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制冷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1560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辐射制冷薄膜,用于贴附在物体表面,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基膜层、制冷层和反射层,所述制冷层中分布设有制冷粒子,所述反射层包括结构层和金属层,所述结构层的上表面与所述制冷层的下表面贴合,所述金属层仿形设置在所述结构层的下表面,所述反射层的底部设有微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辐射制冷薄膜,通过在反射层的底部设置微结构形成陷光结构,使金属层表面在等离子激元和陷光结构的作用下进一步俘获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将光更多的转化为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提高辐射的转化效率,从而有效制冷;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制冷粒子与具有微结构的金属层等离子共振结合,使辐射制冷薄膜具有更好的红外辐射制冷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辐射制冷薄膜
本技术涉及辐射制冷
,特别是涉及一种辐射制冷薄膜。
技术介绍
辐射制冷是一种利用特定波长的载热红外辐射可以不受阻碍地穿过地球大气辐射到太空的特性,把不需要的热量转化为特定波长的红外线,然后把它们永久抛入外太空的制冷方式。其中,太阳光的能量分布中,可见光(400-700nm)和近红外光(700-2500nm)的能量约占95%,同时大气层对于8-13um波长范围内的热辐射具有较高透射率(平均透射率为85%,该波段被称之为大气窗口),如果能够尽量增强物体表面在“大气窗口”波段的热辐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物体表面对于太阳光中的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光波段的热辐射的吸收,则有可能达到制冷目的。现有技术方案中大部分的辐射制冷薄膜旨在通过提高其对于太阳光的反射率从而提高其散热效率,但是散热效果不明显,在实际运用中,辐射制冷薄膜在短时间内可能起到一定的散热制冷效果,但随着光照时间的加长,辐射制冷薄膜的散热制冷效果明显受到限制,导致被贴附物体的温度仍逐步升高。例如,将辐射制冷薄膜贴附到建筑物外墙的玻璃上来实现建筑物的降温,由于辐射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辐射制冷薄膜,用于贴附在物体表面,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基膜层(1)、制冷层(2)和反射层(3),所述制冷层(2)中分布设有制冷粒子(21),所述反射层(3)包括结构层(31)和金属层(32),所述结构层(31)的上表面与所述制冷层(2)的下表面贴合,所述金属层(32)仿形设置在所述结构层(31)的下表面,所述反射层(3)的底部设有微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辐射制冷薄膜,用于贴附在物体表面,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基膜层(1)、制冷层(2)和反射层(3),所述制冷层(2)中分布设有制冷粒子(21),所述反射层(3)包括结构层(31)和金属层(32),所述结构层(31)的上表面与所述制冷层(2)的下表面贴合,所述金属层(32)仿形设置在所述结构层(31)的下表面,所述反射层(3)的底部设有微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制冷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具体为:所述结构层(31)的下表面间隔分布设有朝向所述制冷层(2)向内凹陷的第一凹陷部(311),所述金属层(32)于对应所述第一凹陷部(311)的位置设有朝向所述制冷层(2)向内凹陷的第二凹陷部(321),所述第一凹陷部(311)与所述第二凹陷部(321)对应相贴合,所述第一凹陷部(311)与所述第二凹陷部(321)的最大深度为100nm-100u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制冷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具体为:所述结构层(31)的下表面间隔分布设有远离所述制冷层(2)向外凸起的第一凸起部(312),所述金属层(32)于对应所述第一凸起部(312)的位置设有远离所述制冷层(2)向外凸起的第二凸起部(322),所述第一凸起部(312)与所述第二凸起部(322)对应相贴合,所述第一凸起部(312)与所述第二凸起部(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昊枢叶瑞陈蓓蓓左志成陈林森朱志坚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维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