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耳冲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6154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极耳冲孔装置,其包括压板、底座、冲头、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压板上设置有第一冲孔,底座和压板相对设置,以将极耳夹设在压板和底座之间,底座上设置有与第一冲孔相对设置的第二冲孔;冲头与第一冲孔相适配,冲头可移动地穿设在第一冲孔内,以在冲头朝向第二冲孔移动时穿过极耳,以通过冲头对极耳进行冲孔操作;第一定位件与压板和底座均连接,第二定位件与第一定位件相配合,以在第二定位件和第一定位件的配合作用下,使压板和底座处于夹紧极耳的锁紧状态。本极耳冲孔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规格的极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极耳冲孔设备难以适应不同规格的极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极耳冲孔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池加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极耳冲孔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电池容量大、额定功率高等优点而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锂电池的封装方式应用尤以软包电池和方壳电池最为广泛。通常单个的软包电池或方壳电池不能直接提供相应的电流和电压来驱动用电器,而是通过使多个单体电池形成模组,再由模组组成电池PACK的方式,来提供合适的电压和电流以供用电器工作。然而,在单体电池的成组过程中,电池的正、负极耳与连接排的接触不紧密,会导致接触电阻变大、电池温升过大,进而影响电池组的性能,并且影响电池模组装箱后的电池PACK的工作效率。由此对电池的正负极耳和连接排的紧密连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现有的电池模组装配过程中,通常使用螺栓或铆钉等紧固件固定极耳和连接排,因此在极耳上面打孔是决定模组性能的重要工序。极耳打孔过程一旦出现极耳破损、断裂或是位置偏移,会造成极耳与连接排装配过程困难,装配后极耳会有脱落的风险,影响电池的容量及使用寿命。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极耳打孔设备通常只能适用一种厚度的极耳,难以适应厚度不同的极耳,即不能对厚度不同的极耳进行准确、有效地打孔,存在灵活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耳冲孔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极耳冲孔设备难以适应不同规格的极耳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极耳冲孔装置,其包括:压板,压板上设置有第一冲孔;底座,底座和压板相对设置,以将极耳夹设在压板和底座之间,底座上设置有第二冲孔,第二冲孔与第一冲孔相对设置;冲头,冲头与第一冲孔相适配,冲头可移动地穿设在第一冲孔内,以在冲头朝向第二冲孔移动时穿过极耳,以通过冲头对极耳进行冲孔操作;第一定位件,第一定位件与压板和底座均连接;第二定位件,第二定位件与第一定位件相配合,以在第二定位件和第一定位件的配合作用下,使压板和底座处于夹紧极耳的锁紧状态。进一步地,压板上还设置有第一锁紧孔,底座上还设置有第二锁紧孔;第一定位件包括锁紧杆,锁紧杆穿设在第一锁紧孔和第二锁紧孔内。进一步地,第一定位件还包括设置在锁紧杆上的外螺纹部,第二定位件具有与外螺纹部相匹配的内螺纹孔,以使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之间螺纹配合。进一步地,第二锁紧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第一定位件还包括设置在锁紧杆上的止转部,止转部具有第一止转面,第二孔段的孔壁包括第二止转面,止转部穿设在第二孔段内,以通过第一止转面和第二止转面的配合,使第一定位件相对底座固定。进一步地,第一锁紧孔为两个,第二锁紧孔为两个,两个第一锁紧孔与两个第二锁紧孔一一对应地设置;两组第一锁紧孔和第二锁紧孔分别位于极耳的两侧;第一定位件为两个,第二定位件为两个,两个第一定位件和两个第二定位件一一对应地设置;两组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与两组第一锁紧孔和第二锁紧孔一一对应地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冲孔为多个,多个第一冲孔的大小均不相同;第二冲孔为多个,多个第二冲孔与多个第一冲孔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冲孔的大小均与相应的第一冲孔的大小相同;冲头为多个,多个冲头与多组第一冲孔和第二冲孔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冲头与相应的第一冲孔和第二冲孔相适配。进一步地,极耳冲孔装置还包括:第一刻度尺,第一刻度尺设置在压板上并沿第一预定方向延伸;第二刻度尺,第二刻度尺设置在底座上并沿第二预定方向延伸,第二预定方向和第一预定方向相互垂直,以通过第一刻度尺和第二刻度尺确定极耳的冲孔位置。进一步地,底座上设置有容纳槽,第二刻度尺设置在容纳槽内;和/或,第二刻度尺为两个,两个第二刻度尺位于极耳的两侧。进一步地,压板包括相互连接的定位板段和压设板段,定位板段具有朝向底座的定位面,压设板段具有朝向底座的压设面,压设面相对于定位面靠近底座设置;第一冲孔位于压设板段上。进一步地,底座上设置有排屑槽,各个第二冲孔均开设在排屑槽的上方,各个第二冲孔均与排屑槽连通。进一步地,极耳冲孔装置还包括保护套,保护套套设在冲头的远离极耳的一端,以通过作用于保护套来使穿设在第一冲孔内的冲头朝向第二冲孔移动。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极耳冲孔装置包括设置有第一冲孔的压板、设置有第二冲孔的底座和与第一冲孔相适配的冲头,通过使底座和压板相对设置,以将极耳夹设在压板和底座之间,并使第二冲孔与第一冲孔相对设置;极耳冲孔装置还包括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第一定位件与压板和底座均连接,第二定位件与第一定位件相配合,以在第二定位件和第一定位件的配合作用下,使压板和底座处于夹紧极耳的锁紧状态,以使夹设在压板和底座之间的极耳处于固定状态,确保极耳在冲孔过程中不会出现滑移或者褶皱,并避免极耳出现撕裂现象,进而便于对该极耳进行准确、有效地冲孔操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压板和底座处于夹紧极耳的锁紧状态,穿设在第一冲孔内的冲头朝向第二冲孔移动并穿过极耳,以通过冲头实现对极耳进行冲孔操作。当压板和底座之间处于活动状态时,即此时压板和底座对极耳不具有夹紧作用,可以移动压板或底座来调节压板和底座之间的间距,以使压板和底座之间能够夹设不同厚度的极耳,并通过第二定位件和第一定位件之间的配合,使压板和底座夹紧位于二者之间的不同厚度的极耳,以便于对不同厚度的极耳进行准确、有效地冲孔。可见,本极耳冲孔装置能够适用于不同规格的极耳,即其具备良好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极耳冲孔设备难以适应不同规格的极耳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极耳冲孔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极耳冲孔装置的爆炸结构图;图3示出了图1中的极耳冲孔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4示出了图1中的极耳冲孔装置的压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1中的极耳冲孔装置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0、极耳冲孔装置;10、压板;11、第一冲孔;12、第一锁紧孔;15、第二固定孔;13、定位板段;131、定位面;14、压设板段;141、压设面;20、底座;21、第二冲孔;22、第二锁紧孔;221、第一孔段;222、第二孔段;223、第二止转面;23、容纳槽;24、安装孔;25、排屑槽;30、冲头;31、保护套;41、第一定位件;411、锁紧杆;412、外螺纹部;413、止转部;414、第一止转面;42、第二定位件;421、内螺纹孔;51、第一刻度尺;510、第一固定孔;52、第二刻度尺;53、紧固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耳冲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压板(10),所述压板(10)上设置有第一冲孔(11);/n底座(20),所述底座(20)和所述压板(10)相对设置,以将极耳夹设在所述压板(10)和所述底座(20)之间,所述底座(20)上设置有第二冲孔(21),所述第二冲孔(21)与所述第一冲孔(11)相对设置;/n冲头(30),所述冲头(30)与所述第一冲孔(11)相适配,所述冲头(30)可移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一冲孔(11)内,以在所述冲头(30)朝向所述第二冲孔(21)移动时穿过所述极耳,以通过所述冲头(30)对所述极耳进行冲孔操作;/n第一定位件(41),所述第一定位件(41)与所述压板(10)和所述底座(20)均连接;/n第二定位件(42),所述第二定位件(42)与所述第一定位件(41)相配合,以在所述第二定位件(42)和所述第一定位件(41)的配合作用下,使所述压板(10)和所述底座(20)处于夹紧所述极耳的锁紧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耳冲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板(10),所述压板(10)上设置有第一冲孔(11);
底座(20),所述底座(20)和所述压板(10)相对设置,以将极耳夹设在所述压板(10)和所述底座(20)之间,所述底座(20)上设置有第二冲孔(21),所述第二冲孔(21)与所述第一冲孔(11)相对设置;
冲头(30),所述冲头(30)与所述第一冲孔(11)相适配,所述冲头(30)可移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一冲孔(11)内,以在所述冲头(30)朝向所述第二冲孔(21)移动时穿过所述极耳,以通过所述冲头(30)对所述极耳进行冲孔操作;
第一定位件(41),所述第一定位件(41)与所述压板(10)和所述底座(20)均连接;
第二定位件(42),所述第二定位件(42)与所述第一定位件(41)相配合,以在所述第二定位件(42)和所述第一定位件(41)的配合作用下,使所述压板(10)和所述底座(20)处于夹紧所述极耳的锁紧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冲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10)上还设置有第一锁紧孔(12),所述底座(20)上还设置有第二锁紧孔(22);所述第一定位件(41)包括锁紧杆(411),所述锁紧杆(411)穿设在所述第一锁紧孔(12)和所述第二锁紧孔(2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耳冲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4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紧杆(411)上的外螺纹部(412),所述第二定位件(42)具有与所述外螺纹部(412)相匹配的内螺纹孔(421),以使所述第一定位件(41)和所述第二定位件(42)之间螺纹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耳冲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紧孔(2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段(221)和第二孔段(222),所述第一定位件(4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紧杆(411)上的止转部(413),所述止转部(413)具有第一止转面(414),所述第二孔段(222)的孔壁包括第二止转面(223),所述止转部(413)穿设在所述第二孔段(222)内,以通过所述第一止转面(414)和所述第二止转面(223)的配合,使所述第一定位件(41)相对所述底座(20)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耳冲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紧孔(12)为两个,所述第二锁紧孔(22)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锁紧孔(12)与两个所述第二锁紧孔(22)一一对应地设置;两组所述第一锁紧孔(12)和所述第二锁紧孔(22)分别位于所述极耳的两侧;
所述第一定位件(41)为两个,所述第二定位件(42)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定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阿鸿谢东斌朱中槐蔡惠群李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