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入术后肢体护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5164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22
一种介入术后肢体护理装置,有效的解决了换药时无法将患者创口完全暴露,对患者下肢抬起费时费力的问题;包括床板,床板下端设有上下方向的箱体,箱体内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可上下移动的支撑管,床板上开设有位于支撑管正上方且凸字形的导向槽,两个导向槽前后对称,支撑管可伸入导向槽内,床板上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位于导向槽上侧且开口向上的定位槽,两个支撑管的相背端分别经连杆铰接有位于定位槽内的顶板,定位槽左侧壁上开设有开口向右且L形的滑动槽,两个滑动槽前后对称,顶板左端设有插入滑动槽内的滑块;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介入术后肢体护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介入科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介入术后肢体护理装置。
技术介绍
介入治疗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即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许多人在手术过后都需要在医院休养一段时间,这样便于医护人员观察术后情况和术后护理,如果术后不换药处理,很可能会让治疗效果降低,更有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但是对病人的肢体换药护理过程中,经常需要医护人员将病人的肢体竖直向上抬起,或者将病人的肢体竖直向上抬起并搭靠在临时垫起的物品上,由于介入治疗患者创口处位于腹股沟内侧,因此竖直向上抬起这种方法容易对患者创口造成压迫,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而且现有的装置对患者的腿部竖直向上抬起后无法充分的暴露创口,不便于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换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介入术后肢体护理装置,有效的解决了换药时无法将患者创口完全暴露,对患者下肢抬起费时费力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介入术后肢体护理装置,包括床板(1),其特征在于,床板(1)下端设有上下方向的箱体(2),箱体(2)内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可上下移动的支撑管(3),床板(1)上开设有位于支撑管(3)正上方且凸字形的导向槽(4),两个导向槽(4)前后对称,支撑管(3)可伸入导向槽(4)内,床板(1)上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位于导向槽(4)上侧且开口向上的定位槽(5),两个支撑管(3)的相背端分别经连杆(6)铰接有位于定位槽(5)内的顶板(7),定位槽(5)左侧壁上开设有开口向右且L形的滑动槽(8),两个滑动槽(8)前后对称,顶板(7)左端设有插入滑动槽(8)内的滑块(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介入术后肢体护理装置,包括床板(1),其特征在于,床板(1)下端设有上下方向的箱体(2),箱体(2)内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可上下移动的支撑管(3),床板(1)上开设有位于支撑管(3)正上方且凸字形的导向槽(4),两个导向槽(4)前后对称,支撑管(3)可伸入导向槽(4)内,床板(1)上前后两侧分别开设有位于导向槽(4)上侧且开口向上的定位槽(5),两个支撑管(3)的相背端分别经连杆(6)铰接有位于定位槽(5)内的顶板(7),定位槽(5)左侧壁上开设有开口向右且L形的滑动槽(8),两个滑动槽(8)前后对称,顶板(7)左端设有插入滑动槽(8)内的滑块(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术后肢体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2)内前后两侧分别转动连接有传动杆(10),传动杆(10)与其对应侧的支撑管(3)螺纹连接,传动杆(10)下端设有第一锥齿轮(11),箱体(2)内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锥齿轮(11)啮合且可转动的第二锥齿轮(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介入术后肢体护理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虹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