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9995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5: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引流管固定装置,属于术后护理工具技术领域。引流管固定装置,包括旋入块、锁紧帽A、锁紧帽B和吸附块,所述旋入块内部活动套接有导入管套,所述导入管套内部活动套接有引流管,所述导入管套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橡胶圈,所述橡胶圈内侧与引流管外侧接触;所述引流管从前往后依次贯穿旋入块、锁紧帽A、锁紧帽B和吸附块,所述旋入块、锁紧帽A、锁紧帽B和吸附块之间依次通过带有螺纹的卡接块活动卡接;所述导入管套中央固定连接有螺纹管,所述螺纹管与旋入块中央螺纹连接;所述导入管套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大多需要通过缝合将引流管插设在伤患处从而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引流管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术后护理工具
,具体为引流管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临床上介入治疗时,一般需要将引流管进行定位,目前采用的做法是用C型引流管固定装置将引流管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然后用腹带将患者腹部包裹住,用以固定敷料、压迫止血、减低病人腹腔内的压力,保护伤口不至于裂开,腹部手术后患者在打喷嚏、咳嗽、或大笑时腹内压增加,可能造成切口裂开现象;医护人员在做完手术后需要查看患者引流管情况,观察引流管颜色、量、性状并需要记录,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引流液颜色鲜红,可能存在出血;如引流液成绿色,可能存在十二指肠残端瘘;如引流液乳糜色,可能存在吻合口瘘;如引流量大,患者可能有腹水;如引流量逐渐减少,可考虑拔掉引流管,但是引流管固定在腹带的内侧,不易观察,有些医护人员将腹带撕一个小口,将引流管从小口内引出;现有技术中的引流管插入伤口实现引流的方式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所以急需一种能够实现引流管插设的固定装置。但现有技术中的引流管固定装置通常还是无法在伤口处将引流管很好地插设在伤口上,大多采用束缚带将连接处裹紧避免其脱落,可这种方式仍需要通过缝合固定引流管尾端,与常规方法一样会引发对患者伤患处的二次伤害;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无需通过缝合就使引流管末端与伤口处良好连接的引流管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引流管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1)现有技术中大多需要通过缝合将引流管插设在伤患处从而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br>2、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引流管固定装置,包括旋入块、锁紧帽A、锁紧帽B和吸附块,所述旋入块内部活动套接有导入管套,所述导入管套内部活动套接有引流管,所述导入管套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橡胶圈,所述橡胶圈内侧与引流管外侧接触;所述引流管从前往后依次贯穿旋入块、锁紧帽A、锁紧帽B和吸附块,所述旋入块、锁紧帽A、锁紧帽B和吸附块之间依次通过带有螺纹的卡接块活动卡接。优选的,所述导入管套中央固定连接有螺纹管,所述螺纹管与旋入块中央螺纹连接;所述导入管套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所述导入管套另一端两侧固定连接有锁紧柱。优选的,所述锁紧帽A前端中央开设有锁孔A,所述锁紧帽B前端中央开设有锁孔B,所述锁孔A为一字状插孔,所述锁孔B为十字状插孔,所述锁紧柱分别与锁孔A和锁孔B相匹配。优选的,所述吸附块中央固定连接有中心柱,所述中心柱外侧滑动连接有滑动负压环,所述滑动负压环下方与中心柱和吸附块侧壁之间形成负压腔。优选的,所述中心柱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导孔A和导孔B,所述导孔A外侧周围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与导入管套末端相匹配;所述中心柱中央侧壁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将中心柱内腔与负压腔连通。优选的,所述引流管依次贯穿并活动连接在中心柱的导孔A和导孔B内,所述导孔B与引流管侧壁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引流管前端固定连接有阻隔环,所述导孔A的内径略大于阻隔环,所述导孔B的内径略小于阻隔环,所述导孔B的内径略小于导入管套末端。优选的,所述吸附块前端匹配设置有环形胶带,所述环形胶带包括两个结构一致的半环形胶带,所述环形胶带底面和其顶面的外边缘及内边缘均设置有粘粘层。优选的,所述环形胶带顶面的内外粘粘层之间设置为硬质塑封层,所述环形胶带的内外粘粘层分别与吸附块底端外缘和中心柱底端外缘相匹配;所述滑动负压环、中心柱侧面和底面以及整个吸附块均采用硬质材料制成,所述中心柱设置有导孔B的顶面部分采用橡胶材料制成。3、有益效果本技术在使用时,先将引流管穿过导入管套中央,然后将套接有旋入块的导入管套依次穿过锁紧帽A、锁紧帽B和吸附块,在插入过程中,需要通过转动导入管套使得其末端的两个锁紧柱依次穿过锁紧帽A和锁紧帽B的锁孔A与锁孔B,并顺利使得导入管套末端进入到吸附块与锁紧帽之间的空腔中;此时导入管套完成固定,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病人无规律的移动身体而依次从锁孔A和锁孔B中脱离,所以能够对引流管靠近伤口的部分得到良好的固定;此时导入管套无法继续前进,故而可通过移动引流管,使引流管末端从吸附块前侧的导孔A中,由于导孔A的内径略大于引流管末端的阻隔环,依次阻隔环可顺利从导孔A中穿过,并使得引流管末端顺利穿过导孔B,由于导孔B的内径小于阻隔环,因此引流管前端的长度可在导孔B处被限定而无法继续前进;此时引流管的位置已经固定完成,然后将两个半环形胶带组成的环形胶带底面的粘粘层合理贴在伤口周围,然后将引流管末端对准伤口插入,并把吸附块末端与环形胶带位置对准使得二者通过环形胶带顶面的粘粘层固定;此时环形胶带顶面的硬质塑封层与吸附块之间形成密闭的空间,此时再从导入管套末端的引流管处向前移动一截引流管,在引流管插入伤口更深的同时带动阻隔环向前移动,此时阻隔环可带动中心柱底面的橡胶层向伤口处发生形变,从而使得中心柱内侧空间变大产生负压,在连接孔的作用下使得负压腔内的滑动负压环向上移动,使得滑动负压环与环形胶带的硬质塑封层之间产生负压吸力的作用,由此可实现吸附块与环形胶带之间连接的加固,避免吸附块脱落;因此,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大多需要通过缝合将引流管插设在伤患处从而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锁紧帽A、锁紧帽B和吸附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锁紧帽A和锁紧帽B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引流管和导入管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吸附块内部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吸附块和环形胶带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引流管;2、旋入块;3、导入管套;4、锁紧帽A;5、锁紧帽B;6、吸附块;7、导孔A;8、卡接块;9、锁孔A;10、锁孔B;11、环形胶带;12、粘粘层;13、硬质塑封层;14、中心柱;15、导孔B;16、滑动负压环;17、限位环;18、螺纹管;19、锁紧柱;20、阻隔环;21、负压腔;22、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4,引流管固定装置,包括旋入块2、锁紧帽A4、锁紧帽B5和吸附块6,旋入块2内部活动套接有导入管套3,导入管套3内部活动套接有引流管1,导入管套3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橡胶圈,橡胶圈内侧与引流管1外侧接触;引流管1从前往后依次贯穿旋入块2、锁紧帽A4、锁紧帽B5和吸附块6,旋入块2、锁紧帽A4、锁紧帽B5和吸附块6之间依次通过带有螺纹的卡接块8活动卡接;导入管套3中央固定连接有螺纹管18,螺纹管18与旋入块2中央螺纹连接;导入管套3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环17,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引流管固定装置,包括旋入块(2)、锁紧帽A(4)、锁紧帽B(5)和吸附块(6),所述旋入块(2)内部活动套接有导入管套(3),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管套(3)内部活动套接有引流管(1),所述导入管套(3)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橡胶圈,所述橡胶圈内侧与引流管(1)外侧接触;所述引流管(1)从前往后依次贯穿旋入块(2)、锁紧帽A(4)、锁紧帽B(5)和吸附块(6),所述旋入块(2)、锁紧帽A(4)、锁紧帽B(5)和吸附块(6)之间依次通过带有螺纹的卡接块(8)活动卡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引流管固定装置,包括旋入块(2)、锁紧帽A(4)、锁紧帽B(5)和吸附块(6),所述旋入块(2)内部活动套接有导入管套(3),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管套(3)内部活动套接有引流管(1),所述导入管套(3)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橡胶圈,所述橡胶圈内侧与引流管(1)外侧接触;所述引流管(1)从前往后依次贯穿旋入块(2)、锁紧帽A(4)、锁紧帽B(5)和吸附块(6),所述旋入块(2)、锁紧帽A(4)、锁紧帽B(5)和吸附块(6)之间依次通过带有螺纹的卡接块(8)活动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管套(3)中央固定连接有螺纹管(18),所述螺纹管(18)与旋入块(2)中央螺纹连接;所述导入管套(3)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环(17),所述导入管套(3)另一端两侧固定连接有锁紧柱(1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流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帽A(4)前端中央开设有锁孔A(9),所述锁紧帽B(5)前端中央开设有锁孔B(10),所述锁孔A(9)为一字状插孔,所述锁孔B(10)为十字状插孔,所述锁紧柱(19)分别与锁孔A(9)和锁孔B(10)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流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块(6)中央固定连接有中心柱(14),所述中心柱(14)外侧滑动连接有滑动负压环(16),所述滑动负压环(16)下方与中心柱(14)和吸附块(6)侧壁之间形成负压腔(21)。


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丽仁陈玲陈豆豆杨娌陈凡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肿瘤医院湖北省肿瘤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