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惠州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55095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即分配针位编织,前针床内的线圈在奇数针位上,后针床内的线圈在偶数针位上,前针床奇数针位内的线圈,可以临时移至对应针位的后针床,形成后针床的线圈后,再移回原位;后针床偶数针位内的线圈,可以临时移至前针床对应针位,形成前床线圈后,再移回原位,这样在两个针床上完成双层令士的编织,并且顺着一个方向(逆时针或者顺时针)循环编织,在编织区的左、右两侧,由纱线自身连接,即可完成圆筒状令士组织织物的编织。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传统圆筒状令士织物的生产效率相对低、工序繁琐,缝合成圆筒状且不连续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编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企业使用较多的是双针床横机。圆筒状令士织物的编织一般需要在四个针床的横机上生产,但是,四针床横机的价格昂贵,且大多从国外进口,且制版工艺复杂。而传统圆筒状令士织物的生产方法,一般是先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单层的令士组织织物,然后,再把两片单层的令士组织织物,经过缝合工序,缝合成圆筒状。传统生产效率相对低、工序繁琐,缝合成圆筒状且不连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解决传统圆筒状令士织物的生产效率相对低、工序繁琐,缝合成圆筒状且不连续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使用具备前针床和后针床的双针床横机,横机可单针选针地进行成圈、集圈与浮线的编织,及具有移圈和接圈功能,横机带有需求的纱线,编织步骤如下:步骤一:对前针床和后针床上的针位按组进行编号,编号为1,2,3…N(N>0,且N为自然数);步骤二:根据实际需求的圆筒状令士组织织物,按照逆时针方向编织,即前针床先编织,然后,后针床编织;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编织动作,在编织区的左、右两侧,由于纱线自身连接,且是顺着一个方向循环编织,即形成圆筒状令士组织织物。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在前针床编织完成后,前针床内的线圈在奇数针位上,在后针床编织完成后,后针床内的线圈在偶数针位上。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按照逆时针方向编织,也可以按照顺时针方向编织。优选的,所述的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可应用在筒状的挑孔眼织物或者筒状的提花织物上。优选的,所述的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在应用涤纶和热熔丝时,可将所述的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应用在轻跑鞋的一体成型编织中。优选的,所述的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可通过电脑横机软件编译实现。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是在双针床的横机上直接编织圆筒状令士组织织物,不需要缝合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缝合设备的投入。(2)运用本专利技术还可以生产其他类型的圆筒状织物(如圆筒状的挑孔眼织物),极大的拓展了双针床横机编织圆筒状织物的方法,丰富了双针床横机的编织功能。(3)采用涤纶和热熔丝材质,可以将本专利技术应用于轻跑鞋的一体成型编织中,拓展专利技术的应用领域。(4)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通过电脑横机软件编译实现,大幅提高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一对应的实物图。图2为双针床横机编织圆筒状织物示意图,其中,编织区左侧位置标识为A,编织区右侧位置标识为B。图3为双针床横机织针空间状态的示意图,以14针位为例。图中针位对应编号1,2,3…14。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二以14个针位编织的示意图一,其中A标识为编织区左侧,B为编织区右侧。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二以14个针位编织的示意图二,其中A标识为编织区左侧,B为编织区右侧。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二以14个针位编织的示意图三,其中A标识为编织区左侧,B为编织区右侧。图7为具体实施方式二以14个针位编织的示意图四,其中A标识为编织区左侧,B为编织区右侧。图8为具体实施方式二以14个针位编织的示意图五,其中A标识为编织区左侧,B为编织区右侧。图9为具体实施方式二以14个针位编织的示意图六,其中A标识为编织区左侧,B为编织区右侧。图10为具体实施方式二以14个针位编织的示意图七,其中A标识为编织区左侧,B为编织区右侧。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具体如下:具体实施方式一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使用具备前针床和后针床的双针床横机,横机可单针选针进行成圈、集圈与浮线的编织,及具有移圈和接圈功能,横机带有需求的纱线,编织步骤如下:步骤一:对前针床和后针床上的针位按组进行编号,编号为1,2,3…N(N>0,且N为自然数);步骤二:根据实际需求的圆筒状令士,按照逆时针方向编织,即前针床先编织,然后,后针床编织;且把前针床的线圈分配在奇数针位上,后针床的线圈分配在偶数针位上。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编织动作,在编织区的左、右两侧,由于纱线自身连接,且是顺着一个方向编织循环编织,即形成圆筒状令士组织织物。如上方法:(1)双针床横机,虽然,前、后针床呈平行状态,但其具有编织圆筒状双层织物的功能,当横机的编织机构,从左往右运行(A→B),前针床编织,编织机构再折返从右往左运行(B→A),后针床编织,重复此编织动作,在编织区的左、右两侧,由纱线自身连接,也即是顺着一个编织方向即可形成圆筒状织物,如图2所示。(2)具体原理,针织中的令士组织是由正面线圈与反面线圈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正面线圈需要在一个针床上编织,反面线圈需要在另一个针床上编织,这样仅单层的令士就需要使用两个针床才能编织,而圆筒状的双层令士则需要四个针床,所以,采用分配针位的方法,把前针床的线圈分配在奇数针位上,后针床的线圈分配在偶数针位上,如图3所示,前针床线圈分配在1、3、5、7、9、11、13奇数针位;后针床线圈分配在2、4、6、8、10、12、14偶数针位,这样,1、3、5、7、9、11、13奇数针位的后针床上是空针位,2、4、6、8、10、12、14偶数针位的前针床是空针位,为双层圆筒状令士的编织创造了条件。如果针位5、7、9前针床织针内的线圈需要在后针床编织时,可以,把线圈移至对应针位的后针床,编织形成后针床线圈后,再移回至前针床,虽然,在编织的过程中前针床的线圈临时移至后针床编织,但最终没有与其他线圈纠缠,可以顺利的移回至前针床,实际的效果为(A→B),前针床编织。完成了单层令士的编织;同样的,如果针位6、8、10后针床织针内的线圈需要在前针床编织时,可以,把线圈移至对应针位的前针床,编织形成前针床的线圈后,再移回至后针床,虽然,在编织的过程中后针床的线圈临时移至前针床编织,但最终没有与其他线圈纠缠,可以顺利的移回至后针床,实际的效果为(B→A),后针床编织。完成了另一层令士的编织。可见,分配针位后,在两个针床内完成了双层圆筒状令士组织的编织。具体实施方式二具体实施方式二和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基本设置一致,本实施例二,以针位的编织说明,步骤(1)如图4所示,前针床线圈分配在针位1、3、5、7、9、11、13内,后针床线圈分配在针位2、4、6、8、10、12、14。A为编织区左侧,B为编织区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具备前针床和后针床的双针床横机,横机可单针选针地进行成圈、集圈与浮线的编织,及具有移圈和接圈功能,横机带有需求的纱线,编织步骤如下:/n步骤一:对前针床和后针床上的针位按组进行编号,编号为1,2,3…N(N>0,且N为自然数);/n步骤二:根据实际需求的圆筒状令士组织织物,按照逆时针方向编织,即前针床先编织,然后,后针床编织;/n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编织动作,在编织区的左、右两侧,由于纱线自身连接,且是顺着一个方向循环编织,即形成圆筒状令士组织织物。/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728 CN 20201073638721.一种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具备前针床和后针床的双针床横机,横机可单针选针地进行成圈、集圈与浮线的编织,及具有移圈和接圈功能,横机带有需求的纱线,编织步骤如下:
步骤一:对前针床和后针床上的针位按组进行编号,编号为1,2,3…N(N>0,且N为自然数);
步骤二:根据实际需求的圆筒状令士组织织物,按照逆时针方向编织,即前针床先编织,然后,后针床编织;
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编织动作,在编织区的左、右两侧,由于纱线自身连接,且是顺着一个方向循环编织,即形成圆筒状令士组织织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双针床横机上编织圆筒状令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在前针床编织完成后,前针床内的线圈在奇数针位上,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伍连李华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