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收合车架及婴儿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架,尤其涉及一种可收合车架。
技术介绍
载具车架在车架构造的设计上,为了满足消费者所需的实用性及携带的方便性,一般都会设计成可收折的型态,使得其在使用状态时可以完全张开,而不使用时则可以收合成较小体积以方便收藏或携带。现有的婴儿车车架,一般包括前脚、后脚、车手,为了便于收折,一般在前脚与后脚之间及前脚与车手之间分别设置收折机构,或,在前脚与后脚之间及后脚与车手之间分别设置收折机构,因此在车架进行收折时需要先弯下腰对前脚和后脚进行收折,再将车手进行收折,从而实现架体的整体收折,由此可得,在整个收折的过程中需要双手操作多个操作动作或操作步骤,操作繁琐,而且这种车架必须使用者弯腰进行收折,收折不便,使用麻烦。再者,现在的婴儿车,有时为了方便用户坐,在车架上设置座椅组,然后现有的座椅组往往通过座椅组两侧的支撑连杆支撑,支撑结构并不稳定,容易断裂变形。故,急需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可收合车架和婴儿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收合车架及婴儿车,结构简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收合车架,包括前脚、后脚、车手和连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脚和后脚枢接,所述后脚和车手枢接,所述连杆组件分别与所述前脚、后脚、车手枢接,以使所述车手相对于所述后脚收合时带动所述前脚相对于所述后脚收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收合车架,包括前脚、后脚、车手和连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脚和后脚枢接,所述后脚和车手枢接,所述连杆组件分别与所述前脚、后脚、车手枢接,以使所述车手相对于所述后脚收合时带动所述前脚相对于所述后脚收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合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前脚枢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枢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后脚枢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收合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枢接,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车手枢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收合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杆第一端枢接于一枢接点。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收合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临近其第一端的部分呈弧形,以使所述第三连杆呈弯折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合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座椅组和座椅连动杆,所述座椅组通过座椅枢转点枢接于所述前脚、后脚或车手上,所述座椅连动杆的第一端枢接于所述座椅组上,所述座椅连动杆的第二端枢接于所述连杆组件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收合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连动杆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形成有沿所述可收合车架上下方向延伸的同时沿所述可收合车架左右方向延伸的倾斜段。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收合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连动杆的中间形成第一端并枢接于所述座椅组上,所述座椅连动杆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二端并枢接于所述可收合车架左右两侧的连杆组件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收合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连动杆包括枢接于所述座椅组上的第一段、沿所述第一段的两端分别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二段,以及沿所述第二段的另一端向连杆组件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三段,且所述第三段枢接于所述连杆组件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收合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段沿所述可收合车架上下方向延伸的同时沿所述可收合车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知仁,
申请(专利权)人: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瑞士;CH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