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混凝土楼梯抗震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7707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33
本申请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楼梯抗震加固结构,其包括框体及定位组件,所述框体共两组且平行设置,各框体呈滑梯状,所述框体包括倾斜段及位于倾斜段两侧的水平段,两组框体嵌设在钢筋混凝土楼梯的内部,两组所述框体的下端面与钢筋混凝土楼梯的下端面共面,所述定位组件共四组,各所述定位组件与钢筋混凝土楼梯两侧的竖直墙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连接板及角码,所述连接板与墙面固定连接,所述角码的一侧翼板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角码的另一侧翼板与所述框体的水平端部固定连接。本申请使各组定位组件位于墙面的较高位置,框体及定位组件未过多占用楼梯过道的空间,使该抗震加固结构对居民正常通行的影响得到降低,便于居民出出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筋混凝土楼梯抗震加固结构
本申请涉及建筑物抗震加固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楼梯抗震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建设步梯,步梯多为钢筋混凝土楼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位于地震带上的区域内板块运动较为活跃,区域内部多发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的国家,上述地震带上的国家板块运动活跃,区域内部建设的建筑物相应地需要进行抗震加固结构的施工。对于钢筋混凝土楼梯的加固方式,传统的方式多借助支撑杆进行支撑,支撑杆的下端与地面抵接,支撑杆的上端对钢筋混凝土楼梯的下端进行支撑,对于多层的钢筋混凝土楼梯,支撑杆的下端架设在相邻低楼层的钢筋混凝土楼梯上,支撑杆的上端再与待加固的楼层的下端面支撑。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有如下的缺陷: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楼梯抗震加固方式较为传统,各组支撑杆需要在钢筋混凝土楼梯成型脱模后再进行架设,架设过程较为费时费力,架设的支撑杆占据了钢筋混凝土楼梯的过道空间,不便于居民出行,故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降低抗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筋混凝土楼梯抗震加固结构,包括框体(1)及定位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1)共两组且平行设置,各所述框体(1)呈滑梯状,所述框体(1)包括倾斜段及位于倾斜段两侧的水平段,两组所述框体(1)嵌设在钢筋混凝土楼梯(3)的内部,两组所述框体(1)的下端面与钢筋混凝土楼梯(3)的下端面共面,所述定位组件(2)共四组,各所述定位组件(2)与钢筋混凝土楼梯(3)两侧的竖直墙面(4)固定连接,所述定位组件(2)包括连接板(21)及角码(22),所述连接板(21)与墙面(4)固定连接,所述角码(22)的一侧翼板与所述连接板(21)固定连接,所述角码(22)的另一侧翼板与所述框体(1)的水平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筋混凝土楼梯抗震加固结构,包括框体(1)及定位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1)共两组且平行设置,各所述框体(1)呈滑梯状,所述框体(1)包括倾斜段及位于倾斜段两侧的水平段,两组所述框体(1)嵌设在钢筋混凝土楼梯(3)的内部,两组所述框体(1)的下端面与钢筋混凝土楼梯(3)的下端面共面,所述定位组件(2)共四组,各所述定位组件(2)与钢筋混凝土楼梯(3)两侧的竖直墙面(4)固定连接,所述定位组件(2)包括连接板(21)及角码(22),所述连接板(21)与墙面(4)固定连接,所述角码(22)的一侧翼板与所述连接板(21)固定连接,所述角码(22)的另一侧翼板与所述框体(1)的水平端部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楼梯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墙面(4)上开凿有凹槽(41),同一组墙面(4)上的两组所述凹槽(41)的竖直高度相同,所述连接板(21)嵌设在所述凹槽(41)内部,所述连接板(21)朝向所述框体(1)的端面与墙面(4)共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楼梯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码(2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刚彭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恒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