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深度融合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56411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深度融合方法及系统,属于电力能源技术领域。通过对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典型应用场景划分,确定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功能定位和应用模式;接着确定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融合方式及信息融合方式;根据融合方式及信息融合方式,构建综合能源站控制架构;结合综合能源站控制架构,对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进行深度融合设计。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调度控制融合、管理融合、智慧监控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对提出的新型综合能源站站内的能量优化调度和管理,同时对综合能源站站外与电网优化互动提供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深度融合方法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能源
,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深度融合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多站融合是利用变电站站内或站域空间,建设多种分布式能源和负荷单元。多站融合建设内容涵盖智能变电站、数据中心站、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储能电站、分布式能源站、5G基站、北斗基站等多种元素,涉及内容和专业较为复杂,但多站融合并不是仅仅把这些元素简单建设在变电站区域内。多站融合的目的是提升整体效益,因此要进行整体建筑结构、供配电优化设计,降低综合能源站的建设成本,同时注重精准投入和精益管理,需要因地制宜优化配置,实现提升服务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目标。目前,国内对于多站融合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多站融合系统规划评估、系统集成、数据支撑服务和能量调度等方面,其中系统规划评估主要是储能电站、数据中心站、电动汽车充电站、5G基站、北斗基站的联合规划,包括选点布局系统和站内优化配置;系统集成主要包括交直流配电系统优化设计和二次监控系统集成方面,主要通过加装采集监测装置实现多站信息融合,对于原有二次系统没有调整;能量调控方面主要侧重于储能电站参与电网调峰、调频的优化调控。实际工程方面,基于多站融合的综合能源站建设模式和标准大都是在变电站区域建设其他单元,各个单元相对独立仅仅是在变电站范围内进行,没有涉及二次系统信息和控制融合,只涉及多站一次能源融合,对于综合能源站二次系统融合与控制并没有涉及。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深度融合方法,包括:通过对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典型应用场景划分,确定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功能定位和应用模式;根据功能定位和应用模式,确定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融合方式及信息融合方式;根据融合方式及信息融合方式,构建综合能源站控制架构;以综合能源站控制架构,对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进行深度融合。可选的,典型应用场景,包含下述中的至少一种:多站融合终端级综合能源站、多站融合园区级综合能源站、多站融合枢纽级综合能源站和多站融合新能源消纳综合能源站。可选的,多站融合终端级综合能源站的定位和应用模式包括:通过建设小型储能电站根据主变功率曲线进行削峰填谷,和在变电站范围内建设小规模的数据中心站或数据机柜,承接用户或通信公司的业务;所述多站融合园区级综合能源站的定位和应用模式包括:在变电站所在的园区内构建综合能源系统与变电站联合运行,和在变电站所在的园区内构建储能电站和电动汽车充电站,与变电站和用户用能情况进行联合优化运行;所述多站融合枢纽级综合能源站的定位和应用模式为:构建区域能源调控与信息服务中心,应用虚拟电厂和能源集群调控参与电网优化运行及调频调峰;所述多站融合新能源消纳综合能源站的定位和应用模式包括:通过储能平抑分布式能源站的出力波动。可选的,融合方式包含下述中的至少一种:实体隔离、耦合共用和融合共享。可选的,信息融合方式根据建设模式选择,实体隔离、耦合共用或融合共享中的一种进行搭配,确定信息融合方式。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用于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深度融合系统,包括:功能定位模块,根典型应用场景对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进行划分,确定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功能定位和应用模式;融合分析模块,根据功能定位和应用模式,确定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融合方式及信息融合方式;搭建架构模块,根据融合方式及信息融合方式,构建综合能源站控制架构;融合设计模块,以综合能源站控制架构,对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进行深度融合。可选的,功能定位模块的典型应用场景,包含下述中的至少一种:多站融合终端级综合能源站、多站融合园区级综合能源站、多站融合枢纽级综合能源站和多站融合新能源消纳综合能源站。可选的,多站融合终端级综合能源站的定位和应用模式包括:通过建设小型储能电站根据主变功率曲线进行削峰填谷,和在变电站范围内建设小规模的数据中心站或数据机柜,承接用户或通信公司的业务;所述多站融合园区级综合能源站的定位和应用模式包括:在变电站所在的园区内构建综合能源系统与变电站联合运行,和在变电站所在的园区内构建储能电站和电动汽车充电站,与变电站和用户用能情况进行联合优化运行;所述多站融合枢纽级综合能源站的定位和应用模式为:构建区域能源调控与信息服务中心,应用虚拟电厂和能源集群调控参与电网优化运行及调频调峰;所述多站融合新能源消纳综合能源站的定位和应用模式包括:通过储能平抑分布式能源站的出力波动。可选的,搭建架构模块的融合方式包含下述中的至少一种:实体隔离、耦合共用和融合共享。可选的,搭建架构模块的信息融合方式根据建设模式选择,实体隔离、耦合共用或融合共享中的一种进行搭配,确定信息融合方式。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分为终端级站、园区级站、枢纽级站和新能源站,并提出了实体隔离、耦合共用、融合共享等融合方式,实现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二次系统差异化设计;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调度控制融合、管理融合、智慧监控融合;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对提出的新型综合能源站站内的能量优化调度和管理,同时对综合能源站站外与电网优化互动提供支撑。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深度融合方法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深度融合方法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深度融合方法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深度融合方法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深度融合系统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介绍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专利技术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局限于此处描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详尽地且完全地公开本专利技术,并且向所属
的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对于表示在附图中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术语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附图中,相同的单元/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除非另有说明,此处使用的术语(包括科技术语)对所属
的技术人员具有通常的理解含义。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以通常使用的词典限定的术语,应当被理解为与其相关领域的语境具有一致的含义,而不应该被理解为理想化的或过于正式的意义。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深度融合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根典型的应用场景对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进行划分,确定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功能定位和应用模式;确定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融合方式及信息融合方式;根据融合方式及信息融合方式,构建综合能源站控制架构;以综合能源站控制架构,对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进行深度融合。其中,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多站融合终端级综合能源站、多站融合园区级综合能源站、多站融合枢纽级综合能源站和多站融合新能源消纳综合能源站。多站融合终端级综合能源站的定位和应用模式包括:...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深度融合方法,所述方法包括:/n通过对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典型应用场景划分,确定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功能定位和应用模式;/n根据功能定位和应用模式,确定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融合方式及信息融合方式;/n根据融合方式及信息融合方式,构建综合能源站控制架构;/n以综合能源站控制架构,对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进行深度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深度融合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对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典型应用场景划分,确定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功能定位和应用模式;
根据功能定位和应用模式,确定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融合方式及信息融合方式;
根据融合方式及信息融合方式,构建综合能源站控制架构;
以综合能源站控制架构,对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进行深度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典型应用场景,包含下述中的至少一种:多站融合终端级综合能源站、多站融合园区级综合能源站、多站融合枢纽级综合能源站和多站融合新能源消纳综合能源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所述多站融合终端级综合能源站的定位和应用模式包括:
通过建设小型储能电站根据主变功率曲线进行削峰填谷,和在变电站范围内建设小规模的数据中心站或数据机柜,承接用户或通信公司的业务;
所述多站融合园区级综合能源站的定位和应用模式包括:
在变电站所在的园区内构建综合能源系统与变电站联合运行,和在变电站所在的园区内构建储能电站和电动汽车充电站,与变电站和用户用能情况进行联合优化运行;
所述多站融合枢纽级综合能源站的定位和应用模式为:
构建区域能源调控与信息服务中心,应用虚拟电厂和能源集群调控参与电网优化运行及调频调峰;
所述多站融合新能源消纳综合能源站的定位和应用模式包括:
通过储能平抑分布式能源站的出力波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融合方式,包含下述中的至少一种:实体隔离、耦合共用和融合共享。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信息融合方式根据建设模式选择,实体隔离、耦合共用或融合共享中的一种进行搭配,确定信息融合方式。


6.一种用于多站融合综合能源站的深度融合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寇凌峰刘海涛吴鸣季宇丁保迪牛耕屈小云张颖庞成明张智慧刘晓娟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