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制备方法及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2854941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比的组分制备而成:热塑性淀粉22~35份,木质纤维15~20份,竹纤维10~14份,聚乳酸纤维6~11份,PVA18~24份,纳米二氧化硅3~6份,相容剂2~3份,润滑剂1~3份,抗氧剂0.6~1.2份,增塑剂1~5份,聚己内酯6~12份。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其制备方法及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重点通过同时改进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制备方法及设备,使其达到在具有高可降解性的同时,综合理化性能好,使其具有高拉伸性和扩展性,从而可适用多种环境下,且成本低、易于产业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制备方法及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装材料
,具体为一种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制备方法及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塑料薄膜制品使用的增多,给自然环境中带来了大量的污染,常规的塑料薄膜制品,例如聚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等制成的塑料薄膜在自然环境下无法自然降解,在放置很多年后,仍然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这些不能降解的塑料薄膜增加了环境的污染。随着各行各业对环保意识的加强,可降级薄膜塑料逐渐在成为一种主流的发展趋势,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型的可降解薄膜塑料也随之产生。中国专利(CN201611075267.2)公开一种抗菌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及其制备,采用精油和淀粉为主材料,通过润滑剂、偶联剂和增塑剂配合,通过挤压吹膜制备得到抗菌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虽然具有可降解性,但是制备得到的包装材料拉伸强度低,容易损坏,造成使用过程易出现破损。现有技术中,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制备方法及设备,往往相互不适配,材料的综合理化性能不好,拉伸性和扩展性低,适用环境少,且成本高、不易于产业化。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制备方法及设备,通过同时改进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制备方法及设备,使其达到在具有高可降解性的同时,综合理化性能好,使其具有高拉伸性和扩展性,从而可适用多种环境下,且成本低、易于产业化,以具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r>一种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比的组分制备而成:热塑性淀粉22~35份,木质纤维15~20份,竹纤维10~14份,聚乳酸纤维6~11份,PVA18~24份,纳米二氧化硅3~6份,相容剂2~3份,润滑剂1~3份,抗氧剂0.6~1.2份,增塑剂1~5份,聚己内酯6~12份。一种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准备热塑性淀粉22~35份,木质纤维15~20份,竹纤维10~14份,聚乳酸纤维6~11份,PVA18~24份,纳米二氧化硅3~6份,相容剂2~3份,润滑剂1~3份,抗氧剂0.6~1.2份,增塑剂1~5份,聚己内酯6~12份;(二)将木质纤维15~20份、竹纤维10~14份和PVA18~24份加入到高速搅拌机内,在搅拌速度为650~900r/min下搅拌15~25min,得到混合物A;(三)将热塑性淀粉22~35份、聚乳酸纤维6~11份、纳米二氧化硅3~6份和抗氧剂0.6~1.2份加入到反应釜中,反应釜的温度控制在220~240℃,在搅拌速度为400~550r/min下搅拌20~30min,得到混合物B;(四)将步骤(二)得到的混合物A加入到步骤(三)的反应釜中与混合物B混合搅拌,同时加入相容剂2~3份,搅拌温度为80~120℃,搅拌速度为300~350r/min,搅拌时间为15~25min,得到混合物C;(五)将步骤(四)得到的混合物C加入到密炼机内,同时加入润滑剂1~3份和增塑剂1~5份,在200~240℃下混炼2~3h,得到混合物D;(六)将步骤(五)得到的混合物D放入双螺杆挤压机进行挤压造粒,挤压处理过程中温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180~195℃,第二部分200~210℃,第三部分为190~200℃,机头温度为190~205℃,螺杆转速为20~35r/min,得到物料E;(七)将物料E经过吹膜机进行吹膜处理,从而得到可降解再生包装膜。优选的,所述热塑性淀粉为热塑性玉米淀粉和热塑性红薯淀粉。优选的,所述木质纤维和竹纤维均过200~260目筛。优选的,所述相容剂为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或聚山梨酯。优选的,所述润滑剂为乙撑双油酸酰胺、硬脂酸和硬脂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1010。优选的,所述增塑剂为环氧大豆油、柠檬酸或甘油中的一种。一种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的制备设备,包括依次衔接的高速搅拌机、反应釜、密炼机、双螺杆挤压机和吹膜机,所述高速搅拌机通过泵管路与反应釜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反应釜通过泵管路与密炼机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密炼机通过料道与双螺杆挤压机的进料口相连通,所述双螺杆挤压机通过管路与吹膜机的内部相连通。(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制备方法及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同时改进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制备方法及设备,使其达到在具有高可降解性的同时,综合理化性能好,使其具有高拉伸性和扩展性,从而可适用多种环境下,且成本低、易于产业化。2、本专利技术制备的包装材料选用可降解的热塑性淀粉、木质纤维、竹纤维和聚乳酸纤维作为主材料,具有高可降解性的同时,力学性能好,再通过添加纳米二氧化硅和聚己内酯,进一步提高本专利技术包装材料的综合理化性能,使其具有高拉伸性和扩展性,从而使其可适用多种环境下。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备方法及设备,制备工艺科学、工艺流程紧凑,各步骤之间紧密衔接,从而构成一个高效的制备方案;本专利技术制备过程中,通过将木质纤维和竹纤维通过与PVA(医药级聚乙烯醇)进行搅拌混合,可以将竹纤维和木质纤维进行复合,从而提高包装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在保温和隔热性能上均由一定幅度的提升。4、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备设备,针对材料组分配方和工艺流程,进行了最优化排列设计,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易于产业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制备设备的结构排列框图。图中:1、高速搅拌机;2、反应釜;3、密炼机;4、双螺杆挤压机;5、吹膜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实施例1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其由以下重量比的组分制备而成:热塑性淀粉22~35份,木质纤维15~20份,竹纤维10~14份,聚乳酸纤维6~11份,PVA18~24份,纳米二氧化硅3~6份,相容剂2~3份,润滑剂1~3份,抗氧剂0.6~1.2份,增塑剂1~5份,聚己内酯6~12份。本实施例中,其具体组分的重量比为:热塑性淀粉26份,木质纤维16份,竹纤维13份,聚乳酸纤维7份,PVA22份,纳米二氧化硅3份,相容剂2份,润滑剂1份,抗氧剂0.7份,增塑剂2份,聚己内酯7份。一种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准备热塑性淀粉26份,木质纤维16份,竹纤维13份,聚乳酸纤维7份,PVA22份,纳米二氧化硅3份,相容剂2份,润滑剂1份,抗氧剂0.7份,增塑剂2份,聚己内酯7份;(二)将木质纤维16份、竹纤维13份和PVA22份加入到高速搅拌机1内,在搅拌速度为800r/min下搅拌20min,得到混合物A;(三)将热塑性淀粉26份、聚乳酸纤维7份、纳米二氧化硅3份和抗氧剂0.7份加入到反应釜2中,反应釜2的温度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比的组分制备而成:/n热塑性淀粉22~35份,木质纤维15~20份,竹纤维10~14份,聚乳酸纤维6~11份,PVA18~24份,纳米二氧化硅3~6份,相容剂2~3份,润滑剂1~3份,抗氧剂0.6~1.2份,增塑剂1~5份,聚己内酯6~12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比的组分制备而成:
热塑性淀粉22~35份,木质纤维15~20份,竹纤维10~14份,聚乳酸纤维6~11份,PVA18~24份,纳米二氧化硅3~6份,相容剂2~3份,润滑剂1~3份,抗氧剂0.6~1.2份,增塑剂1~5份,聚己内酯6~12份。


2.一种可降解再生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准备热塑性淀粉22~35份,木质纤维15~20份,竹纤维10~14份,聚乳酸纤维6~11份,PVA18~24份,纳米二氧化硅3~6份,相容剂2~3份,润滑剂1~3份,抗氧剂0.6~1.2份,增塑剂1~5份,聚己内酯6~12份;
(二)将木质纤维15~20份、竹纤维10~14份和PVA18~24份加入到高速搅拌机(1)内,在搅拌速度为650~900r/min下搅拌15~25min,得到混合物A;
(三)将热塑性淀粉22~35份、聚乳酸纤维6~11份、纳米二氧化硅3~6份和抗氧剂0.6~1.2份加入到反应釜(2)中,反应釜(2)的温度控制在220~240℃,在搅拌速度为400~550r/min下搅拌20~30min,得到混合物B;
(四)将步骤(二)得到的混合物A加入到步骤(三)的反应釜(2)中与混合物B混合搅拌,同时加入相容剂2~3份,搅拌温度为80~120℃,搅拌速度为300~350r/min,搅拌时间为15~25min,得到混合物C;
(五)将步骤(四)得到的混合物C加入到密炼机(3)内,同时加入润滑剂1~3份和增塑剂1~5份,在200~240℃下混炼2~3h,得到混合物D;
(六)将步骤(五)得到的混合物D放入双螺杆挤压机(4)进行挤压造粒,挤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之善刘林羊马晓阳叶锦强汤汉良
申请(专利权)人:清远高新华园科技协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