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自主飞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6678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04
本公开讨论了一种配置为在驱动模式和飞行模式之间转换的运输车辆。该车辆包含:底盘,所述底盘具有联接到其上的车身,和联接到车身的多个翼子板。每个翼子板包含:轮辋,所述轮辋包括轮辐和配置为在驱动模式期间旋转的轮胎,和悬架,所述悬架配置为使多个翼子板从驱动模式期间的基本竖直的取向枢转到飞行模式期间的基本水平的取向。每个翼子板还包含:推进机构,所述推进机构配置为独立于轮辋旋转以在飞行模式期间产生升力,和马达,所述马达配置为在驱动模式期间向内置于轮辋的轮胎独立地提供旋转力并且在飞行模式期间向推进机构独立地提供旋转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私人自主飞行器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8月14日提交的第62/718,611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于2019年1月16日提交的第62/793,322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以及于2019年4月9日提交的第62/831,333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权益和优先权,三者中每个都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本公开涉及一种可驾驶和可飞行的私人空中车辆(PAV)或私人垂直起飞车辆(PIVITOL),能够运输人员和货物。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作为常规汽车操作并且配置为转换成用于私人、公共或租赁飞行运输的PIVITOL。另外,它可以适用于专业服务,例如紧急医疗服务。
技术介绍
通常,人们使用多种交通工具通勤,包含开车和不同的公共交通方式。一般人群可以使用的交通方式包含步行、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公共汽车等。遗憾的是,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统的设计或维护得不够好,无法应对高峰通勤需求和大都市地区。这些因素导致平均通勤时间增加、交通拥堵和污染。需要对一般人群的私人交通进行改进,使其具有成本效益、减少交通拥堵并减少污染排放。根据联合国报告,到2050年,将增加约25亿人居住在城市中,并且每三人中就有两人可能生活在城市或其他城市中心,这凸显了对更可持续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据估计,到2030年,全球拥有超过1000万居民的城市将从31个增加到43个,其中大多数增加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这些不断增长的人口将对城市地区的资源和服务(包含交通基础设施和车辆)提出额外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除了具有其他期望的特征之外,本公开还涉及解决该需求的进一步解决方案。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配置为在常规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该车辆也能够转换成用于空中运输的PIVITOL。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含(1)底盘,所述底盘具有联接到其上的车身,所述底盘限定了(a)从所述底盘的前部延伸到所述底盘的后部的车辆滚转轴线、(b)从所述底盘的第一侧延伸到所述底盘的第二侧的车辆俯仰轴线(其中所述车辆俯仰轴线垂直于所述车辆滚转轴线)以及(c)从所述底盘的顶部延伸到所述底盘的底部的车辆偏航轴线,其中所述车辆偏航轴线垂直于所述车辆滚转轴线并垂直于所述车辆俯仰轴线。所述车辆还包含(2)联接到所述底盘的至少两个车轮组件。每个所述车轮组件包含(a)翼子板,所述翼子板限定车轮旋转轴线,其中所述翼子板可在(i)驱动位置和(ii)飞行位置之间选择性地移动,在所述驱动位置处,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俯仰轴线,在所述飞行位置处,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偏航轴线;(b)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定位于所述翼子板内并且配置为相对于所述翼子板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旋转;以及(c)轮胎,所述轮胎定位于所述翼子板内并且配置为相对于所述翼子板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旋转。当所述翼子板定位于所述驱动位置使得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俯仰轴线时,所述轮胎被定位以便接触路面,使得所述轮胎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的旋转沿所述路面驱动所述车辆。当所述翼子板定位于所述驱动位置时,所述驱动元件配置为接合所述轮胎,使得所述驱动元件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的旋转驱动所述轮胎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的对应旋转。当所述翼子板定位于所述飞行位置使得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偏航轴线时,所述驱动元件配置为使得所述驱动元件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翼子板的旋转产生沿所述车辆偏航轴线的推力。所述车辆还包含(3)至少一个马达,所述至少一个马达配置为驱动所述至少两个车轮组件中的每个车轮组件的所述驱动元件的旋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方面,所述至少一个马达包含至少一个电动马达。所述至少一个马达可以包含至少一个内燃发动机。所述至少一个电动马达可以包含至少两个电动马达,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电动马达中的每个电动马达对应于所述至少两个车轮组件中的一个对应的车轮组件,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电动马达中的每个电动马达配置为驱动所述至少两个车轮组件中的所述一个对应的车轮组件的所述驱动元件的旋转。所述驱动元件可以包含螺旋桨或涡轮中的至少一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方面,所述车辆还可以包含悬架,所述悬架配置为当所述至少两个车轮组件中的每个车轮组件的所述至少一个叉骨定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所述第一位置时吸收冲击。所述悬架可以包含前悬架、后悬架或两者中的至少一者。所述至少两个车轮组件中的至少一个车轮组件可以是后车轮组件,使得当所述后车轮组件的所述翼子板定向在所述飞行位置时,所述后车轮组件配置为在至少(1)悬停取向和(2)前推力取向之间围绕所述车辆俯仰轴线选择性地旋转,在所述悬停取向中,由所述后车轮组件的所述驱动元件产生的推力沿所述车辆偏航轴线指向,在所述前推力取向中,由所述后车轮组件的所述驱动元件产生的推力至少部分地指向所述底盘的后部以便沿前进方向推进所述车辆。所述车身可以包含多个座椅。所述多个座椅可以包含至少两个座椅。所述多个座椅可以包含至少四个座椅。所述车身可以包含货舱。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含(1)底盘,所述底盘具有联接到其上的车身,所述底盘限定了(a)从所述底盘的前部延伸到所述底盘的后部的车辆滚转轴线、(b)从所述底盘的第一侧延伸到所述底盘的第二侧的车辆俯仰轴线(其中所述车辆俯仰轴线垂直于所述车辆滚转轴线)以及(c)从所述底盘的顶部延伸到所述底盘的底部的车辆偏航轴线,其中所述车辆偏航轴线垂直于所述车辆滚转轴线并垂直于所述车辆俯仰轴线。所述车辆还包含(2)联接到所述底盘的至少两个车轮组件。每个所述车轮组件包含:(a)至少一个叉骨,所述至少一个叉骨具有联接到所述底盘的中央部分、沿第一方向远离所述中央部分延伸的第一自由端以及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远离所述中央部分延伸的第二自由端,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所述第二自由端限定旋转轴线。所述至少一个叉骨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底盘在至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以便导致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底盘在至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旋转轴线平行于在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旋转轴线并且垂直于所述车辆滚转轴线。所述车辆还包含(b)翼子板,所述翼子板限定车轮旋转轴线,其中所述翼子板附接到所述至少一个叉骨,使得所述翼子板配置为能够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所述旋转轴线旋转,并且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所述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车轮旋转轴线。所述翼子板配置为使得,当所述叉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促使所述翼子板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叉骨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的所述旋转轴线在第一取向和第二取向之间对应地旋转。当所述翼子板处于所述第一取向时,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俯仰轴线。当所述翼子板处于所述第二取向时,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偏航轴线。所述车辆还包含(c)轮辋,所述轮辋定位于所述翼子板内并且可相对于所述翼子板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旋转。所述轮辋配置为当所述翼子板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所述旋转轴线旋转时与所述翼子板一起旋转。所述车辆还包含(d)固定到所述轮辋的轮胎。所述轮胎配置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其包括:/n(1)底盘,所述底盘具有联接到其上的车身,所述底盘限定了(a)从所述底盘的前部延伸到所述底盘的后部的车辆滚转轴线、(b)从所述底盘的第一侧延伸到所述底盘的第二侧的车辆俯仰轴线(其中所述车辆俯仰轴线垂直于所述车辆滚转轴线)以及(c)从所述底盘的顶部延伸到所述底盘的底部的车辆偏航轴线,其中所述车辆偏航轴线垂直于所述车辆滚转轴线并垂直于所述车辆俯仰轴线;/n(2)至少两个车轮组件,所述至少两个车轮组件联接到所述底盘,每个所述车轮组件包括:/n(a)翼子板,所述翼子板限定车轮旋转轴线,其中所述翼子板可在(i)驱动位置和(ii)飞行位置之间选择性地移动,在所述驱动位置处,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俯仰轴线,在所述飞行位置处,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偏航轴线;/n(b)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定位于所述翼子板内并且配置为相对于所述翼子板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旋转;/n(c)轮胎,所述轮胎定位于所述翼子板内并且配置为相对于所述翼子板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旋转;/n其中,当所述翼子板定位于所述驱动位置使得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俯仰轴线时,所述轮胎被定位以便接触路面,使得所述轮胎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的旋转沿所述路面驱动所述车辆;/n其中,当所述翼子板定位于所述驱动位置时,所述驱动元件配置为接合所述轮胎,使得所述驱动元件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的旋转驱动所述轮胎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的对应旋转,并且/n其中,当所述翼子板定位于所述飞行位置使得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偏航轴线时,所述驱动元件配置为使得所述驱动元件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翼子板的旋转产生沿所述车辆偏航轴线的推力;以及/n(3)至少一个马达,所述至少一个马达配置为驱动所述至少两个车轮组件中的每个车轮组件的所述驱动元件的旋转。/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814 US 62/718,611;20190116 US 62/793,322;20191.一种车辆,其包括:
(1)底盘,所述底盘具有联接到其上的车身,所述底盘限定了(a)从所述底盘的前部延伸到所述底盘的后部的车辆滚转轴线、(b)从所述底盘的第一侧延伸到所述底盘的第二侧的车辆俯仰轴线(其中所述车辆俯仰轴线垂直于所述车辆滚转轴线)以及(c)从所述底盘的顶部延伸到所述底盘的底部的车辆偏航轴线,其中所述车辆偏航轴线垂直于所述车辆滚转轴线并垂直于所述车辆俯仰轴线;
(2)至少两个车轮组件,所述至少两个车轮组件联接到所述底盘,每个所述车轮组件包括:
(a)翼子板,所述翼子板限定车轮旋转轴线,其中所述翼子板可在(i)驱动位置和(ii)飞行位置之间选择性地移动,在所述驱动位置处,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俯仰轴线,在所述飞行位置处,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偏航轴线;
(b)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定位于所述翼子板内并且配置为相对于所述翼子板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旋转;
(c)轮胎,所述轮胎定位于所述翼子板内并且配置为相对于所述翼子板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旋转;
其中,当所述翼子板定位于所述驱动位置使得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俯仰轴线时,所述轮胎被定位以便接触路面,使得所述轮胎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的旋转沿所述路面驱动所述车辆;
其中,当所述翼子板定位于所述驱动位置时,所述驱动元件配置为接合所述轮胎,使得所述驱动元件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的旋转驱动所述轮胎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的对应旋转,并且
其中,当所述翼子板定位于所述飞行位置使得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偏航轴线时,所述驱动元件配置为使得所述驱动元件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翼子板的旋转产生沿所述车辆偏航轴线的推力;以及
(3)至少一个马达,所述至少一个马达配置为驱动所述至少两个车轮组件中的每个车轮组件的所述驱动元件的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马达包含至少一个电动马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马达包含至少一个内燃发动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动马达包含至少两个电动马达,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电动马达中的每个电动马达对应于所述至少两个车轮组件中的一个对应的车轮组件,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电动马达中的每个电动马达配置为驱动所述至少两个车轮组件中的所述一个对应的车轮组件的所述驱动元件的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驱动元件包含螺旋桨或涡轮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车辆还包括悬架,所述悬架配置为当所述至少两个车轮组件中的每个车轮组件的至少一个叉骨定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第一位置时吸收冲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悬架包含前悬架、后悬架或两者中的至少一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车轮组件中的至少一个车轮组件是后车轮组件,
其中,当所述后车轮组件的所述翼子板定向在所述飞行位置时,所述后车轮组件配置为在至少(1)悬停取向和(2)前推力取向之间围绕所述车辆俯仰轴线选择性地旋转,在所述悬停取向中,由所述后车轮组件的所述驱动元件产生的推力沿所述车辆偏航轴线指向,在所述前推力取向中,由所述后车轮组件的所述驱动元件产生的推力至少部分地指向所述底盘的后部以便沿前进方向推进所述车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车身包括多个座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多个座椅包括至少两个座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多个座椅包括至少四个座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车身包括货舱。


13.一种车辆,其包括:
(1)底盘,所述底盘具有联接到其上的车身,所述底盘限定了(a)从所述底盘的前部延伸到所述底盘的后部的车辆滚转轴线、(b)从所述底盘的第一侧延伸到所述底盘的第二侧的车辆俯仰轴线(其中所述车辆俯仰轴线垂直于所述车辆滚转轴线)以及(c)从所述底盘的顶部延伸到所述底盘的底部的车辆偏航轴线,其中所述车辆偏航轴线垂直于所述车辆滚转轴线并垂直于所述车辆俯仰轴线;
(2)至少两个车轮组件,所述至少两个车轮组件联接到所述底盘,每个所述车轮组件包括:
(a)至少一个叉骨,所述至少一个叉骨具有联接到所述底盘的中央部分、沿第一方向远离所述中央部分延伸的第一自由端以及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远离所述中央部分延伸的第二自由端,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所述第二自由端限定旋转轴线;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叉骨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底盘在至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以便导致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底盘在至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旋转轴线平行于在所述第二位置处的所述旋转轴线并且垂直于所述车辆滚转轴线;
(b)翼子板,所述翼子板限定车轮旋转轴线,其中所述翼子板附接到所述至少一个叉骨,使得所述翼子板配置为能够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所述旋转轴线旋转,并且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所述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车轮旋转轴线;
其中,所述翼子板配置为使得,当所述叉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促使所述翼子板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叉骨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的所述旋转轴线在第一取向和第二取向之间对应地旋转,
其中当所述翼子板处于所述第一取向时,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俯仰轴线,
其中当所述翼子板处于所述第二取向时,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偏航轴线,
(c)轮辋,所述轮辋定位于所述翼子板内并且可相对于所述翼子板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旋转,
其中所述轮辋配置为当所述翼子板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所述旋转轴线旋转时与所述翼子板一起旋转,
(d)轮胎,所述轮胎固定到所述轮辋,
其中所述轮胎配置为当所述翼子板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所述旋转轴线旋转时与所述翼子板一起旋转,
其中,当所述翼子板定位于所述第一取向使得所述车轮旋转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俯仰轴线时,所述轮胎被定位以便接触路面,使得所述轮胎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的旋转沿所述路面驱动所述车辆;
(e)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定位于所述翼子板内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翼子板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旋转;
其中所述驱动元件配置为当所述翼子板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叉骨的所述旋转轴线旋转时与所述翼子板一起旋转,
其中所述驱动元件配置为可以在以下选定的一种模式下选择性地操作:
(1)驱动模式,其中所述驱动元件与所述轮辋接合,使得所述驱动元件围绕所述车轮旋转轴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L·奥帕林斯基
申请(专利权)人:埃弗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