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卢柳励专利>正文

一种数控机床的底座卸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1015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数控机床的底座卸油结构,包括机床主体、连接门板和加工台,连接门板分别通过合页活动连接于机床主体前端的左右两侧,加工台位于机床主体的一端,机床主体的右端开设有卸油口,卸油口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卸油漏板,卸油口内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固定框,固定框的内侧均设有滚动轴,滚动轴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刮擦块。该种数控机床的底座卸油结构通过结构的改进,使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可对经过卸油口的油料进行自动加热,或对卸油口的壁面进行加热,进而避免在卸油时,油料会粘接在卸油口内部,而对于已经粘结的油料而言,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也可在无需人工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清除,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控机床的底座卸油结构
本技术涉及数控机床
,尤其是涉及一种数控机床的底座卸油结构。
技术介绍
数控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并将其译码,用代码化的数字表示,通过信息载体输入数控装置,经运算处理由数控装置发出各种控制信号,控制机床的动作,按图纸要求的形状和尺寸,自动地将零件加工出来。然而现有的数控机床的底座卸油结构在实际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油料易粘结在卸油口内部,进而降低了后续卸油的顺畅性,不利于实际使用,并且对于已经粘结的油料而言,现有的数控机床的底座卸油结构通常需要人工将其清除,加大了人力的耗费,不利于成本节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控机床的底座卸油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一种数控机床的底座卸油结构,包括机床主体、连接门板和加工台,所述连接门板分别通过合页活动连接于机床主体前端的左右两侧,所述加工台位于机床主体的一端,所述机床主体的右端开设有卸油口,所述卸油口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卸油漏板,所述卸油口内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的内侧均设有滚动轴,所述滚动轴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刮擦块,且刮擦块的一端分别与滚动轴焊接设置,所述卸油口内侧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封板,且封板上端的一侧均与固定框固定贴合连接,所述封板的一端均设有气缸,所述气缸的内侧分别活动连接有升降杆,所述卸油漏板的下端均匀分布有电热管,所述卸油漏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护板,所述护板内侧的一端均匀分布有限位框,且限位框的顶部均与护板固定连接,所述护板内侧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储热铜板。优选的,所述储热铜板均位于电热管的上端,且储热铜板与电热管之间均相隔3cm。优选的,所述电热管依次为等距均匀排列,且卸油漏板为玻璃卸油漏板。优选的,所述升降杆的顶部通过贯穿固定框而与滚动轴连接。优选的,所述刮擦块依次为等距横向排列分布,且刮擦块的横切面均呈三角形状。优选的,所述升降杆、气缸和电热管分别与外界电源连接。有益效果:(1)该种数控机床的底座卸油结构通过结构的改进,使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可对经过卸油口的油料进行自动加热,或对卸油口的壁面进行加热,进而避免在卸油时,油料会粘接在卸油口内部,而对于已经粘结的油料而言,本装置在实际使用时也可在无需人工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清除,实用性强。(2)该种数控机床的底座卸油结构之优点在于:由于刮擦块依次为等距横向排列分布,且由于刮擦块的横切面均呈三角形状,通过滚动轴的滚动可实时带动刮擦块旋转,当刮擦块旋转时,可对卸油口内壁面粘结的油料进行旋转刮除,以对粘结的油料施以清除。(3)其次:由于储热铜板均位于电热管的上端,且由于储热铜板与电热管之间均相隔3cm,通过电热管发出的热量可在卸油的过程中对经过的油料进行热化,以避免油料粘接在卸油口内部而被堵塞,而通过储热铜板可实时吸收电热管的热量,以达到对热量的利用率,同时加速油料软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卸油口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热管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卸油漏板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4中:1-机床主体;2-连接门板;3-加工台;4-卸油口;401-固定框;402-滚动轴;403-刮擦块;404-封板;405-气缸;406-升降杆;5-卸油漏板;501-电热管;502-护板;503-限位框;504-储热铜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请一并参考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控机床的底座卸油结构,包括机床主体1、连接门板2和加工台3,连接门板2分别通过合页活动连接于机床主体1前端的左右两侧,加工台3位于机床主体1的一端,机床主体1的右端开设有卸油口4,卸油口4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卸油漏板5,卸油口4内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固定框401,固定框401的内侧均设有滚动轴402,滚动轴402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刮擦块403,且刮擦块403的一端分别与滚动轴402焊接设置,卸油口4内侧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封板404,且封板404上端的一侧均与固定框401固定贴合连接,封板404的一端均设有气缸405,气缸405的内侧分别活动连接有升降杆406,卸油漏板5的下端均匀分布有电热管501,卸油漏板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护板502,护板502内侧的一端均匀分布有限位框503,且限位框503的顶部均与护板502固定连接,护板502内侧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储热铜板504。进一步的,储热铜板504均位于电热管501的上端,且储热铜板504与电热管501之间均相隔3cm,通过电热管501发出的热量可在卸油的过程中对经过的油料进行热化,以避免油料粘接在卸油口4内部而被堵塞,而通过储热铜板504可实时吸收电热管501的热量,以达到对热量的利用率,同时加速油料软化。进一步的,电热管501依次为等距均匀排列,且卸油漏板5为玻璃卸油漏板5,通过卸油漏板5为玻璃卸油漏板5的设计,可使卸油漏板5能借助玻璃光滑的平面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断油料与之粘结,同时通过电热管501依次为等距均匀排列的设计,可使卸油漏板5能在不同的方位都能接收热量。进一步的,升降杆406的顶部通过贯穿固定框401而与滚动轴402连接,通过升降杆406的顶部通过贯穿固定框401而与滚动轴402连接的设计,可使升降杆406能实时调节滚动轴402的高度,进而调节对卸油口4内侧壁面的刮擦高度,实用性强。进一步的,刮擦块403依次为等距横向排列分布,且刮擦块403的横切面均呈三角形状,使尖锐的刮擦块403可提高对卸油口4壁面的刮擦效果,以提升刮擦的清洁度,而通过刮擦块403依次为等距横向排列分布的设计,可提升刮擦面积。进一步的,升降杆406、气缸405和电热管501分别与外界电源连接,通过外界电源的电力输出可促使升降杆406、气缸405和电热管501运作。工作原理:当油料在经过卸油漏板排出时,通过外界电力的输出可促使升降杆406、气缸405和电热管501运作,进而使电热管501散发出的热量可对经过的油料施以加热,同时亦可对卸油漏板5进行加热,以避免经过的油料粘结在卸油漏板5上而造成堵塞,并且通过滚动轴402的滚动可实时带动刮擦块403旋转,当刮擦块403旋转时,可对卸油口4内壁面粘结的油料进行旋转刮除,以对粘结的油料施以清除,使尖锐的刮擦块403可提高对卸油口4壁面的刮擦效果,以提升刮擦的清洁度,而通过刮擦块403依次为等距横向排列分布的设计,可提升刮擦面积。虽然本技术已由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数控机床的底座卸油结构,包括机床主体(1)、连接门板(2)和加工台(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门板(2)分别通过合页活动连接于机床主体(1)前端的左右两侧,所述加工台(3)位于机床主体(1)的一端,所述机床主体(1)的右端开设有卸油口(4),所述卸油口(4)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卸油漏板(5),所述卸油口(4)内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固定框(401),所述固定框(401)的内侧均设有滚动轴(402),所述滚动轴(402)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刮擦块(403),且刮擦块(403)的一端分别与滚动轴(402)焊接设置,所述卸油口(4)内侧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封板(404),且封板(404)上端的一侧均与固定框(401)固定贴合连接,所述封板(404)的一端均设有气缸(405),所述气缸(405)的内侧分别活动连接有升降杆(406),所述卸油漏板(5)的下端均匀分布有电热管(501),所述卸油漏板(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护板(502),所述护板(502)内侧的一端均匀分布有限位框(503),且限位框(503)的顶部均与护板(502)固定连接,所述护板(502)内侧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储热铜板(50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控机床的底座卸油结构,包括机床主体(1)、连接门板(2)和加工台(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门板(2)分别通过合页活动连接于机床主体(1)前端的左右两侧,所述加工台(3)位于机床主体(1)的一端,所述机床主体(1)的右端开设有卸油口(4),所述卸油口(4)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卸油漏板(5),所述卸油口(4)内侧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固定框(401),所述固定框(401)的内侧均设有滚动轴(402),所述滚动轴(402)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刮擦块(403),且刮擦块(403)的一端分别与滚动轴(402)焊接设置,所述卸油口(4)内侧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封板(404),且封板(404)上端的一侧均与固定框(401)固定贴合连接,所述封板(404)的一端均设有气缸(405),所述气缸(405)的内侧分别活动连接有升降杆(406),所述卸油漏板(5)的下端均匀分布有电热管(501),所述卸油漏板(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护板(502),所述护板(502)内侧的一端均匀分布有限位框(503),且限位框(503)的顶部均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柳励
申请(专利权)人:卢柳励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