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叶子板内衬,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包括叶子板内衬内壳、加热层、隔热层、吸音层和叶子板内衬外壳,所述加热层固定在所述叶子板内衬内壳上,所述隔热层固定在所述加热层上,所述吸音层固定安装所述隔热层上,所述叶子板内衬外壳固定在所述吸音层上。所述加热层内设置有石墨烯加热膜,所述石墨烯加热膜电性连接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固定安装于所述叶子板内衬外壳。所述吸音层包括玻璃纤维吸音棉层和丁基橡胶层,所述玻璃纤维吸音棉层与所述隔热层抵触,所述丁基橡胶层与所述叶子板内衬外壳抵触。上时结构能够实现降噪、避振和吸音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动车叶子板内衬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机动车叶子板内衬。
技术介绍
叶子板也称翼子板,按照安装位置又分为前叶子板和后叶子板。是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上的一种覆盖件。叶子板包括前叶子板,前叶子板内衬,前叶子板灯,后叶子板灯,散热器框架。叶子板内衬主要作用是防止机动车运行过程中轮胎上的水和泥以及被车轮卷起的砂石、泥浆溅到车厢的底部,减轻对底盘的损伤及腐蚀,目前市场上有些叶子板内衬内设置有吸音部件,用来吸收轮胎噪音,但是吸噪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叶子板内衬,旨在改善目前叶子板内衬吸噪效果不好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机动车叶子板内衬,包括叶子板内衬内壳、加热层、隔热层、吸音层和叶子板内衬外壳,所述加热层固定在所述叶子板内衬内壳上,所述隔热层固定在所述加热层上,所述吸音层固定安装所述隔热层上,所述叶子板内衬外壳固定在所述吸音层上。所述加热层内设置有石墨烯加热膜,所述石墨烯加热膜电性连接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固定安装于所述叶子板内衬外壳。所述吸音层包括玻璃纤维吸音棉层和丁基橡胶层,所述玻璃纤维吸音棉层与所述隔热层抵触,所述丁基橡胶层与所述叶子板内衬外壳抵触。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石墨烯加热膜包括基材、导电层和防水层,所述导电层包裹在基材的外侧,所述防水层包裹在导电层的外侧,所述导电层是由氧化石墨烯粉末、乙炔黑和碳纳米管混合制成的复合层。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基材设置为有机硅树脂层。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层设置为离型膜材质层。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玻璃纤维吸音棉层内设置有若干蜂窝状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填充有氯丁橡胶体。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丁基橡胶层内设置有若干蜂窝状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填充有聚氨酯弹性体。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吸音层的厚度为8-10mm。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隔热层设置为岩棉层。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叶子板内衬内壳远离所述加热层的一侧喷涂有防腐层。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叶子板内衬外壳远离所述吸音层的一侧喷涂有防护层,所述防护层为聚乙烯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一种机动车叶子板内衬,使用时,通过在叶子板内衬内壳上固定有加热层,加热层与电源接口电性连接,电源接口与机动车电性连接,加热层通电后对叶子板内衬内壳加热,冬天附着在叶子板内衬内壳上的冰挂受热融化掉落下来,避免越积越多影响机动车车轮的正常运转;通过在叶子板内衬内壳与叶子板内衬外壳之间固定有吸音层,吸音层由玻璃纤维吸音棉层和丁基橡胶层构成,玻璃纤维吸音棉层起到吸收噪音的作用,吸噪效果好,丁基橡胶层起到减震作用,玻璃纤维吸音棉层内设置有若干蜂窝状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填充有氯丁橡胶体,增加吸音效果丁基橡胶层内设置有若干蜂窝状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填充有聚氨酯弹性体,进一步增强吸音、减震功能,能够实现降噪、避振和吸音功能,吸音、降噪效果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叶子板内衬外壳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石墨烯加热膜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吸音层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玻璃纤维吸音棉层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丁基橡胶层结构示意图。图中:110-叶子板内衬内壳;111-防腐层;120-加热层;121-石墨烯加热膜;1211-基材;1212-导电层;1213-防水层;122-电源接口;130-隔热层;140-吸音层;141-玻璃纤维吸音棉层;1411-第一空腔;1412-氯丁橡胶体;142-丁基橡胶层;1421-第二空腔;1422-聚氨酯弹性体;150-叶子板内衬外壳;151-防护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动车叶子板内衬,其特征在于,包括/n叶子板内衬内壳(110)、加热层(120)、隔热层(130)、吸音层(140)和叶子板内衬外壳(150),所述加热层(120)固定在所述叶子板内衬内壳(110)上,所述隔热层(130)固定在所述加热层(120)上,所述吸音层(140)固定安装所述隔热层(130)上,所述叶子板内衬外壳(150)固定在所述吸音层(140)上;/n所述加热层(120)内设置有石墨烯加热膜(121),所述石墨烯加热膜(121)电性连接有电源接口(122),所述电源接口(122)固定安装于所述叶子板内衬外壳(150);/n所述吸音层(140)包括玻璃纤维吸音棉层(141)和丁基橡胶层(142),所述玻璃纤维吸音棉层(141)与所述隔热层(130)抵触,所述丁基橡胶层(142)与所述叶子板内衬外壳(150)抵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动车叶子板内衬,其特征在于,包括
叶子板内衬内壳(110)、加热层(120)、隔热层(130)、吸音层(140)和叶子板内衬外壳(150),所述加热层(120)固定在所述叶子板内衬内壳(110)上,所述隔热层(130)固定在所述加热层(120)上,所述吸音层(140)固定安装所述隔热层(130)上,所述叶子板内衬外壳(150)固定在所述吸音层(140)上;
所述加热层(120)内设置有石墨烯加热膜(121),所述石墨烯加热膜(121)电性连接有电源接口(122),所述电源接口(122)固定安装于所述叶子板内衬外壳(150);
所述吸音层(140)包括玻璃纤维吸音棉层(141)和丁基橡胶层(142),所述玻璃纤维吸音棉层(141)与所述隔热层(130)抵触,所述丁基橡胶层(142)与所述叶子板内衬外壳(150)抵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动车叶子板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加热膜(121)包括基材(1211)、导电层(1212)和防水层(1213),所述导电层(1212)包裹在基材(1211)的外侧,所述防水层(1213)包裹在导电层(1212)的外侧,所述基材(1211)设置为有机硅树脂层。
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璞,
申请(专利权)人:张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