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丽梅专利>正文

一种数控车床的冷却润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54472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3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控车床的冷却润滑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液体容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液体容器,所述第二管路通过换热集与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中部设有与用于安装车刀的刀座连接的第一通流模块,所述第二管路连接有与车床的主轴套接的第二通流模块,所述换热集内设有供所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调节间隔的调节组件,所述液体容器内设有连接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通流泵、过滤装置和调温装置。通过该数控车床的冷却润滑系统,可以实现整体的结构精简、温度控制稳定且可以实现动态精确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控车床的冷却润滑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数控车床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数控车床的冷却润滑系统。
技术介绍
在车床运行过程中,通过主轴的转动带动工件旋转接触刀具实现切削加工。在主轴旋转过程中,其转速高、发热量大。同时,在工件接触刀具切削时的相互作用力会侧向作用于主轴。故在高速转动过程中的热变形、承载变型使得主轴的转动难以保持理想的转动状态,进而导致主轴使用寿命的缩短、或发生损坏等问题。现有的主轴的承载结构、润滑结构和散热结构复杂相互之间无法配合作用,导致整体结构体积过大、工作效率无法提升,难以满足现代化高效精益生产的要求。同时在加工过程中,其车刀的承载频率高,切削速度快,进而具有较大的发热量而发生导致加工精度下降的热变形,同时刀头相对的磨损也更快,需要较常更换以便保证加工质量。现有的安装车刀用的刀座在安装车刀时的承载结构不利于快速、准确的更换安装车刀。同时目前散热冷却主要依靠现有的外部喷流的冷却液。外置的管路喷流的冷却液会散布在各处,造成更换车刀、取放零件时需要清理,工作效率无法提升。同时由外部向一点喷射的冷却液无法对车刀整体提供热量的吸收和均匀化,不均衡的热量分布会进一步加剧车刀的易损。出于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采用各种管路向它们分别提供冷却液、润滑液等,导致整体车床的管路设置复杂、检修不便,且各处分别冷却润滑使得整体控制难度大、各零部件的温度波动大,容易造成热变形不均匀导致的干涉、磨损、精度下降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控车床的冷却润滑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该数控车床的冷却润滑系统,可以实现整体的结构精简、温度控制稳定且可以实现动态精确控制。为实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数控车床的冷却润滑系统,包括液体容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液体容器,所述第二管路通过换热集与第一管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中部设有与用于安装车刀的刀座连接的第一通流模块,所述第二管路连接有与车床的主轴套接的第二通流模块,所述换热集内设有供所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调节间隔的调节组件,所述液体容器内设有连接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通流泵、过滤装置和调温装置。由此,在车床运行过程中,通过第一管路实现液体容器中盛装的冷却液在车床中的流通,车床中的主要发热部位为主轴、车刀和驱动主轴的电机,,其中驱动电机处一般通过电机自带的风扇散热,本专利技术中的车道通过第一管路直接进行冷却,尤其通过第一通流模块实现对于车刀的冷却,主轴处因为需要同时起到润滑和冷却的作用,设置第二管路和第二通流模块对其进行润滑和冷却的同步作用,实现精简化的整体结构和高效的冷却润滑效果。第二管路进一步的通过换热集直接与第一管路间进行换热,减少整体管路设置的复杂性,并通过调节组件控制下的间距调节实现相互之间换热效率的调节。在液体容器中盛装的冷却液通过第一通流泵进行驱动流动,同时通过其中的过滤装置进杂质的滤清,且通过调温装置进行调温。调温装置在车床长时间运行中通过制冷冷却从上述发热的各处吸收热量的润滑液。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换热集还包括换热壳体和设于所述换热壳体内的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并耦合连接于所述调节组件,所述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间呈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体积可变的换热腔体。由此,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通过它们之间的换热腔体实现热量的交互,即比如在车床运行过程中,主轴的转动发热导致第二通流模块中的液体热量升高,此时其通过第二换热板在换热集中向第一换热板导热并最终将热量送至液体容器中实现向外排放以得到冷却。在换热过程中,调节组件控制下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和距离靠近有助于相互换热效率的提高,同理在远离时可以相对调低换热效率。例如在车床启动前和刚启动热车时,需要各运动部件较快的升温至最佳运行状态,尤其是主轴,此时即可以调节至较远的距离降低换热效率,使得主轴处进入最佳运行状态时的升温效率更高。进一步的,通过调节可以使得整体零部件的运行温度稳定,减少不稳定的升降温过程中的零部件热变形导致加工精度、零部件寿命受到影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换热集还包括换热介质,所述换热介质填充于所述换热腔体。由此,通过填充导热胶等换热介质,实现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换热腔体空间的有效填充,使得两者之间换热效率进一步提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换热壳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换热壳体内空间分隔为容纳所述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的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所述换热介质填充于所述换热腔体和第二空间,所述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通孔,所述第二空间用于所述换热腔体体积改变时通过所述通孔容纳或提供换热介质。由此,通过第二空间可以保证在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进行间距调节时,可以使得动态变化的换热腔体容积挤出或空出的换热介质可以得到及时的容纳或补充,从而实现换热集中的换热调节运行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空间内设有挡板、弹性件和导杆,所述挡板通过所述弹性件可动连接于所述导杆,所述挡板端面指向所述通孔一侧。由此,通过弹性件提供的弹性力推动导杆导向下的挡板实现自行运动的对第二空间内换热介质的容纳和挤出,如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间距缩小时,第一空间内容纳换热介质的体积即减小、压强增大,通过通孔挤入第二空间内的换热介质对挡板提供压强,并在压力大于弹性件弹性力后将其压下以容纳更多的换热介质直至平衡;在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间距变大时,第一空间内容纳换热介质的体积即增大、压强减小,弹性件反弹将换热介质挤入第一空间中填补新增体积的空隙。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的相对表面设有换热脊,相对的所述换热脊呈相互可嵌合的交错分布。由此,换热脊进一步提高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的表面积,提高换热时热量流动的效率,其可以嵌合的设置使得可以通过移动至相互嵌合达到最大的换热效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刀座包括上下相对叠置的上刀座和下刀座,所述上刀座和下刀座围合形成一侧具有安装口的用于装夹车刀的安装腔,所述第一通流模块包括分别设于所述上刀座和下刀座的上冷却腔和下冷却腔,所述上冷却腔和下冷却腔具有裸露于所述上刀座和下刀座相对表面的冷却面,所述上刀座和下刀座上还分别设有连接于所述冷却面的上夹持件和下夹持件,所述车刀装夹于所述上刀座和下刀座间时所述上夹持件弹性形变并止抵于其上表面。由此,在车刀装夹于上刀座和下刀座间时上夹持件弹性形变并止抵于其上表面。通过上夹持件和下夹持件用于夹持车刀,并通过上夹持件的弹性变形实现车刀的快速装夹。进一步的,上夹持件和下夹持件通过与冷却面的接触将车刀的热量传递至上冷却腔和下冷却腔,并进一步通过第一管路实现热量的向外输送,进而即实现车刀的冷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冷却腔侧面连接有喷淋管,所述喷淋管端部指向所述车刀的刀头,所述流体容器连接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数控车床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液体容器(3300)、第一管路(3100)和第二管路(3200),所述第一管路(3100)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液体容器(3300),所述第二管路(3200)通过换热集(3400)与第一管路(3100)连接,所述第一管路(3100)中部设有与用于安装车刀的刀座连接的第一通流模块(3110),所述第二管路(3200)连接有与车床的主轴(1300)套接的第二通流模块(3210),所述换热集(3400)内设有供所述第一管路(3100)和第二管路(3200)调节间隔的调节组件(3420),所述液体容器(3300)内设有连接所述第一管路(3100)的第一通流泵(3310)、过滤装置(3320)和调温装置(333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控车床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液体容器(3300)、第一管路(3100)和第二管路(3200),所述第一管路(3100)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液体容器(3300),所述第二管路(3200)通过换热集(3400)与第一管路(3100)连接,所述第一管路(3100)中部设有与用于安装车刀的刀座连接的第一通流模块(3110),所述第二管路(3200)连接有与车床的主轴(1300)套接的第二通流模块(3210),所述换热集(3400)内设有供所述第一管路(3100)和第二管路(3200)调节间隔的调节组件(3420),所述液体容器(3300)内设有连接所述第一管路(3100)的第一通流泵(3310)、过滤装置(3320)和调温装置(33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数控车床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集(3400)还包括换热壳体(3410)和设于所述换热壳体(3410)内的第一换热板(3430)、第二换热板(3440),所述第一换热板(3430)和第二换热板(3440)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管路(3100)和第二管路(3200)并耦合连接于所述调节组件(3420),所述第一换热板(3430)和第二换热板(3440)间呈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体积可变的换热腔体(345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数控车床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集(3400)还包括换热介质(3460),所述换热介质(3460)填充于所述换热腔体(345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数控车床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壳体(3410)内设有隔板(3470),所述隔板(3470)将所述换热壳体(3410)内空间分隔为容纳所述第一换热板(3430)和第二换热板(3440)的第一空间(3411)以及第二空间(3412),所述换热介质(3460)填充于所述换热腔体(3450)和第二空间(3412),所述隔板(3470)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空间(3411)和第二空间(3412)的通孔(3471),所述第二空间(3412)用于所述换热腔体(3450)体积改变时通过所述通孔(3471)容纳或提供换热介质(346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数控车床的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间(3412)内设有挡板(3481)、弹性件(3482)和导杆(3483),所述挡板(3481)通过所述弹性件(3482)可动连接于所述导杆(3483),所述挡板(3481)端面指向所述通孔(3471)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梅
申请(专利权)人:王丽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