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模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57733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变模板系统,其包括:木模顶板,木模顶板设置在顶面混凝土浇筑层的下方;铝模墙板,铝模墙板竖直设置;木模顶板和铝膜墙板的侧边之间存在间隙;增高装置,增高装置设置在木模顶板和铝膜墙板之间,填补间隙,增高装置利用螺杆分别与木模顶板和铝膜墙板连接;增高装置为木枋或可调节式增高装置,可调节式增高装置包括第一衔接体、第二衔接体、调节螺杆和调节连接件;调节连接件可旋转的安装在第一衔接体的安装孔内,调节螺杆的一端与第二衔接体固定连接,调节螺杆的另一端连接调节连接件,通过旋转调节连接件调节第一衔接体与第二衔接体之间的距离。利用上述可变模板系统施工具有质量把控更好、经济性和工期快速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模板系统
本技术属于墙柱混凝土浇筑模板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变模板系统。
技术介绍
施工现场使用铝模板进行墙柱混凝土施工时,由于铝模板整体尺寸固定,若遇到局部墙柱高度尺寸变化较大时,铝模板与顶部的木模板无法进行衔接和连接,导致无法使用铝模板进行施工。与此问题传统方法使用木模进行施工,存在以下难以避免的缺点:1、施工质量难以把控;要将铝模墙板全数进行更换为大尺寸铝模板(对成本增加较大,)亦或全部使用木模进行施工,更为重要的是利用木板面进行混凝土施工,施工质量较铝模板施工要差。2、经济性差;全部使用木模进行施工,木模、钢管等材料的一次性投入费用大,传统木模施工技术与铝模板施工对比,大幅提高了非标准层施工费用。3、工期快速;例如某项目铝模标准层的工期为4天/层,如果采用木模进行施工,模板材料将重新加工、增设钢管支撑架、复杂的模板加固体系等工序将耗费大量时间,工期将至少达到8天/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模板系统,以解决铝模板与顶部的木模板无法进行衔接和连接,导致无法使用铝模板进行施工的问题。本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木模顶板(2),所述木模顶板(2)设置在顶面混凝土浇筑层的下方,木模顶板(2)的侧边为直角结构;铝模墙板(1),所述铝模墙板(1)竖直设置,用于浇筑墙体混凝土;所述木模顶板(2)和铝膜墙板的侧边之间存在间隙;增高装置(3),所述增高装置(3)设置在木模顶板(2)和铝膜墙板之间,填补所述间隙,增高装置(3)利用螺杆(4)分别与木模顶板(2)和铝膜墙板连接;所述增高装置(3)为木枋或可调节式增高装置(3),所述可调节式增高装置(3)包括第一衔接体(31)、第二衔接体(32)、调节螺杆(33)和调节连接件(34);调节连接件(34)可旋转的安装在第一衔接体(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木模顶板(2),所述木模顶板(2)设置在顶面混凝土浇筑层的下方,木模顶板(2)的侧边为直角结构;铝模墙板(1),所述铝模墙板(1)竖直设置,用于浇筑墙体混凝土;所述木模顶板(2)和铝膜墙板的侧边之间存在间隙;增高装置(3),所述增高装置(3)设置在木模顶板(2)和铝膜墙板之间,填补所述间隙,增高装置(3)利用螺杆(4)分别与木模顶板(2)和铝膜墙板连接;所述增高装置(3)为木枋或可调节式增高装置(3),所述可调节式增高装置(3)包括第一衔接体(31)、第二衔接体(32)、调节螺杆(33)和调节连接件(34);调节连接件(34)可旋转的安装在第一衔接体(31)的安装孔内,调节螺杆(33)的一端与第二衔接体(32)固定连接,调节螺杆(33)的另一端连接调节连接件(34),通过旋转调节连接件(34)调节第一衔接体(31)与第二衔接体(32)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衔接体(31)包括第一基板(311)、第一外侧板(312)和第一内侧板(313),第一外侧板(312)垂直连接在第一基板(311)的一侧边缘,第一内侧板(313)垂直连接在第一基板(311)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外侧板(312)的内侧位置,在第一外侧板(312)和第一内侧板(313)之间为第一夹缝(314)。


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凌云陈亿强岳小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