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高式中置双滚筒薄煤层采煤机截割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1366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高式中置双滚筒薄煤层采煤机截割部,包括传动箱、连接臂、装煤板、装煤板油缸、摇臂、调高油缸、截割滚筒。摇臂通过过渡安装轴安装在传动箱的中部;装煤板的数量为两个,对称布置在传动箱两侧的连接臂上;截割滚筒的数量为两个,均为无叶片式滚筒,对称布置安装在摇臂。摇臂通过安装在传动箱上的两个调高油缸同时驱动,以过渡连接轴为中心转动,从而带动截割滚筒完成开采高度的调节,适用于薄煤层。装煤板分别由装煤板油缸驱动,使其能够向左右两侧打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截割滚筒只有截割功能,采煤机装载功能依靠两端的装煤板实现,解决了现有螺旋叶片式截割滚筒的装载性能较差、循环煤严重、容易造成煤过度破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高式中置双滚筒薄煤层采煤机截割部
本专利技术涉及采煤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置滚筒薄煤层采煤机截割部。
技术介绍
现有的采煤机是通过滚筒上的螺旋叶片将煤装载到刮板输送机内,其装载性能较差,循环煤严重,容易造成煤过度破碎,煤块度明显减小。同时,目前一般对薄煤层的定义为厚度1.3米以下的煤层。为了适用煤层厚度的限制,薄煤层采煤机的截割滚筒往往直径较小;同时为满足截割部传动比需求以及传动部件强度,滚筒的筒毂直径较大,因此造成叶片的深度较小。较小的叶片深度容易造成薄煤层采煤机滚筒装煤容量较小、装煤性能较差,导致滚筒内循环煤现象严重或者落煤被抛至采煤机机道成为浮煤,需人工清理,增加了工人劳动强度。因此改善现有薄煤层采煤机滚筒装煤效率低的问题,减少滚筒内循环煤以及采煤机机道浮煤成为了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解决薄煤层采煤机滚筒循环煤现象以及装煤性能较差、采煤机机道浮煤堆积的问题,达到提高薄煤层采煤机装煤率的目的,提出一种可调高式中置双滚筒薄煤层采煤机截割部。技术方案:一种可调高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高式中置双滚筒薄煤层采煤机截割部,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箱(1)、第一连接臂(2-1)、第二连接臂(2-2)、第一装煤板(3-1)、第二装煤板(3-2)、第一装煤板油缸(4-1)、第二装煤板油缸(4-2)、摇臂(5)、第一调高油缸(6-1)、第二调高油缸(6-2)、第一截割滚筒(7-1)、第二截割滚筒(7-2);/n所述第一截割滚筒(7-1)和第二截割滚筒(7-2)均为无叶片式滚筒;/n所述摇臂(5)位于所述传动箱(1)前部,并通过过渡连接轴(21)连接所述传动箱(1);所述第一截割滚筒(7-1)和第二截割滚筒(7-2)以所述过渡连接轴(21)为中心,对称安装在所述摇臂(5)上;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高式中置双滚筒薄煤层采煤机截割部,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箱(1)、第一连接臂(2-1)、第二连接臂(2-2)、第一装煤板(3-1)、第二装煤板(3-2)、第一装煤板油缸(4-1)、第二装煤板油缸(4-2)、摇臂(5)、第一调高油缸(6-1)、第二调高油缸(6-2)、第一截割滚筒(7-1)、第二截割滚筒(7-2);
所述第一截割滚筒(7-1)和第二截割滚筒(7-2)均为无叶片式滚筒;
所述摇臂(5)位于所述传动箱(1)前部,并通过过渡连接轴(21)连接所述传动箱(1);所述第一截割滚筒(7-1)和第二截割滚筒(7-2)以所述过渡连接轴(21)为中心,对称安装在所述摇臂(5)上;所述第一调高油缸(6-1)和第二调高油缸(6-2)以所述过渡连接轴(21)为中心,对称固定在所述所述传动箱(1)前部端面上,所述第一调高油缸(6-1)的活塞杆端部铰接在所述摇臂(5)的上部,所述第二截割滚筒(7-2)的活塞杆端部铰接在所述摇臂(5)的下部,控制所述第一调高油缸(6-1)和第二调高油缸(6-2)能够带动所述摇臂(5)以所述过渡连接轴(21)为中心转动一定角度;
所述第一连接臂(2-1)和第二连接臂(2-2)分别固定在传动箱(1)前部左右两侧,所述第一连接臂(2-1)的端部与所述第一装煤板(3-1)铰接,所述第二连接臂(2-2)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装煤板(3-2)铰接;所述第一装煤板油缸(4-1)和第二装煤板油缸(4-2)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臂(2-1)和第二连接臂(2-2)上,所述第一装煤板油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魁东张晓迪曾庆良孙利青张苑谨姜考王亮王成龙张鑫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