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溢出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4770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防溢出锅,其锅体上盖设有锅盖;锅体顶部开口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环形的台阶槽,锅盖底部开口的内侧边缘处设置有环形的梯形结构,梯形结构的竖向截面为梯形;锅盖底部开口的外侧边缘处设置有环形的凹陷结构;锅体一侧的梯形结构的下端面放置在台阶槽槽底面上,且锅体相对侧的梯形结构的凹陷结构的顶面放置在台阶槽槽底面上时,锅体上端边缘与锅盖下端边缘之间具有实现跑气的空隙;凹陷结构的顶面与台阶槽的顶面接触,且梯形结构的外侧面与锅体的内壁接触时,锅体与锅盖实现密封;其提高使用安全性,提升菜品的口感效果,其能够避免在使用时溢锅,提高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溢出锅
本技术属于生活用品领域,涉及一种防溢出锅。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技术的锅多为锅体加上手柄的结构,其虽然能够实现对菜品加热、烹炒的作用,但是其却存在使用时容易溢锅,且加热较慢的问题,导致影响使用安全性,影响烹制菜品的口感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溢出锅,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使用时容易溢锅,且加热较慢的问题,提高使用安全性,提升菜品的口感效果。本技术的防溢出锅,包括锅体,锅体上盖设有锅盖;锅体顶部开口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环形的台阶槽,锅盖底部开口的内侧边缘处设置有环形的梯形结构,梯形结构的竖向截面为梯形;锅盖底部开口的外侧边缘处设置有环形的凹陷结构;锅体一侧的梯形结构的下端面放置在台阶槽槽底面上,且锅体相对侧的梯形结构的凹陷结构的顶面放置在台阶槽槽底面上时,锅体上端边缘与锅盖下端边缘之间具有实现跑气的空隙;凹陷结构的顶面与台阶槽的顶面接触,且梯形结构的外侧面与锅体的内壁接触时,锅体与锅盖实现密封。在以上方案中优选的是,锅盖上设置有导水筋,导水筋在锅盖上表面呈凹陷状,在锅盖下表面呈凸起状。还可以优选的,锅盖上设置有盖提手,导水筋从盖提手侧向锅盖边缘侧呈发散状分布。还可以优选的,盖提手的固定端设置有环形台阶,锅盖上设置有凹槽,环形台阶插入到凹槽内,锅盖底面上设置有伸入到凹槽内的螺栓,螺栓与盖提手的固定端连接。还可以优选的,凹槽内设置有凸起的止转筋,环形台阶上设置有凹陷的卡合部。还可以优选的,锅体和锅盖整体为贝壳形。还可以优选的,锅盖的下部边缘处设置有排气孔。还可以优选的,锅体上连接有手柄,锅体与手柄连接一侧的顶部高度小于其相对一侧的顶部高度。还可以优选的,锅体外壁上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弧形凹槽结构。还可以优选的,弧形凹槽结构在锅体外壁上由上至下延伸。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的防溢出锅,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使用时容易溢锅,且加热较慢的问题,提高使用安全性,提升菜品的口感效果,其能够避免在使用时溢锅,提高加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防溢出锅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防溢出锅的锅体扣合锅盖状态的主视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防溢出锅的锅盖错位搭载在锅体上的状态的主视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防溢出锅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防溢出锅的右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防溢出锅的提手件未安装状态示意图。其中,1为锅体,2为台阶槽,3为锅盖,301为凹陷结构,302为空隙,4为梯形结构,5为导水筋,6为盖提手,7为环形台阶,8为凹槽,9为止转筋,10为卡合部,11为螺栓,12为排气孔,13为手柄,14为弧形凹槽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一种防溢出锅,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锅体1,锅体1上盖设有锅盖3;其特征在于,锅体1顶部开口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环形的台阶槽2,锅盖3底部开口的内侧边缘处设置有环形的梯形结构4,梯形结构4的竖向截面为梯形;锅盖3底部开口的外侧边缘处设置有环形的凹陷结构301;锅体1一侧的梯形结构4的下端面放置在台阶槽2槽底面上,且锅体1相对侧的梯形结构4的凹陷结构301的顶面放置在台阶槽2槽底面上时,锅体1上端边缘与锅盖3下端边缘之间具有实现跑气的空隙302;凹陷结构301的顶面与台阶槽2的顶面接触,且梯形结构4的外侧面与锅体1的内壁接触时,锅体1与锅盖3实现密封。其中,图2为本技术的防溢出锅的锅体扣合锅盖状态的主视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防溢出锅的锅盖错位搭载在锅体上的状态的主视剖面图。可见,使用时,如果需要锅内跑气较多,则可以如图3所示,将如远离手柄13一侧的梯形结构4的下端面放置在台阶槽2的槽底面上,同时将靠近手柄13一侧的梯形结构4的凹陷结构301的顶面放置在台阶槽2的槽底面上,使得锅体1上端边缘与锅盖3下端边缘之间具有实现跑气的空隙302,则利于跑气,起到防止溢出的作用。而如果需要焖制菜品时,则可以如图2所示,将凹陷结构301的顶面与台阶槽2的顶面接触,将梯形结构4的外侧面与锅体1的内壁接触,则此时锅盖3盖严锅体1,实现密封,利于焖制菜品。在以上方案中优选的是,锅盖3上设置有导水筋5,导水筋5在锅盖3上表面呈凹陷状,在锅盖3下表面呈凸起状,锅体加热时,锅内产生的水凝珠顺着凸起状滑落。还可以优选的,锅盖3上设置有盖提手6,导水筋5从盖提手6侧向锅盖3边缘侧呈发散状分布。锅体1上盖有锅盖3时,锅体1内的水汽沿着导水筋5在锅盖3底面的凸起流回到锅里,起到保温节能的作用。如图6所示,还可以优选的,盖提手6的固定端设置有环形台阶7,锅盖3上设置有凹槽8,环形台阶7插入到凹槽8内,锅盖3底面上设置有伸入到凹槽8内的螺栓11,螺栓11与盖提手6的固定端连接。还可以优选的,凹槽8内设置有凸起的止转筋9,环形台阶7上设置有凹陷的卡合部10。卡合部10可以为矩形缺口,止转筋9可以为与该矩形缺口匹配的矩形凸起。止转筋9和卡合部10的数量至少为1个,当为多个时,可以均匀分布。还可以优选的,锅体1和锅盖3整体为贝壳形。还可以优选的,锅盖3的下部边缘处设置有排气孔12。还可以优选的,锅体1上连接有手柄13,锅体1与手柄13连接一侧的顶部高度小于其相对一侧的顶部高度,在颠锅时,因相对一侧的顶部高度高于手柄13连接一侧的顶部高度,菜品不易飞出。在此情况下,锅盖3与手柄13连接一侧的底部高度也可以小于其相对一侧的底部高度,这样使得锅盖3与锅体1之间的压合结合结构更加紧密牢固,促进防止溢锅效果。同时锅体1与手柄13可以通过螺栓连接。还可以优选的,锅体1外壁上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弧形凹槽结构14。这样,锅体在加热状态时,能够促使锅体1锅壁快速加热。还可以优选的,弧形凹槽结构14在锅体1外壁上由上至下延伸。还可以优选的是,盖提手6为L型。还可以优选的是,手柄13为杆状。手柄13的外壁上可以设置有防滑垫。防滑垫可以通过胶层与手柄13连接。防滑垫上可以设置有抓握用防滑波纹。锅盖3的横向截面可以为圆形环或椭圆环。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技术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溢出锅,包括锅体(1),锅体(1)上盖设有锅盖(3);其特征在于,锅体(1)顶部开口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环形的台阶槽(2),锅盖(3)底部开口的内侧边缘处设置有环形的梯形结构(4),梯形结构(4)的竖向截面为梯形;锅盖(3)底部开口的外侧边缘处设置有环形的凹陷结构(301);锅体(1)一侧的梯形结构(4)的下端面放置在台阶槽(2)槽底面上,且锅体(1)相对侧的梯形结构(4)的凹陷结构(301)的顶面放置在台阶槽(2)槽底面上时,锅体(1)上端边缘与锅盖(3)下端边缘之间具有实现跑气的空隙(302);凹陷结构(301)的顶面与台阶槽(2)的顶面接触,且梯形结构(4)的外侧面与锅体(1)的内壁接触时,锅体(1)与锅盖(3)实现密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溢出锅,包括锅体(1),锅体(1)上盖设有锅盖(3);其特征在于,锅体(1)顶部开口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环形的台阶槽(2),锅盖(3)底部开口的内侧边缘处设置有环形的梯形结构(4),梯形结构(4)的竖向截面为梯形;锅盖(3)底部开口的外侧边缘处设置有环形的凹陷结构(301);锅体(1)一侧的梯形结构(4)的下端面放置在台阶槽(2)槽底面上,且锅体(1)相对侧的梯形结构(4)的凹陷结构(301)的顶面放置在台阶槽(2)槽底面上时,锅体(1)上端边缘与锅盖(3)下端边缘之间具有实现跑气的空隙(302);凹陷结构(301)的顶面与台阶槽(2)的顶面接触,且梯形结构(4)的外侧面与锅体(1)的内壁接触时,锅体(1)与锅盖(3)实现密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出锅,其特征在于,锅盖(3)上设置有导水筋(5),导水筋(5)在锅盖(3)上表面呈凹陷状,在锅盖(3)下表面呈凸起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溢出锅,其特征在于,锅盖(3)上设置有盖提手(6),导水筋(5)从盖提手(6)侧向锅盖(3)边缘侧呈发散状分布。


4.如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红卫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卡特马克智能厨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