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爬楼运载机器人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文勘测
,涉及一种智能爬楼运载机器人及方法。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材料、器械、重件等物品的垂直运输受限于楼梯单元面积小,专用轨道运输工具架设成本高等原因,多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解决。传统的人工搬运方式不仅会引起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运输效率低下等问题,更容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传统专用轨道运输方式亦存在以下不足:(1)架设及运维成本高。传统轨道运输包括运输轨道、运输小车、卷扬机、卸料平台等等设备设施,单次架设及运维成本较高,增大项目不必要的费用支出。(2)极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与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轨道运输装置属于临时建设设备,动火作业,临时取电,机械切割等现场作业极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与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隐患大。(3)受工作环境限制使用范围小。由于不同楼梯尺寸不同,每次轨道架设时都要结合现场实际,进行轨道宽度、小车轮距、运输长度、轨道角度等参数的重新设计,甚至极易发生由于架设空间受限而无法使用轨道运输的情况。专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爬楼运载机器人,其特征是:它包括爬楼机械系统(1)、载物平台(2)、交互感应单元(3)、集成式智能单片机(4)和回转升降装置(5);所述载物平台(2)位于爬楼机械系统(1)的上部与固定支撑(12)连接,交互感应单元(3)的超声波传感器(31)与前固定臂(13)连接,巡线传感器(32)与升降轮(19)连接的前升降臂(17)连接,回转升降装置(5)与爬楼机械系统(1)的水平框(11)连接;所述集成式智能单片机(4)与前自驱动轮(21)、后自驱动轮(20)、前升降机构(15)、后升降机构(16)、交互感应单元(3)和回转升降装置(5)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爬楼运载机器人,其特征是:它包括爬楼机械系统(1)、载物平台(2)、交互感应单元(3)、集成式智能单片机(4)和回转升降装置(5);所述载物平台(2)位于爬楼机械系统(1)的上部与固定支撑(12)连接,交互感应单元(3)的超声波传感器(31)与前固定臂(13)连接,巡线传感器(32)与升降轮(19)连接的前升降臂(17)连接,回转升降装置(5)与爬楼机械系统(1)的水平框(11)连接;所述集成式智能单片机(4)与前自驱动轮(21)、后自驱动轮(20)、前升降机构(15)、后升降机构(16)、交互感应单元(3)和回转升降装置(5)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爬楼运载机器人,其特征是:所述爬楼机械系统(1)包括与水平框(11)上侧连接的固定支撑(12)和与水平框(11)下侧连接的前固定臂(13)和后固定臂(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爬楼运载机器人,其特征是:所述水平框(11)与前升降机构(15)和后升降机构(16)的电机座连接;位于水平框(11)下部与其连接的回转升降装置(5)驱动水平框(11)升降和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爬楼运载机器人,其特征是:所述固定支撑(12)分别与前升降臂(17)和后升降臂(18)滑动配合,前升降臂(17)和后升降臂(18)分别与升降轮(19)和后自驱动轮(20);所述升降轮(19)为万向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爬楼运载机器人,其特征是:所述前固定臂(13)与前自驱动轮(21)连接,后固定臂(14)与固定轮(22)连接;所述固定轮(22)为万向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爬楼运载机器人,其特征是:所述前升降机构(15)和后升降机构(16)的升降机构包括与齿条啮合的齿轮,齿条与前升降臂(17)和后升降臂(18)连接,齿轮与升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爬楼运载机器人,其特征是:所述载物平台(2)为上侧开口的中空箱体结构,下侧与固定支撑(1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爬楼运载机器人,其特征是:所述前自驱动轮(21)和后自驱动轮(20)的驱动轮为自动转向驱动轮,包括与车轮连接车轮轴、与车轮轴连接的驱动电机,以及与车轮轴配合的车轮座,与车轮座连接的转向机与前固定臂(13)和后升降臂(18)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爬楼运载机器人,其特征是:所述交互感应单元(3)包括与超声波传感器(31)、巡线传感器(32),超声波传感器(31)用于感应障碍物,巡线传感器(32)用于水平线性跟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振男,文宇,唐德锋,刘稳,滕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