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博宁专利>正文

一种油路控制阀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7894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路控制阀组,主要包括阀体和底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阀体底部与油缸连通的供油口与泄压回油口有效的整合,减小了阀体上的进出油口数量,使得阀体内的油液管路布置合理,同时,简化了与阀体配合的底座的结构,提高了底座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路控制阀组
本技术涉及控制阀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千斤顶的油路控制阀组。
技术介绍
液压千斤顶是一种小型起重设备,它利用阀体将油箱内的油吸入,然后再将吸入的油压入油缸,在压强相等的条件下通过油缸缸体的大面积产生较大的顶托力,进而将重物顶起。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420373531.0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液压千斤顶的阀体,但是该阀体上第二宽径管路与第三宽径管路是单独设计的,导致阀体安装时,与其配合的底座需要设计两个单独的对接孔才能达到供油、泄压的作用,基于此,为了优化供油、泄压管路,简化阀体以及底座的结构,设计一种油路控制阀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路控制阀组,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阀体管路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油路控制阀组,包括:圆柱形阀体,所述圆柱形阀体的顶部开设有阀腔,所述阀的底部设置有顶针导向腔,所述顶针导向腔的内壁通过回油通道与第一总油道连通,所述第一总油道的端口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的侧壁;所述顶针导向腔的底部通过顶针尖端通道连通至第二总油道,所述第二总油道的孔径大于所述顶针尖端通道的孔径,所述第二总油道与所述顶针尖端通道的连通处形成第三单向阀口,所述第二总油道的下端口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的底部;所述圆柱形阀体内设置有依次连通的第一供油通道、第二供油通道、第三供油通道、第四供油通道、第五供油通道、第六供油通道、第七供油通道;所述第一供油通道的进油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总油道,所述第二供油通道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三供油通道的孔径,所述第二供油通道与所述第三供油通道的连通处形成第一单向阀口,所述第三供油通道的下端口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的底部;所述第五供油通道的孔径小于所述第六供油通道的孔径,所述第五供油通道与所述第六供油通道的连通处形成第二单向阀口,所述第六供油通道的下端口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的底部;所述第七供油通道横向连通至所述第二总油道;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面通过螺栓与所述圆柱形阀体的底部连接,所述底座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对接孔、第二对接孔和油缸对接孔,所述底座的侧壁上设置有油泵孔和辅助孔,所述油泵孔的内端连通至所述第一对接孔,所述辅助孔依次贯穿所述油缸对接孔、第二对接孔;所述第一对接孔与所述第三供油通道对接连通,所述第二对接孔与所述第二总油道对接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第四供油通道的一端口横向贯穿所述第三供油通道后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的侧壁,或者所述第四供油通道的一端口横向贯穿所述第五供油通道后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的侧壁。进一步的,所述第七供油通道的一端口横向贯穿所述第二总油道后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的侧壁,或者所述第七供油通道的一端口横向贯穿所述第六供油通道后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的侧壁。进一步的,包括第一阀口弹簧、第一顶珠、第二阀口弹簧、第二顶珠、第三阀口弹簧、第三顶珠;所述第一阀口弹簧、第一顶珠位于所述第三供油通道中,所述第一顶珠与所述第一单向阀口密封配合,所述第一阀口弹簧的顶端抵在所述第一顶珠上,底端抵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阀口弹簧、第二顶珠位于所述第六供油通道中,所述第二顶珠与所述第二单向阀口密封配合,所述第二阀口弹簧顶端抵在所述第二顶珠上,底端抵在堵头上,所述堵头设置在所述第六供油通道中;所述第三阀口弹簧、第三顶珠位于所述第二总油道中,所述第三顶珠与所述第三单向阀口密封配合,所述第三阀口弹簧顶端抵在所述第三顶珠上,底端抵在所述底座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将阀体底部与油缸连通的供油口与泄压回油口有效的整合,减小了阀体上的进出油口数量,使得阀体内的油液管路布置合理,同时,简化了与阀体配合的底座的结构,提高了底座的生产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油路控制阀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圆柱形阀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底座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圆柱形阀体;101、阀腔;102、顶针导向腔;103、回油通道;104、第一总油道;105、顶针尖端通道;106、第二总油道;107、第三单向阀口;108、第一供油通道;109、第二供油通道;110、第三供油通道;111、第四供油通道;112、第五供油通道;113、第六供油通道;114、第七供油通道;115、第一单向阀口;116、第二单向阀口;2、底座;201、第一对接孔;202、第二对接孔;203、油缸对接孔;204、油泵孔;205、辅助孔;3、第一阀口弹簧;4、第一顶珠;5、第二阀口弹簧;6、第二顶珠;7、第三阀口弹簧;8、第三顶珠。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油路控制阀组,包括圆柱形阀体1和底座2。圆柱形阀体1的底部设有多个螺纹孔,底座2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通过螺栓贯穿底座2上的安装孔后与阀体1底部的螺纹孔螺纹来接。如图2所示,圆柱形阀体1的顶部开设有阀腔101,阀腔101的底部开设有顶针导向腔102,顶针导向腔102的内壁通过回油通道103与第一总油道104连通,第一总油道104的端口延伸至圆柱形阀体1的侧壁;顶针导向腔102的底部通过顶针尖端通道105连通至第二总油道106,第二总油道106的孔径大于顶针尖端通道105的孔径,第二总油道106与顶针尖端通道105的连通处形成第三单向阀口107,第二总油道106的下端口延伸至圆柱形阀体1的底部。圆柱形阀体1内设置有依次连通的第一供油通道108、第二供油通道109、第三供油通道110、第四供油通道111、第五供油通道112、第六供油通道113、第七供油通道114;第一供油通道108的进油端连通至第一总油道104,第二供油通道109的孔径小于第三供油通道110的孔径,第二供油通道109与第三供油通道110的连通处形成第一单向阀口115,第三供油通道110的下端口延伸至圆柱形阀体1的底部;第五供油通道112的孔径小于第六供油通道113的孔径,第五供油通道112与第六供油通道113的连通处形成第二单向阀口116,第六供油通道113的下端口延伸至圆柱形阀体1的底部;第七供油通道114横向连通至第二总油道106。第四供油通道111、第七供油通道114为后期在圆柱形阀体1侧壁钻取开设形成的通道,第四供油通道111的一端口横向贯穿第三供油通道110后延伸至圆柱形阀体1的侧壁,或者第四供油通道111的一端口横向贯穿第五供油通道112后延伸至圆柱形阀体1的侧壁。在本实施例中,第四供油通道111采用第一种的钻取贯通方式,后期第四供油通道111的外露端口需要用堵头密封。同理,第七供油通道114的一端口横向贯穿第二总油道106后延伸至圆柱形阀体1的侧壁,或者第七供油通道114的一端口横向贯穿第六供油通道113后延伸至圆柱形阀体1的侧壁。在本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路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包括:/n圆柱形阀体(1),所述圆柱形阀体(1)的顶部开设有阀腔(101),所述阀腔(101)的底部设置有顶针导向腔(102),所述顶针导向腔(102)的内壁通过回油通道(103)与第一总油道(104)连通,所述第一总油道(104)的端口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1)的侧壁;所述顶针导向腔(102)的底部通过顶针尖端通道(105)连通至第二总油道(106),所述第二总油道(106)的孔径大于所述顶针尖端通道(105)的孔径,所述第二总油道(106)与所述顶针尖端通道(105)的连通处形成第三单向阀口(107),所述第二总油道(106)的下端口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1)的底部;所述圆柱形阀体(1)内设置有依次连通的第一供油通道(108)、第二供油通道(109)、第三供油通道(110)、第四供油通道(111)、第五供油通道(112)、第六供油通道(113)、第七供油通道(114);所述第一供油通道(108)的进油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总油道(104),所述第二供油通道(109)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三供油通道(110)的孔径,所述第二供油通道(109)与所述第三供油通道(110)的连通处形成第一单向阀口(115),所述第三供油通道(110)的下端口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1)的底部;所述第五供油通道(112)的孔径小于所述第六供油通道(113)的孔径,所述第五供油通道(112)与所述第六供油通道(113)的连通处形成第二单向阀口(116),所述第六供油通道(113)的下端口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1)的底部;所述第七供油通道(114)横向连通至所述第二总油道(106);/n底座(2),所述底座(2)的顶面通过螺栓与所述圆柱形阀体(1)的底部连接,所述底座(2)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对接孔(201)、第二对接孔(202)和油缸对接孔(203),所述底座(2)的侧壁上设置有油泵孔(204)和辅助孔(205),所述油泵孔(204)的内端连通至所述第一对接孔(201),所述辅助孔(205)依次贯穿所述油缸对接孔(203)、第二对接孔(202);所述第一对接孔(201)与所述第三供油通道(110)对接连通,所述第二对接孔(202)与所述第二总油道(106)对接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路控制阀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圆柱形阀体(1),所述圆柱形阀体(1)的顶部开设有阀腔(101),所述阀腔(101)的底部设置有顶针导向腔(102),所述顶针导向腔(102)的内壁通过回油通道(103)与第一总油道(104)连通,所述第一总油道(104)的端口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1)的侧壁;所述顶针导向腔(102)的底部通过顶针尖端通道(105)连通至第二总油道(106),所述第二总油道(106)的孔径大于所述顶针尖端通道(105)的孔径,所述第二总油道(106)与所述顶针尖端通道(105)的连通处形成第三单向阀口(107),所述第二总油道(106)的下端口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1)的底部;所述圆柱形阀体(1)内设置有依次连通的第一供油通道(108)、第二供油通道(109)、第三供油通道(110)、第四供油通道(111)、第五供油通道(112)、第六供油通道(113)、第七供油通道(114);所述第一供油通道(108)的进油端连通至所述第一总油道(104),所述第二供油通道(109)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三供油通道(110)的孔径,所述第二供油通道(109)与所述第三供油通道(110)的连通处形成第一单向阀口(115),所述第三供油通道(110)的下端口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1)的底部;所述第五供油通道(112)的孔径小于所述第六供油通道(113)的孔径,所述第五供油通道(112)与所述第六供油通道(113)的连通处形成第二单向阀口(116),所述第六供油通道(113)的下端口延伸至所述圆柱形阀体(1)的底部;所述第七供油通道(114)横向连通至所述第二总油道(106);
底座(2),所述底座(2)的顶面通过螺栓与所述圆柱形阀体(1)的底部连接,所述底座(2)的顶面设置有第一对接孔(201)、第二对接孔(202)和油缸对接孔(203),所述底座(2)的侧壁上设置有油泵孔(204)和辅助孔(205),所述油泵孔(204)的内端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博宁杨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张博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