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29781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2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包括可彼此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每个具有第一接触部的第一端子、具有第一配合部的第一壳体以及形成有接合凹槽的第一接合构件。第二连接器包括每个具有第二接触部的第二端子、具有第二配合部的第二壳体以及具有接合凸起的第二接合构件。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彼此连接的连接状态下,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在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接触的垂直平面(YZ平面)中将接触区域完全地包围。在连接状态下,接合凸起与接合凹槽彼此接合以锁定该连接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包括可彼此连接的两个连接器。
技术介绍
例如,JP2004-335275(专利文件1)中公开了这种类型的连接器组件,其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参照图29,专利文件1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90,其包括可彼此连接的公连接器(第一连接器)92和母连接器(第二连接器)95。第一连接器92具有连接部(第一配合部)94。第一配合部94形成有两个锁定孔942。第二连接器95具有连接部(第二配合部)96和两个锁定钩98。第二配合部96形成有两个通过孔962。在第一连接器92与第二连接器95彼此连接的连接状态下,第一配合部94被容纳在第二配合部96中,使得锁定孔942分别位于通过孔962的正下方。在连接状态下,锁定钩98穿过通过孔962分别与锁定孔942接合,以锁定该连接状态。因此,连接器组件90具有由锁定孔942、通过孔962和锁定钩98形成的锁定机构。当将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锁定机构应用于连接器组件时,在连接状态下的连接器组件形成有两个孔,每一个孔由锁定孔中的一个和通过孔中的一个形成。因为这种孔可能导致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所以它们并非优选的。特别地,专利文件1中的锁定机构不适用于传输高速信号的连接器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具有锁定机构并且设置有用于防止EMI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沿连接方向彼此是可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保持构件、多个第一端子、第一壳体和第一接合构件。第一端子由第一保持构件保持。第一端子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接触部。第一壳体具有第一配合部。第一配合部在垂直于连接方向的垂直平面中至少部分地遮盖第一接触部。第一接合构件固定到第一壳体。第一接合构件形成有接合凹槽。该接合凹槽在垂直于连接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位于第一壳体的外部。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保持构件、多个第二端子、第二壳体和第二接合构件。第二端子由第二保持构件保持。第二端子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二接触部。第二壳体具有第二配合部。第二配合部在垂直平面中至少部分地遮盖第二接触部。第二接合构件在垂直平面中至少部分地遮盖第二配合部。第二接合构件具有接合凸起和接合支撑部。接合凸起由接合支撑部支撑,以在垂直方向上可移动。接合凸起在垂直方向上位于第二壳体的外部并且朝向该第二壳体凸起。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彼此连接的连接状态下,第一接触部在接触区域分别与第二接触部接触。在连接状态下,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彼此配合以在垂直平面中完全包围接触区域。在连接状态下,接合凸起与接合凹槽彼此接合以锁定该连接状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彼此连接的连接状态下,第一连接器的接合凸起与第二连接器的接合凹槽彼此接合,以锁定该连接状态。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的连接器组件具有由接合凸起和接合凹槽形成的锁定机构。此外,当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在垂直平面中完全地包围接触区域,在该接触区域中的每一个处,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彼此接触。该结构防止由可能导致EMI的孔来形成连接器组件。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具有锁定机构并且设置有用于防止EMI的结构。通常,从构件向外凸起的凸起部趋于损坏该构件。然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固定到第一壳体的第一接合构件不需要设置任何凸起部。另外,尽管第二接合构件的接合凸起(凸起部)位于第二壳体的外部,但是该接合凸起朝向第二壳体凸起。因此,第二接合构件的凸起部朝向第二连接器的内部空间凸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的上述结构有助于降低损坏连接器组件的可能性。通过研究以下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并参照附图,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有所了解并且对其结构有更完整的理解。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其中该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处于彼此分离的分离状态,第一连接器安装在板上,第二连接器连接到电缆,并且利用虚线部分地示出第二连接器的隐藏部分的轮廓。图2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俯视图,其中放大并示出由双点画线包围的连接器组件的一部分,并且在放大视图中由虚线部分地示出隐藏的第二保持构件的轮廓和隐藏的第二端子的轮廓。图3是示出图2的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处于彼此连接的操作期间,并且将第二连接器沿线A-A部分地剖开。图4是示出图2的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处于彼此连接的连接状态,将第二连接器沿线A-A部分地剖开,并且放大并示出连接器组件的由虚线包围的一部分。图5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的透视图。图6是示出图5的第一连接器的另一透视图。图7是示出图5的第一连接器的俯视图。图8是示出图5的第一连接器的主视图。图9是示出图5的第一连接器的侧视图,其中利用虚线示出第一连接器的隐藏部分的轮廓。图10是示出图5的第一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其中放大并示出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壳体的由虚线包围的一部分和第一连接器的第一接合构件的由虚线包围的一部分。图11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未示出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壳体,并且利用虚线示出第二接合构件的基座部与保护部之间的假想边界线。图12是示出连接器组件的由图3的虚线B包围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其中将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沿图2的线A-A部分地剖开。图13是示出图12的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二连接器的第二配合部比图12的第二配合部更接近第一连接器的第一配合部。图14是示出图12的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二配合部被部分地容纳在第一配合部中,并且利用虚线部分地示出在接合支撑部弹性变形时的第二连接器的接合支撑部和接合凸起的轮廓。图15是示出图12的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处于彼此连接的连接状态。图16是示出图15的连接器组件的另一侧视图,其中将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部分地剖开。图17是示出沿线C-C截取的图16的连接器组件的剖视图。图18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其中与图1的第二连接器相比,该第二连接器相对倒置。图19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其中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处于彼此分离的分离状态,第一连接器安装在板上,并且第二连接器连接到电缆。图20是示出图19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的透视图。图21是示出图20的第一连接器的另一透视图。图22是示出图20的第一连接器的俯视图。图23是示出图20的第一连接器的主视图,其中利用虚线部分地示出处于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彼此连接的连接状态的第二连接器的轮廓。图24是示出图20的第一连接器的侧视图,其中放大并示出第一连接器的由虚线包围的一部分。图25是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其中:/n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沿连接方向能够彼此连接;/n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保持构件、多个第一端子、第一壳体和第一接合构件;/n所述第一端子由所述第一保持构件保持;/n所述第一端子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接触部;/n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配合部;/n所述第一配合部在垂直于所述连接方向的垂直平面中至少部分地遮盖所述第一接触部;/n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固定到所述第一壳体;/n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形成有接合凹槽;/n所述接合凹槽在垂直于所述连接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部;/n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保持构件、多个第二端子、第二壳体和第二接合构件;/n所述第二端子由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保持;/n所述第二端子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二接触部;/n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配合部;/n所述第二配合部在所述垂直平面中至少部分地遮盖所述第二接触部;/n所述第二接合构件在所述垂直平面中至少部分地遮盖所述第二配合部;/n所述第二接合构件具有接合凸起和接合支撑部;/n所述接合凸起由所述接合支撑部支撑,以在所述垂直方向上能够移动;/n所述接合凸起在所述垂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部并且朝向所述第二壳体凸起;/n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彼此连接的连接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接触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n在所述连接状态下,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彼此配合以在所述垂直平面中将所述接触区域完全包围;并且/n在所述连接状态下,所述接合凸起与所述接合凹槽彼此接合以锁定所述连接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127 JP 2019-2139011.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沿连接方向能够彼此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保持构件、多个第一端子、第一壳体和第一接合构件;
所述第一端子由所述第一保持构件保持;
所述第一端子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接触部;
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配合部;
所述第一配合部在垂直于所述连接方向的垂直平面中至少部分地遮盖所述第一接触部;
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固定到所述第一壳体;
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形成有接合凹槽;
所述接合凹槽在垂直于所述连接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部;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保持构件、多个第二端子、第二壳体和第二接合构件;
所述第二端子由所述第二保持构件保持;
所述第二端子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二接触部;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配合部;
所述第二配合部在所述垂直平面中至少部分地遮盖所述第二接触部;
所述第二接合构件在所述垂直平面中至少部分地遮盖所述第二配合部;
所述第二接合构件具有接合凸起和接合支撑部;
所述接合凸起由所述接合支撑部支撑,以在所述垂直方向上能够移动;
所述接合凸起在所述垂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部并且朝向所述第二壳体凸起;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彼此连接的连接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接触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
在所述连接状态下,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彼此配合以在所述垂直平面中将所述接触区域完全包围;并且
在所述连接状态下,所述接合凸起与所述接合凹槽彼此接合以锁定所述连接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接合支撑部能够弹性变形;并且
所述接合凸起根据所述接合支撑部的弹性变形而在所述垂直方向上能够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每一个均由金属制成;
所述第一接合构件具有平板部;
所述平板部与所述垂直方向相交并且在所述垂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下牧祐大横山阳平井上干嗣山路崇洋关智史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