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溶液排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7415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洗护用品,具体涉及一种溶液排出装置。包括机身、储液容器、及排液机构。机身设有出液口,储液容器设有入液口,储液容器可拆卸地安装于机身的侧壁。排液机构装设于机身,一端伸入储液容器,另一端与出液口连接,用于将储液容器内盛装的液体导至出液口,并由出液口排出。通过将储液容器装设在机身的侧壁,当储液容器因破损而发生漏液时,液体会沿着储液容器侧壁导流至溶液排出装置的底部,或者直接在底部发生漏液,因此漏液不会渗入机身内,保证机身内部电器元件不被液体损毁,使溶液排出装置能正常、稳定地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溶液排出装置
本技术涉及洗护用品领域,特别是一种溶液排出装置。
技术介绍
采用按压式容器排出溶液时,难以控制溶液的排出量,导致一次按压溶液不足而需要多次按压,或者排出溶液过多造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面上出现了溶液排出装置,触发开关即可实现溶液的定量挤出,避免了资源浪费。然而现有的溶液排出装置的储液容器位于机身上方,电器元件都位于机身内,当储液容器发生漏液时,会导致溶液渗入机身内,进而损坏电器元件,导致溶液排出装置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溶液排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储液容器发生漏液时,液体渗入机身内损坏电器元件,导致溶液排出装置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本技术所提供的溶液排出装置包括:机身、储液容器及排液机构,所述机身设有出液口,所述储液容器设有入液口,所述储液容器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机身的侧壁,所述排液机构装设于所述机身,一端伸入所述储液容器,另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接,所述排液机构用于将所述储液容器内的液体导至所述出液口,并由所述出液口排出。进一步地,所述储液容器的底部与所述机身的底部齐平,使所述储液容器与所述机身可共同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溶液排出装置。进一步地,所述机身设有第一卡键,所述储液容器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键与所述第一卡槽配合,使所述储液容器与所述机身可拆卸式连接;或者,所述机身设有第二卡槽,所述储液容器设有第二卡键,所述第二卡键与所述第二卡槽配合,使所述储液容器与所述机身可拆卸式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键设于所述机身的侧壁,所述一卡槽设于所述储液容器相对于所述机身的侧壁,所述第一卡键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沿所述机身相对于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设置,所述第一卡合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机身连接;或者,所述第二卡槽设于所述机身的侧壁,所述第二卡键设于所述储液容器相对于所述机身的侧壁,所述第二卡键括第二连接部及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沿所述储液容器相对于所述机身的侧壁设置,所述第二卡合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储液容器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防尘盖,其盖设于所述储液容器,用于遮盖或裸露所述入液口。进一步地,所述防尘盖包括:边框、转轴、及盖板,所述边框与所述储液容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转轴设于所述边框,所述盖板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边框转动连接,以遮盖或裸露所述入液口。进一步地,所述储液容器设有朝所述防尘盖凸起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外周面的形状与所述防尘盖内周面的形状相适配,所述防尘盖内周面套设于所述第一凸起部外周面;或者,所述防尘盖设有朝所述储液容器凸起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外周面的形状与所述储液容器内周面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储液容器内周面套设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外周面。进一步地,所述排液机构包括第一导管、第二导管及电动泵,所述第一导管一端伸入所述储液容器,另一端与所述电动泵入液端连接,所述第二导管一端与所述电动泵出液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机身还包括电池座,所述电池座设于所述机身相对于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进一步地,所述防尘盖和/或所述储液容器靠近所述机身的一端还设有缺口,所述第一导管穿过所述缺口伸入所述储液容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储液容器装设在机身的侧壁,当储液容器因破损而发生漏液时,液体会沿着储液容器侧壁导流至溶液排出装置的底部,或者直接在底部发生漏液,因此漏液不会渗入机身内,保证机身内部电器元件不被液体损毁,使溶液排出装置能正常、稳定地运行。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爆炸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机身示意图;图4是图3中A位置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5中B位置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拆卸电池挡板后的机身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机身拆卸安装板后的示意图;图中各附图标记为:1、机身;11、出液口;12、第一卡键;121、第一连接部;122、第一卡合部;13、电池座;14、电池座挡板;15、安装板;16、机身本体;161、容纳腔;2、储液容器;21、第一卡槽;22、第一凸起部;23、第三卡键;3、排液机构;31、第一导管;32、第二导管;33、电动泵;4、防尘盖;41、边框;42、转轴;43、盖板;5、接触式开关;6、感应式开关。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溶液排出装置,如图1-3所示,溶液排出装置包括机身1、储液容器2、及排液机构3。机身1设有出液口11,储液容器2设有入液口,储液容器2可拆卸地安装于机身1的侧壁。排液机构3装设于机身1,一端伸入储液容器2,另一端与出液口11连接,用于将储液容器2内盛装的液体导至出液口11,并由出液口11排出。通过实施本实施例,储液容器2可拆卸地安装于机身1的侧壁,当储液容器2因破损而发生漏液时,液体会沿着储液容器2侧壁导流至溶液排出装置的底部,或者直接在底部发生漏液,因此漏液不会渗入机身1内,保证机身1内部电器元件不被液体损毁,使溶液排出装置能正常、稳定地运行。在具体实施例中,储液容器2的底部与机身1的底部齐平,使储液容器2与机身1可共同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溶液排出装置。进一步地,如图2、图4所示,机身1与储液容器2卡接,机身1设有第一卡键12,储液容器2设有第一卡槽21,第一卡键12与第一卡槽21配合,使储液容器2与机身1可拆卸地连接,或者,机身1设有第二卡槽,储液容器2设有第二卡键,第二卡键与第二卡槽配合,使储液容器2与机身1可拆卸地连接。可选地,机身1与储液容器2也可采用螺纹连接。当机身1与储液容器2没有连接时,机身1与储液容器2容易受外力影响产生相对移位,甚至造成排液机构3脱出储液容器2,进而导致溶液排出装置无法出液。通过卡槽与卡键的配合将机身1与储液容器2连接在一起,有效避免使用时机身1与储液容器2移位。更进一步地,为了增加连接的稳定性,可以设置多组卡键与卡槽,本技术对卡键与卡槽的数量不做限定。其中,卡槽与卡键的形式有很多种,只要能使机身1与储液容器2可拆卸地连接即可。以下列举两个较优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第一卡键12设于机身1的侧壁,第一卡槽21设于储液容器2相对于机身1的侧壁,第一卡槽21设于储液容器2相对于机身1的侧壁。第一卡键12包括第一连接部121及第一卡合部122,第一卡合部122沿机身1相对于储液容器2的侧壁设置,第一卡合部122通过第一连接部121与机身1连接。该实施例通过提拉使储液容器2或机身1使储液容器2与机身1脱离连接。...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溶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机身,其设有出液口;/n储液容器,其设有入液口,所述储液容器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机身的侧壁;/n排液机构,其装设于所述机身,一端伸入所述储液容器,另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接,所述排液机构用于将所述储液容器内的液体导至所述出液口,并由所述出液口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溶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身,其设有出液口;
储液容器,其设有入液口,所述储液容器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机身的侧壁;
排液机构,其装设于所述机身,一端伸入所述储液容器,另一端与所述出液口连接,所述排液机构用于将所述储液容器内的液体导至所述出液口,并由所述出液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容器的底部与所述机身的底部齐平,使所述储液容器与所述机身可共同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溶液排出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溶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设有第一卡键,所述储液容器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键与所述第一卡槽配合,使所述储液容器与所述机身可拆卸式连接;或者,
所述机身设有第二卡槽,所述储液容器设有第二卡键,所述第二卡键与所述第二卡槽配合,使所述储液容器与所述机身可拆卸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溶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键设于所述机身的侧壁,所述一卡槽设于所述储液容器相对于所述机身的侧壁,所述第一卡键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沿所述机身相对于所述储液容器的侧壁设置,所述第一卡合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机身连接;或者,
所述第二卡槽设于所述机身的侧壁,所述第二卡键设于所述储液容器相对于所述机身的侧壁,所述第二卡键括第二连接部及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沿所述储液容器相对于所述机身的侧壁设置,所述第二卡合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储液容器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享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几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