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筒型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3572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33
圆筒型二次电池具备:卷绕型电极体;连接于正极的正极片;收纳电极体和正极片的圆筒型的外壳主体;和对外壳主体的开口部进行封口的封口体,负极在负极的卷绕结束端部具有未配置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电体露出部,负极集电体露出部与外壳主体的内表面接触,正极片配置于正极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并且配置于在电极体的卷绕截面的区域中半径方向的正极的层叠数少于其它区域的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圆筒型二次电池
本公开涉及圆筒型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以往的圆筒型二次电池采取如下结构:卷绕型电极体收纳于圆筒型的外壳主体中,外壳主体的开口部被封口体封口,所述卷绕型电极体是将在正极集电体上配置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在负极集电体上配置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夹设于上述正极与上述负极之间的分隔件卷绕而成的。图5为示出在圆筒型二次电池中将卷绕型电极体收纳于外壳主体的状态的一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5所示的构成正极60的正极活性物质层64配置于正极集电体62的两面。另外,正极60上连接有正极片66。并且,对于正极片66,正极60的卷绕起始端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64的一端部64a、及正极60的卷绕结束端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64的另一端部64b这两者在电极体80的卷绕截面的半径方向上重叠。需要说明的是,正极片66从正极60延伸出,与设置于二次电池的正极端子(未图示)连接。另外,图5所示的构成负极68的负极活性物质层72配置于负极集电体70的两面。并且,负极68的卷绕结束端部设置有负极集电体露出部70a,所述负极集电体露出部70a在负极集电体70上没有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圆筒型二次电池,其具备:/n电极体,其将在正极集电体上配置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在负极集电体上配置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和夹设于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分隔件卷绕而成;/n正极片,其连接于所述正极;/n圆筒型的外壳主体,其收纳所述电极体和所述正极片;/n封口体,其对所述外壳主体的开口部进行封口,/n所述负极在负极的卷绕结束端部具有未配置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电体露出部,所述负极集电体露出部与所述外壳主体的内表面接触,/n所述电极体具有区域A,所述区域A在所述电极体的卷绕截面区域中半径方向的所述正极的层叠数少于其它区域,/n所述正极片位于所述正极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并且位于所述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026 JP 2018-2021811.一种圆筒型二次电池,其具备:
电极体,其将在正极集电体上配置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在负极集电体上配置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和夹设于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分隔件卷绕而成;
正极片,其连接于所述正极;
圆筒型的外壳主体,其收纳所述电极体和所述正极片;
封口体,其对所述外壳主体的开口部进行封口,
所述负极在负极的卷绕结束端部具有未配置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电体露出部,所述负极集电体露出部与所述外壳主体的内表面接触,
所述电极体具有区域A,所述区域A在所述电极体的卷绕截面区域中半径方向的所述正极的层叠数少于其它区域,
所述正极片位于所述正极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并且位于所述区域A,所述区域A在所述电极体的卷绕截面区域中半径方向的所述正极的层叠数少于其它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型二次电池,其中,连接所述区域A的一端和所述正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奥田泰之武泽秀治小川裕子德田夕辉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