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气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9471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5: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烟气处理装置,其包括:筒体,包括设在其上端部上的烟气出口和设在其下端部上的烟气进口;导流芯管,其穿入筒体内,并能将接收的净化液释放到筒体内;净化叶轮,设在筒体内并位于导流芯管的下方,其能够引导烟气产生旋转并促使旋转的烟气与下落的净化液相混合;除雾组件,设在筒体内并位于净化叶轮的上方,并能对流经其的烟气进行除雾。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烟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简单、工艺简单、占地面积小、不易堵塞且工作效率较高,能够降低施工、运行和改造成本,提高使用灵活性和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烟气处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烟气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烟气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烟气处理装置是将烟气中有害物质有效去除至规定浓度之下,并在应用设备时应避免生产设备腐蚀或阻塞等不良现象。目前在烟气处理装置中,反应原理基本一样,均是利用净化液(例如碱)与烟气中有害物质(例如硫、销)反应并去除有害物质,但是气液混合的实现方式不同影响着系统的反应效率、阻力和可靠性。目前绝大多数烟气处理装置(例如湿式脱硫塔)是通过在吸收塔内布置两到三层喷嘴,对整个吸收塔截面进行高覆盖率的喷淋以实现气液混合,从而实现去除有害物质的需要,使得结构复杂、工艺复杂、占地面积大,导致建设及改造工程量大、施工及运行成本高且对于一些烟气量较少的场合,如焦化厂、有色金属、小型锅炉等场所,因其结构复杂、占地面积大导致使用不便、灵活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全部或部分问题,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艺简单、占地面积小、不易堵塞且工作效率较高的烟气处理装置,以降低施工、运行和改造成本,提高使用灵活性和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烟气处理装置,其包括:筒体,包括设在其上端部上的烟气出口和设在其下端部上的烟气进口;导流芯管,其穿入所述筒体内,并能将接收的净化液释放到所述筒体内;净化叶轮,固定设在所述筒体内并位于所述导流芯管的下方,其能够引导烟气产生旋转并促使旋转的烟气与下落的净化液相混合;除雾组件,设在所述筒体内并位于所述净化叶轮的上方,并能对流经其的烟气进行除雾。进一步地,烟气处理装置包括固定设在所述筒体内并位于所述净化叶轮的下方的辅助叶轮,所述辅助叶轮能够使烟气产生旋转并促使旋转的烟气与散落的净化液相混合,其中烟气在经过所述辅助叶轮后的旋转方向与其在经过所述净化叶轮后的旋转方向相反。进一步地,所述辅助叶轮为倒置的锥形叶轮,所述锥形叶轮的大径端与筒体连接或接触。进一步地,所述除雾组件包括固定设在所述筒体内的第一除雾叶轮。进一步地,所述除雾组件还包括固定设在所述筒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除雾叶轮的下方的第二除雾叶轮。进一步地,所述除雾组件还包括固定设在所述筒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二除雾叶轮的下方的第三除雾叶轮,其中所述第一除雾叶轮的外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除雾叶轮的外径,而所述第二除雾叶轮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三除雾叶轮的外径。进一步地,烟气处理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筒体的内壁上的且横截面面积沿着自下而上的方向逐渐递减的烟气加速环,烟气加速环设在所述第一除雾叶轮的下方与所述第一除雾叶轮相邻。进一步地,烟气处理装置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导流芯管外的导流套管和与所述导流套管和筒体相连的固定支架,以及设在所述导流套管上且能将流动在所述导流套管与导流芯管之间的清洗液依次喷射到所述第一除雾叶轮、第二除雾叶轮和第三除雾叶轮上的第一喷嘴、第二喷嘴和第三喷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除雾叶轮、第二除雾叶轮和第三除雾叶轮均固定在所述导流套管上。进一步地,烟气处理装置烟气处理装置为包括塔体的烟气脱硝塔、烟气脱硫塔或烟气脱硫脱硝塔,所述筒体、导流芯管、净化叶轮和除雾组件装入所述塔体中,所述净化液包括脱硫剂和/或脱硝剂。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的烟气处理装置主要由筒体、导流芯管、净化叶轮及除雾组件组成,在使用过程中,烟气经筒体的底部的烟气进口进入并从其顶部的烟气出口流出,而净化液则通过导流芯管引入到筒体内并朝向净化叶轮下落,当烟气经过净化叶轮时,净化叶轮能够引导烟气产生旋转并促使旋转的烟气与下落的净化液相混合,以利用混入烟气内的净化液去除烟气中的有害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的烟气在离开筒体前还得经过除雾组件进行除雾,以降低烟气的含湿量及含尘量,这有助于提高烟气的最终净化效果。该烟气处理装置通过净化叶轮引导烟气产生旋转并通过旋转的烟气吹散下落的净化液,使得净化液与烟气在此次进行高效的混合,实现对烟气的高效净化,相比于传统的烟气处理装置(例如湿式脱硫塔),本专利技术的烟气处理装置简化了工艺流程及结构,减小了设备的占地面积、大幅度降低了设备的施工、运行及改造成本,并提高了设备的灵活性。此外,该本专利技术的烟气处理装置还具有不易堵塞且工作效率较高的优势。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地描述。在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烟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意性显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烟气处理装置的辅助叶轮;图3示意性显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烟气处理装置的净化叶轮;图4示意性显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烟气处理装置的第二除雾叶轮;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烟气处理装置的剖视图。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烟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烟气处理装置100为烟气脱硝塔、烟气脱硫塔或烟气脱硫脱硝塔,净化液包括脱硫剂(Na2CO3、NaOH或Ca(OH)2等)和/或脱硝剂。烟气处理装置100适用于应用在中小锅炉、炼钢,炼铝,船舶等及其他化工和非电方面工厂的烟气排放处。该烟气处理装置100包括筒体1、导流芯管4、净化叶轮7及除雾组件(比如包括第一除雾叶轮6、第二除雾叶轮5和/或第三除雾叶轮2)。筒体1包括设在其上端部上的烟气出口1a和设在其下端部上的烟气进口1b。导流芯管4穿入筒体1内并能将接收的净化液释放到筒体1内。净化叶轮7固定设在筒体1内并位于导流芯管4的下方,其能够引导烟气产生旋转并促使旋转的烟气与下落的净化液相混合。其中,净化叶轮7除了直接固定在筒体1的内壁上之外,还可通过支架结构71固定在筒体1的内壁上(详见图3)。除雾组件设在筒体1内并位于净化叶轮7的上方,并能对流经其的烟气进行除雾。在一个实施例中,烟气处理装置100为烟气脱硝塔、烟气脱硫塔或烟气脱硫脱硝塔,筒体1直接作为烟气脱硝塔、烟气脱硫塔或烟气脱硫脱硝塔的塔体。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烟气处理装置100也为烟气脱硝塔、烟气脱硫塔或烟气脱硫脱硝塔,主要由筒体1、导流芯管4、净化叶轮7及除雾组件所组成的模块101直接装入烟气脱硝塔、烟气脱硫塔或烟气脱硫脱硝塔的塔体102中(详见图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烟气处理装置100,在使用过程中,烟气经筒体1的底部的烟气进口1b进入并从其顶部的烟气出口1a流出,而净化液则通过导流芯管4引入到筒体1内并朝向净化叶轮7下落,当烟气经过净化叶轮7时,净化叶轮7能够引导烟气产生旋转并促使旋转的烟气与下落的净化液相混合,以利用混入烟气内的净化液去除烟气中的有害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的烟气在离开筒体1前还得经过除雾组件进行除雾,以降低烟气的含湿量及含尘量,这有助于提高烟气的最终净化效果。该烟气处理装置100通过净化叶轮7引导烟气产生旋转并通过旋转的烟气吹散下落的净化液,使得净化液与烟气在此次进行高效的混合,相比于传统的烟气处理装置(例如湿式脱硫塔),本专利技术的烟气处理装置100简化了工艺流程及结构,减小了设备的占地面积、大幅度降低了设备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筒体,包括设在其上端部上的烟气出口和设在其下端部上的烟气进口;/n导流芯管,其穿入所述筒体内,并能将接收的净化液释放到所述筒体内;/n净化叶轮,固定设在所述筒体内并位于所述导流芯管的下方,其能够引导烟气产生旋转并促使旋转的烟气与下落的净化液相混合;/n除雾组件,设在所述筒体内并位于所述净化叶轮的上方,并能对流经其的烟气进行除雾。/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包括设在其上端部上的烟气出口和设在其下端部上的烟气进口;
导流芯管,其穿入所述筒体内,并能将接收的净化液释放到所述筒体内;
净化叶轮,固定设在所述筒体内并位于所述导流芯管的下方,其能够引导烟气产生旋转并促使旋转的烟气与下落的净化液相混合;
除雾组件,设在所述筒体内并位于所述净化叶轮的上方,并能对流经其的烟气进行除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设在所述筒体内并位于所述净化叶轮的下方的辅助叶轮,所述辅助叶轮能够使烟气产生旋转并促使旋转的烟气与散落的净化液相混合,其中烟气在经过所述辅助叶轮后的旋转方向与其在经过所述净化叶轮后的旋转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叶轮为倒置的锥形叶轮,所述锥形叶轮的大径端与筒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组件包括固定设在所述筒体内的第一除雾叶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雾组件还包括固定设在所述筒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除雾叶轮的下方的第二除雾叶轮。


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端阳采有林田建明徐森荣周广权李计珍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