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5252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包括顶部和底部均开口的圆筒,圆筒罩设在水下设备外,圆筒的顶部连接有顶盖,顶盖上设置有检修口;应用在航道区时,可以通过将圆筒沉入泥面以下形成较大的内部空间,并在内部空间安装水下设备等,实现航道区内水下设备处于海底泥面线以下,不至于影响航道区内船舶的航行;并且能够对圆筒内的水下设备全方位保护,防止浅海航道区内的水下设备下沉或被泥土掩埋;且可以在圆筒的内部空间集成控制设备和工艺管道,方便后期潜水员通过位于顶盖的检修口进入内部空间进行操作;本发明专利技术为航道区的油气田开采工程中水下设备的安装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洋工程领域的水下设备防护装置,具体是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水下设备应用于我国渤海浅水海上航道区的工况日益增多,受限于航道区的特殊情况,如果对航道区下海底的油气田进行开发,使用水下生产系统的开发模式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水下设备不允许露出海底泥面,不能影响其上的航道区船舶航行;此外,渤海海底泥土较为松软,厚度大,如果直接把设备放在海床上,设备很容易被泥土掩埋,影响以后的操作和观察,会对设备的性能造成不良的影响。为此,需将水下设备沉入到泥面以下,使用防护装置阻止海底淤泥或泥沙对水下设备的填埋,同时内部形成空间便于潜水员的后期进入作业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能够沉入泥面以下形成较大的内部空间,防止海底淤泥或泥沙进入保护装置内部,方便水下设备在航道区安装。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为顶部和底部均开口的圆筒,所述圆筒罩设在水下设备外部,所述圆筒的顶部连接有顶盖,所述圆筒在靠近所述顶盖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处设置有对外连接通道,所述圆筒的侧壁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圆筒固定,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处设有检修门。进一步地,所述圆筒的直径为8~15m。进一步地,所述圆筒的高度为6~10m。进一步地,所述顶盖为平面形状呈圆形的钢板,其直径大于所述圆筒的外径,所述顶盖放置在所述圆筒的顶部,所述顶盖的外边缘处向所述圆筒的方向翻折构造有外檐。进一步地,所述顶盖与所述圆筒之间设置有限位环板,所述限位环板的直径小于所述圆筒的内径,所述限位环板与所述顶盖的下表面垂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为托板,所述托板垂直于所述圆筒内壁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检修口有两个,并间隔开设置在所述顶盖上。进一步地,所述圆筒的底部位于泥面线以下,所述圆筒的顶部位于泥面线以上,所述对外连接通道设置在泥面线以上。进一步地,所述圆筒的顶部距离泥面线0.8~1.2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下放防护装置的圆筒至泥面线位置,使其平稳下沉;S2:清除所述圆筒内的淤泥和泥沙后,在所述圆筒的顶部加压使其底部下沉至目标深度;S3:在所述圆筒的底部内侧铺设一层碎砂石;S4:在所述圆筒内安装水下设备;S5:安装顶盖。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包括筒体,筒体为顶部和底部均开口的圆筒,圆筒罩设在水下设备外,圆筒的顶部连接有顶盖,圆筒在靠近顶盖的位置开设有通孔,通孔处设置有对外连接通道,圆筒的侧壁设置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圆筒固定,顶盖上设置有检修口,检修口处设有检修门;应用在航道区时,可以通过将圆筒沉入泥面以下形成较大的内部空间,并在内部空间安装水下设备等,实现航道区内水下设备处于海底泥面线以下,不至于影响航道区内船舶的航行;并且能够对圆筒内的水下设备全方位保护,防止浅海航道区内的水下设备下沉或被泥土掩埋;且可以在圆筒的内部空间集成控制设备和工艺管道,方便后期潜水员通过位于顶盖的检修口进入内部空间进行操作;本专利技术为航道区的油气田开采工程中水下设备的安装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顶盖为平面形状呈圆形的钢板,其直径大于圆筒的外径,顶盖放置在圆筒的顶部,顶盖的外边缘处向圆筒的方向翻折构造有外檐;圆筒和顶盖分体安装,安装方便;设置外檐能够防止泥沙进入圆筒内。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顶盖与圆筒之间设置有限位环板,限位环板的直径小于圆筒的内径,限位环板与顶盖的下表面垂直,当顶盖放置在圆筒顶部时,限位环板位于圆筒内,起到防止顶盖滑移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在水下安装后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在水下安装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防护装置的安装方法步骤图。图中主要标号说明:1-防护装置、2-泥面线、3-目标深度、4-碎砂石、5-采油树、6-输出管线、7-脐带缆、8-电液分配模块、9-管汇、11-圆筒、12-顶盖、13-对外连接通道、14-支撑结构、15-检修口、111-顶部、112-底部、121-外檐、122-限位环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在水下安装后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在水下安装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为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1,包括筒体,筒体为顶部和底部均开口的圆筒11,圆筒11罩设在水下设备外部,圆筒11的顶部111连接有顶盖12,圆筒11在靠近顶盖12的位置开设有通孔,通孔处设置有对外连接通道13,圆筒11的侧壁设置有支撑结构14,支撑结构14与圆筒11固定,顶盖12上设置有检修口15,检修口15处设有检修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1具体应用在航道区时,可以通过将圆筒11沉入泥面线2以下形成较大的内部空间,并在内部空间安装水下设备等,实现航道区内水下设备处于海底泥面线2以下,不至于影响航道区内船舶的航行;并且能够对圆筒11内的水下设备进行全方位保护,防止浅海航道区内的水下设备下沉或被泥土掩埋;且可以在圆筒11的内部空间集成控制设备和工艺管道,方便后期潜水员通过位于顶盖的检修口进入内部空间进行操作;本专利技术为航道区的油气田开采工程中水下设备的安装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圆筒11的直径为8~15m,优选的直径有10m和12m。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圆筒11的高度为6~10m,优选的高度值有8m和10m。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圆筒11的材料为钢,直径为12m,高度为8m,是由钢板卷制拼装焊接而成,在位工况下起到为水下设备提供较大的内部安装操作空间、防止周围泥沙进入的功能。进一步的改进在于:顶盖12为平面形状呈圆形的钢板,其直径大于圆筒11的外径,顶盖12放置在圆筒11的顶部111,顶盖12的外边缘处向圆筒的方向翻折构造有外檐121;本实施例中,顶盖12起到保护盖的作用,其材质为加强的钢板材料,圆筒11和顶盖12分体安装,安装方便;设置外檐121能够防止泥沙通过顶部111进入圆筒11内。进一步的改进在于:顶盖12与圆筒11之间设置有限位环板122,限位环板122的直径小于圆筒11的内径,限位环板122与顶盖12的下表面垂直,当顶盖12放置在圆筒11的顶部111时,限位环板122位于圆筒11内,起到防止顶盖12滑移的作用。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支撑结构14为托板,托板垂直于圆筒11内壁设置;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为顶部和底部均开口的圆筒,所述圆筒罩设在水下设备外部,所述圆筒的顶部连接有顶盖,所述圆筒在靠近所述顶盖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处设置有对外连接通道,所述圆筒的侧壁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圆筒固定,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处设有检修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为顶部和底部均开口的圆筒,所述圆筒罩设在水下设备外部,所述圆筒的顶部连接有顶盖,所述圆筒在靠近所述顶盖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处设置有对外连接通道,所述圆筒的侧壁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圆筒固定,所述顶盖上设置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处设有检修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的直径为8~15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的高度为6~1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为平面形状呈圆形的钢板,其直径大于所述圆筒的外径,所述顶盖放置在所述圆筒的顶部,所述顶盖的外边缘处向所述圆筒的方向翻折构造有外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集成水下设备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与所述圆筒之间设置有限位环板,所述限位环板的直径小于所述圆筒的内径,所述限位环板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瑛曹永方伟张飞戚晓宁鞠朋朋邢广阔石磊何鑫李丽娜
申请(专利权)人: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