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教学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中职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中部插接有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上表面插接有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盘,所述第一转盘的外表面套接有传动带。该中职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通过第一夹板、第二夹板与夹杆配合使用,实现了对立体模型的夹紧固定,便于老师通过立体模型进行教学,使此装置更便于老师进行使用,夹杆、第二弹簧、限位片与调节槽配合使用,实现了对不同形状立体模型的夹紧,从而提高此装置的适用性,电机、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配合使用,实现了立体模型的转动,使学生对立体模型的观察更加直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职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教学
,具体为一种中职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
技术介绍
数学课上老师经常会给学生展示一些数学立体模型,通常的情况是直接拿在手上或者放在讲台上直接给学生观看,因此使用起来不方便,而且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便于老师进行教学。在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21045921.4中公开了一种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包括装置底板,装置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机壳体,装置底板上表面位于电机壳体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下方活动连接有伸缩装置,电机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与电机壳体活动连接,支撑杆和伸缩装置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壳体,此装置通过伸缩装置使得固定壳体夹紧立体模型,并通过伺服电机带动固定壳体转动,固定壳体带动立体模型转动,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教师进行讲课,但此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存在较多缺陷,其中此装置固定壳体结构固定,对异形立体模型的夹紧较为困难,从而此装置的可调节性较差,实用性较低。于是,专利技术人有鉴于此,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丰富的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的经验,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中职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职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此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存在较多缺陷,其中此装置固定壳体结构固定,对异形立体模型的夹紧较为困难,从而此装置的可调节性较差,实用性较低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职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中部插接有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上表面插接有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盘,所述第一转盘的外表面套接有传动带,所述传动带内壁的右侧设置有第二转盘,所述第一转盘下表面的中部插接有第三支杆,所述第二转盘下表面的中部与电机的输出端套接,所述第二支杆外表面右侧的底部开设有隐藏槽,所述隐藏槽内壁的底部插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表面套接有卡板,所述卡板左侧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卡板右侧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卡杆,所述第一支杆外表面的右侧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二支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球,所述转球的外表面套接有球套,所述球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夹板,所述第一夹板上表面的中部开设有柱槽,所述第一夹板的正面与背面均设置有第二夹板,所述第二夹板的内侧面插接有夹杆,所述夹杆外表面的外侧套接有第二弹簧,所述夹杆外表面的中部套接有限位片,所述第二夹板的内部开设有弹簧槽,所述第二夹板的内部开设有调节槽,位于后侧的第二夹板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底部均开设有扣槽,位于后侧的第二夹板正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一夹板下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晃杆,所述转球外表面的顶部开设有晃槽,所述底座的正面与背面均转动连接有背带。优选的,所述第二转盘的直径为第一转盘直径的二分之一,传动带采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优选的,所述卡槽的数量为三组,第一弹簧的左端与隐藏槽左侧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转球、球套与晃杆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第一夹板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护层,防护层采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优选的,所述夹杆的直径与调节槽的直径相适配,调节槽的长度为夹杆长度的五分之三。优选的,所述背带的中部设置有调节扣,背带采用尼龙材料制作而成,背带的数量为两组。(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职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中职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通过第一夹板、第二夹板与夹杆配合使用,实现了对立体模型的夹紧固定,便于老师通过立体模型进行教学,使此装置更便于老师进行使用,夹杆、第二弹簧、限位片与调节槽配合使用,实现了对不同形状立体模型的夹紧,从而提高此装置的适用性,电机、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配合使用,实现了立体模型的转动,使学生对立体模型的观察更加直观。2、该中职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通过转球、球套与晃杆配合使用,实现了立体模型角度的调节,从而提高了此装置的实用性,卡杆、卡槽、卡板与第一弹簧配合使用,实现了第二支杆高度的调节,进一步提高了此装置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底座;2、第一支杆;201、卡槽;3、第二支杆;301、隐藏槽;4、第一转盘;5、传动带;6、第二转盘;7、第三支杆;8、电机;9、转轴;10、卡板;11、第一弹簧;12、卡杆;13、连接杆;14、转球;15、球套;16、第一夹板;17、第二夹板;18、夹杆;19、第二弹簧;20、限位片;21、弹簧槽;22、调节槽;23、扣槽;24、调节杆;25、第三弹簧;26、晃杆;27、晃槽;28、背带;29、柱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中职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表面的中部插接有第一支杆2,第一支杆2的上表面插接有第二支杆3,第一支杆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盘4,第一转盘4的外表面套接有传动带5,传动带5内壁的右侧设置有第二转盘6,第一转盘4下表面的中部插接有第三支杆7,第二转盘6下表面的中部与电机8的输出端套接,电机8的型号为Y80M1-2,电机8、第一转盘4与第二转盘6配合使用,实现了立体模型的转动,使学生对立体模型的观察更加直观,第二支杆3外表面右侧的底部开设有隐藏槽301,隐藏槽301内壁的底部插接有转轴9,转轴9的外表面套接有卡板10,卡板10左侧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1,卡板10右侧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卡杆12,第一支杆2外表面的右侧开设有卡槽201,卡杆12、卡槽201、卡板10与第一弹簧11配合使用,实现了第二支杆3高度的调节,进一步提高了此装置的实用性,第二支杆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3,连接杆1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球14,转球14的外表面套接有球套15,球套1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夹板16,第一夹板16上表面的中部开设有柱槽29,第一夹板16的正面与背面均设置有第二夹板17,第二夹板17的内侧面插接有夹杆18,第一夹板16、第二夹板17与夹杆18配合使用,实现了对立体模型的夹紧固定,便于老师通过立体模型进行教学,使此装置更便于老师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职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表面的中部插接有第一支杆(2),所述第一支杆(2)的上表面插接有第二支杆(3),所述第一支杆(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盘(4),所述第一转盘(4)的外表面套接有传动带(5),所述传动带(5)内壁的右侧设置有第二转盘(6),所述第一转盘(4)下表面的中部插接有第三支杆(7),所述第二转盘(6)下表面的中部与电机(8)的输出端套接,所述第二支杆(3)外表面右侧的底部开设有隐藏槽(301),所述隐藏槽(301)内壁的底部插接有转轴(9),所述转轴(9)的外表面套接有卡板(10),所述卡板(10)左侧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1),所述卡板(10)右侧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卡杆(12),所述第一支杆(2)外表面的右侧开设有卡槽(201),所述第二支杆(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3),所述连接杆(1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球(14),所述转球(14)的外表面套接有球套(15),所述球套(1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夹板(16),所述第一夹板(16)上表面的中部开设有柱槽(29),所述第一夹板(16)的正面与背面均设置有第二夹板(17),所述第二夹板(17)的内侧面插接有夹杆(18),所述夹杆(18)外表面的外侧套接有第二弹簧(19),所述夹杆(18)外表面的中部套接有限位片(20),所述第二夹板(17)的内部开设有弹簧槽(21),所述第二夹板(17)的内部开设有调节槽(22),位于后侧的第二夹板(17)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底部均开设有扣槽(23),位于后侧的第二夹板(17)正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调节杆(24),所述调节杆(24)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25),所述第一夹板(16)下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晃杆(26),所述转球(14)外表面的顶部开设有晃槽(27),所述底座(1)的正面与背面均转动连接有背带(2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职数学立体模型教学展示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表面的中部插接有第一支杆(2),所述第一支杆(2)的上表面插接有第二支杆(3),所述第一支杆(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盘(4),所述第一转盘(4)的外表面套接有传动带(5),所述传动带(5)内壁的右侧设置有第二转盘(6),所述第一转盘(4)下表面的中部插接有第三支杆(7),所述第二转盘(6)下表面的中部与电机(8)的输出端套接,所述第二支杆(3)外表面右侧的底部开设有隐藏槽(301),所述隐藏槽(301)内壁的底部插接有转轴(9),所述转轴(9)的外表面套接有卡板(10),所述卡板(10)左侧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1),所述卡板(10)右侧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卡杆(12),所述第一支杆(2)外表面的右侧开设有卡槽(201),所述第二支杆(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3),所述连接杆(1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球(14),所述转球(14)的外表面套接有球套(15),所述球套(1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夹板(16),所述第一夹板(16)上表面的中部开设有柱槽(29),所述第一夹板(16)的正面与背面均设置有第二夹板(17),所述第二夹板(17)的内侧面插接有夹杆(18),所述夹杆(18)外表面的外侧套接有第二弹簧(19),所述夹杆(18)外表面的中部套接有限位片(20),所述第二夹板(17)的内部开设有弹簧槽(21),所述第二夹板(17)的内部开设有调节槽(22),位于后侧的第二夹板(17)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美玲,
申请(专利权)人:汪美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