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升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4122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流升压电路,包括三极管Q1、Q2、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电容C1、C2、C5、C6、C7、二极管D1,直流升压电路,三极管Q1作为开关管,控制12V供电是否流向后端负载;三极管Q2受主控端SWOUTY信号的控制交替处于导通或截止状态,进而控制Q1的通断;二极管D1在三极管Q1导通时处于反向截止状态,电流由三极管Q1流向电感L1储能;电容C4作为能量转换元件在三极管Q1截止时储存能量,在三极管Q1导通时释放能量,为负载提供稳定的电流输出,整个电路通过主控端对三极管Q1导通占空比的调整,实现升压目的,整个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升压电路
本技术涉及升压电路的
,具体为一种直流升压电路。
技术介绍
为了电路设计的小型化,使用较少的电池能源模块为电路供电,但却不能满足驱动负载电压的要求,所以需要增加升压电路将有限的电压升为需要的电压,例如一般的应用是将5V升为12V。目前,通常的直流升压电路是由专用的DC-DC升压芯片实现升压功能,成本相对较高,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成本低廉的直流升压电路。一种直流升压电路,包括三极管Q1、Q2、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电容C1、C2、C5、C6、C7、二极管D1,电阻R3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电容C2的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5、R6、R7与电阻R4并联连接,电阻R1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正极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容C5与二极管D1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电容C6与电容C5并联连接,电阻R9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电容C7与电阻R10并联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流升压电路还包括电感L1,电感L1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流升压电路还包括电容C4,电容C4与电容C5并联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极管Q2为NPN型三极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极管Q1为PNP型三极管。上述直流升压电路,其中三极管Q1作为开关管,控制12V供电是否流向后端负载;三极管Q2受主控端SWOUTY信号的控制交替处于导通或截止状态,进而控制Q1的通断;二极管D1在三极管Q1导通时处于反向截止状态,电流由三极管Q1流向电感L1储能;二极管D1在Q1截止时处于导通状态,为L1释放能量提供回流路径;电容C4作为能量转换元件在三极管Q1截止时储存能量,在三极管Q1导通时释放能量,为负载提供稳定的电流输出,整个电路通过主控端对三极管Q1导通占空比的调整,实现升压目的,整个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直流升压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所示,一种直流升压电路,包括三极管Q1、Q2、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电容C1、C2、C5、C6、C7、二极管D1,电阻R3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电容C2的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5、R6、R7与电阻R4并联连接,电阻R1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正极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容C5与二极管D1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电容C6与电容C5并联连接,电阻R9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电容C7与电阻R10并联连接。三极管Q2发射极通过电阻R3连接到主控SWOUTY信号上,当SWOUTY信号输出高电平时,三极管Q2处于截止状态,三极管Q2集电极为高电平,三极管Q1也处于截止状态;当SWOUTY信号输出低电平时,三极管Q2处于导通状态,三极管Q2集电极为低电平,三极管Q1也处于导通状态,这样通过主控SWOUTY信号输出高低电平的切换就能控制三极管Q1交替处于截止和导通状态。假设SWOUTY输出PWM信号的频率为f,周期为Ts,则Ts=1/f,一个周期内低电平时间为Ton,高电平时间为Toff,则Ts=Ton+Toff。定义占空比D=Ton/Ts,根据Buck-boost电路理论,Vo=-Vi*D/(1-D),Vo是输出电压VBAT,Vi是输入电压VCC_12V,通过调节占空比D的值,就可以实现升压的目的。SWISY作为电流检测信号连接到主控端;VBSENSE作为电压检测信号连接到主控端;VBAT作为升压后的负电源,为负载供电。这样,直流升压电路,其中三极管Q1作为开关管,控制12V供电是否流向后端负载;三极管Q2受主控端SWOUTY信号的控制交替处于导通或截止状态,进而控制Q1的通断;二极管D1在三极管Q1导通时处于反向截止状态,电流由三极管Q1流向电感L1储能;二极管D1在Q1截止时处于导通状态,为L1释放能量提供回流路径;电容C4作为能量转换元件在三极管Q1截止时储存能量,在三极管Q1导通时释放能量,为负载提供稳定的电流输出,整个电路通过主控端对三极管Q1导通占空比的调整,实现升压目的,整个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流升压电路还包括电感L1,电感L1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感L1作为能量转换元件在三极管Q1导通时储存能量,在三极管Q1截止时释放能量,为负载提供稳定的电流输出;二极管D1在三极管Q1导通时处于反向截止状态,电流由三极管Q1流向电感L1储能;二极管D1在三极管Q1截止时处于导通状态,为电感L1释放能量提供回流路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流升压电路还包括电容C4,电容C4与电容C5并联连接。电容C4作为能量转换元件在三极管Q1截止时储存能量,在三极管Q1导通时释放能量,为负载提供稳定的电流输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极管Q2为NPN型三极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极管Q1为PNP型三极管。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专利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专利技术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三极管Q1、Q2、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电容C1、C2、C5、C6、C7、二极管D1,电阻R3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电容C2的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5、R6、R7与电阻R4并联连接,电阻R1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正极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容C5与二极管D1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电容C6与电容C5并联连接,电阻R9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另一端与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电容C7与电阻R10并联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三极管Q1、Q2、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电容C1、C2、C5、C6、C7、二极管D1,电阻R3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电容C2的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5、R6、R7与电阻R4并联连接,电阻R1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正极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容C5与二极管D1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电容C6与电容C5并联连接,电阻R9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景颢陈传荣文庆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特发东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