者推注药液的过程,还能隔绝细菌或灰尘沾染到活塞芯杆300上,防止活塞芯杆300受污染后将细菌等污染物带到注射筒200内,发生医源性交叉感染。另外防护机构400可拆卸,因此可回收消毒后反复使用,节约资源。回收时将防护罩筒430和下束圈420折叠收纳在容纳腔411内,再安装上盖440封闭容纳腔411端口,减少防护机构400的空间占用,便于携带。作为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所述杆柄310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中座410下端设有连接筒412,在此连接筒412内设有内螺纹与所述杆柄310外螺纹螺接。这样的连接方式,可以便于拆装防护机构400。所述下束圈420包括圆弧状橡胶材质制成的第一圈体421和第二圈体422,以及两根连接弹簧423,所述第一圈体421和所述第二圈体422呈相对布置,并且同一侧的两个相对端面之间通过一根所述连接弹簧423固接。两根连接弹簧423可以加大下束圈420的弹性,保障翻折时可以让杆柄310以及注射筒200端口顺利从内部通过,而且收纳时橡胶的第一圈体421和第二圈体422折叠方便。所述防护罩筒430的下端还设有两个开口朝下且横向贯穿所述防护罩筒430的调节口431,所述调节口431呈“U”型,两个所述调节口431呈相对分布,并且第一圈体421和第二圈体422同一侧的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医用注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注射针、注射筒和活塞芯杆,所述注射针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注射筒下方,所述注射筒内活动连接有活塞芯杆,所述活塞芯杆的一端活动安装在所述注射筒内部,且可往返活动移动,所述活塞芯杆的另一端固接有杆柄,所述杆柄可拆卸连接有防护机构位于所述杆柄上方;所述防护机构包括中座、下束圈、防护罩筒和上盖,所述中座内设有容纳腔,在此容纳腔内连接有由软质透明塑料材料制成的防护罩筒,所述防护罩筒一端与所述容纳腔内壁固接,另一端与软质而又具有弹性的所述下束圈固接,且所述防护罩筒朝向所述注射筒下端翻折,并通过所述下束圈与所述注射筒侧壁卡接,从而可将所述杆柄以及活塞芯杆包裹在内;所述防护罩筒以及所述下束圈可折叠收纳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中座的表面还可拆连接有上盖,从而将容纳有所述防护罩筒和所述下束圈的所述容纳腔覆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注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注射针、注射筒和活塞芯杆,所述注射针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注射筒下方,所述注射筒内活动连接有活塞芯杆,所述活塞芯杆的一端活动安装在所述注射筒内部,且可往返活动移动,所述活塞芯杆的另一端固接有杆柄,所述杆柄可拆卸连接有防护机构位于所述杆柄上方;所述防护机构包括中座、下束圈、防护罩筒和上盖,所述中座内设有容纳腔,在此容纳腔内连接有由软质透明塑料材料制成的防护罩筒,所述防护罩筒一端与所述容纳腔内壁固接,另一端与软质而又具有弹性的所述下束圈固接,且所述防护罩筒朝向所述注射筒下端翻折,并通过所述下束圈与所述注射筒侧壁卡接,从而可将所述杆柄以及活塞芯杆包裹在内;所述防护罩筒以及所述下束圈可折叠收纳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中座的表面还可拆连接有上盖,从而将容纳有所述防护罩筒和所述下束圈的所述容纳腔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杆柄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中座下端设有连接筒,在此连接筒内设有内螺纹与所述杆柄外螺纹螺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家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