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1727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12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包括埋件,所述埋件埋设于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内,所述埋件的一端连接沉降观测外露结构,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呈竖直设置,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上设置与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间隔的观测点,所述观测点能垂直撑设测量工具,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的外侧设置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上设置观测窗口。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观测点易损坏、沉降观测不便等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牢固稳定,观测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观测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辅助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
技术介绍
沉降观测点是指对被观测物体的高程变化所进行的测量中所使用的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的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三方面的职能。沉降观测工作主要包括水准点的布设、观测点的布设、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沉降观测的成果处理等,每一项工作都至关重要。沉降观测点能够反映建(构)筑物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观测点装置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且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及工程竣工验收中,人们对沉降观测点的设置方法、观测结果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设计单位对一些大型建筑或特殊结构类型的工程沉降量的记录尤其重视,因为此数据是评价工程建筑物或构筑物结构稳定性的重要依据之一。然而我们在工程管理和验收过程中看到的沉降观测点的做法却形式繁多。沉降观测点在柱或墙砼施工前焊接于柱主筋上,或者在柱或墙上钻孔埋设,采用20mm底端带弯头的钢筋,钢筋原长不小于40cm。底部做成弯钩状。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做好除锈处理。这种观测点观测元件的埋设、观测和保护工作尤为重要,检测元件埋设时和监测过程中容易被人为或自然因素损坏。现有技术一:沉降观测点在柱或墙砼施工前焊接于柱主筋上,埋在砼内长度宜为外露部分的5~7倍;沉降点的型式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和建筑材料,可采用不同的形式,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突出点。沉降点埋设好后,应涂上防腐漆。存在问题:随着工程上部结构的施工,尤其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中拆模的影响,往往导致许多观测点被破坏,给沉降观测带来不便,甚至无法真实反映建筑物的沉降。现有技术二:沉降观测点在柱或墙上钻孔埋设,埋在砼内长度宜为外露部分的5~7倍;沉降点的型式根据不同的建筑物类型和建筑材料,可采用不同的形式,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突出点。沉降点埋设好后,应涂上防腐漆。存在问题:观测点观测元件的埋设、观测和保护工作不当,检测元件埋设时和监测过程中人为或自然因素损坏,给沉降观测带来不便,甚至无法真实反映建筑物的沉降。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观测点易损坏、沉降观测不便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结构牢固稳定,观测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观测方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包括埋件,所述埋件埋设于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内,所述埋件的一端连接沉降观测外露结构,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呈竖直设置,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上设置与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间隔的观测点,所述观测点能垂直撑设测量工具,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的外侧设置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上设置观测窗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埋件的第一端设置防松结构,所述埋件的第二端设置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防松结构的一侧设置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包括竖直的钢筋支柱,所述钢筋支柱的顶部设置铜球,所述铜球构成所述观测点,所述钢筋支柱的下部一侧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钢筋支柱的下部贴设于所述连接板上,所述钢筋支柱的上部向远离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的方向弯折,所述钢筋支柱的上部呈竖直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钢筋支柱的下部呈竖直设置,所述钢筋支柱的上部和所述钢筋支柱的下部之间通过水平的连接柱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防松结构的一侧与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的侧面呈齐平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松结构包括竖直间隔且平行的两个横梁,两个横梁的第二端通过竖梁连接,所述竖梁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上;各横梁的第一端向所述埋件的外侧弯折构成弯钩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护罩包括底部开口的弧形立板,所述弧形立板的顶部设置水平的护罩顶板,所述弧形立板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护罩顶板上设置透孔,所述透孔构成观测窗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弧形立板由钢管切割构成。由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中,沉降观测外露结构上设置与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间隔的观测点,埋件埋设于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内,装置整体牢固稳定,观测点与施工物保持一定距离,观测点位安全;沉降观测外露结构的外侧设置防护罩,保证观测点安全,使其能长期保存,且观测窗口能使其具有良好通视条件,观测方便。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埋件的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埋件的主视图。图中:100、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1、埋件;11、防松结构;111、横梁;112、竖梁;113、弯钩结构;12、连接板;2、沉降观测外露结构;21、观测点;22、钢筋支柱;3、防护罩;31、弧形立板;32、护罩顶板;9、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此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专利技术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埋件,所述埋件埋设于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内,所述埋件的一端连接沉降观测外露结构,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呈竖直设置,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上设置与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间隔的观测点,所述观测点能垂直撑设测量工具,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的外侧设置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上设置观测窗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埋件,所述埋件埋设于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内,所述埋件的一端连接沉降观测外露结构,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呈竖直设置,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上设置与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间隔的观测点,所述观测点能垂直撑设测量工具,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的外侧设置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上设置观测窗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埋件的第一端设置防松结构,所述埋件的第二端设置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防松结构的一侧设置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观测外露结构包括竖直的钢筋支柱,所述钢筋支柱的顶部设置铜球,所述铜球构成所述观测点,所述钢筋支柱的下部一侧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沉降观测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支柱的下部贴设于所述连接板上,所述钢筋支柱的上部向远离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的方向弯折,所述钢筋支柱的上部呈竖直设置。


5.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艳峰吕明刘智李坤杨和平薛伟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河北省京环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