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中药组合物及其药物制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4134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中医药领域,具体是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何首乌(制)2~4份、土茯苓2~4份、桑叶1~3份、白癣皮1~3份、白蒺藜1~3份、骨碎补1~2份、皂角刺1~2份。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所述中药组合物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制剂,以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脂溢性脱发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物制剂具有清热利湿,补肾养发的功效,不仅能够有效治疗脂溢性脱发,而且可同时有效缓解头屑、瘙痒等伴随症状,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为湿热内蕴型脂溢性脱发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治疗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中药组合物及其药物制剂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医药
,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中药组合物及其药物制剂。
技术介绍
脂溢性脱发又称雄性激素性脱发,是头部额区及顶部的渐进性脱发,好发于20~40岁的男性青壮年,早期表现为两侧鬓角处脱发,前额发际处也可出现不同程度脱落,甚至逐步形成“高额”,前发际线呈M形;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头顶部头发呈弥漫性脱落,其后两处脱发区可融合成片;晚期可发展至仅枕部及两侧颞部保留少许头发。脱发区皮肤光滑,皮肤无萎缩,可伴有油肤、瘙痒、明显脱屑等症状,大部分患者具有家族史。属中医学“发蛀脱发”、“蛀发癣”的范畴。目前脂溢性脱发的西医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西医治疗多采取非那雄胺或螺内酯内服、米诺地尔外用、毛发移植来缓解症状,虽有临床疗效,但仅能改善部分症状,停药后多有反弹,同时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还存在易复发的缺点。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脱发专科开诊至今已有46年历史,在接诊20余万的脱发患者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脱发的经验和方药,几代脱发专科中医医生在继承中医祖传秘方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中医药博大精深的内涵,从增强疗效和安全用药两方面入手,结合现代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清热利湿,补肾养发来进行调理,从而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中医药在治疗脂溢性脱发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方法多、疗效高、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的优点。有关脱发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毛拔、发落、发坠。“蛀发癣”之病名始见于清代王洪绪的《外科症治全生集》。随后清代的毕法、许克昌在《外科证治全书》对脂溢性脱发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治疗作了简要的叙述:“蛀发癣、头上渐生秃斑,久则运开,干枯作痒,由阴虚热盛,剃头时风邪袭人肌腠搏聚不散,血气部潮而成。用生木鳖切片浸数日,入锅煮透煎汤……,搽蜈蚣油,至愈乃止。又法:用草乌连皮切片,炙脆研粉,醋调,日涂三次,数日愈。”《素问·五脏生成篇》:“其主脾,是故……食甘,则骨痛发落。”精神紧张,情志不畅,忧思伤脾,致全身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调,导致脾运失健而生湿,湿郁化热,形成湿热,湿热上蒸巅顶,侵蚀发根白浆,发根渐被腐蚀,引起头发黏腻而脱落。历代医家在认识本病的病因病机上,经历了一个由“虚”到“实”立论的过程,其发病不但与“虚”有关,与湿、热、痰、瘀等“实”证亦密切相关。民间流传着许多临床有效的古方、验方,例如唐代孙思邀编著的《千金备急要方》中记载的“发落生发方”、“生发膏”和《华伦神方》中记载的“华伦治发落不生神方”和“华伦治头发脱落神方”,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人须鬓秃落不生长方”以及《本草纲目》中都记载了许多生发养发中药和验方。中国专利文献CN101053650A公开了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中药制剂,遵循中医“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用生地黄、知母和女贞子为君药;用何首乌、丹参、土茯苓、柴胡、泽泻和茯苓为臣药;用山茱萸、莪术和白鲜皮为佐使药。诸药相合,共具清热泻火,养血生发的功效。治疗脂溢性脱发具有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尽管中医药在治疗脂溢性脱发方面已有诸多文献记载,为应对发病率逐年提高的脂溢性脱发,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具体机理及有效中药的筛选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方式和更高的疗效,尤其还需要兼顾并发的头屑、瘙痒等症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有效率,延缓病情发展,毒副作用小,且安全性高的治疗脂溢性脱发合并头屑、瘙痒的中药组合物。纵观中医历史文献,关于脂溢性脱发的病因病机及其治则方药,历代医家多从肝肾、气血入手。祖国医学认为“发为肾之候”、“发为血之余”,头发的营养与生长全赖于精和血,而肾脏为先天之本,其华在发,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同源,故肝肾精血相互滋生,共为毛发生长的必需物质。本病在中医病因病机方面初期以湿热浸润,或血热风燥为主,久病伤阴损肝肾,则多以肝肾不足为主。早期多实证,后期多虚证。多数医家治疗上多从肝肾论治。总体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补益肝肾。故多使用清热、利湿、补肾、养血、及凉血的中药以及针灸按摩的方法,其作用机理可能包括调节机体免疫,改善微循环,调节神经分泌系统等方面,这与西医对该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向的认识是相一致的。内治多从肝肾、气血、湿热论治,治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清热利湿、凉血止痒之法;外治多采用药物熏洗、自制酊剂及外用制剂涂抹患处,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局部;中医的综合治疗,将药物内服外用、针刺、穴注及物理治疗等不同作用途径的有效疗法联合运用,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何首乌(制)2~4份、土茯苓2~4份、桑叶1~3份、白癣皮1~3份、白蒺藜1~3份、骨碎补1~2份、皂角刺1~2份。进一步的,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何首乌(制)3份、土茯苓3份、桑叶2份、白癣皮2份、白蒺藜2份、骨碎补1份、皂角刺1份。以上原料药的配比,是经过47年临床反复试验优选而成的配比组成,结合临床脂溢性脱发发病机制、中医辨证分型中最常见的共性问题,重用何首乌(制)、土茯苓等量药对为君药,二者之间协同发挥清热利湿排毒、补肾壮骨生发功效,同时巧用皂角刺行气行血、祛风祛脂的机理。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以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作为活性成份的药物制剂,所述的药物制剂是采用本领域常规制备方法制备成药剂学上的常用剂型。进一步的,所述的药物制剂是洗剂。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的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各原料药用水冲洗后并浸泡30~60分钟,常压煎煮20~40分钟后,再煮20~40分钟,滤出药液即为可以外用的洗剂。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各原料药用水冲洗后并浸泡30~60分钟,常压煎煮20~40分钟后,再煮20~40分钟,滤出药液即为可以外用的洗剂。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各原料药用水冲洗后并浸泡30分钟以上,常压煎煮20分钟后,再煮20分钟,滤出药液即为可以外用的洗剂。通过浸泡、常压复合再煮流程、最大限度提取原料药的有效成分,充分利用原料药资源、提高临床疗效。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和药物制剂在制备治疗脂溢性脱发的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提供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和药物制剂在制备治疗脂溢性脱发合并头屑、瘙痒的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以清热利湿,补益肝肾这一治疗原则为依据,复合皂角刺行气行血、祛风祛脂的妙用,解决了脂溢性脱发共性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提供的药物制剂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毒副作用小,为脂溢性脱发及头屑、瘙痒提供一种更好的治疗方式。本专利技术的组方中,何首乌(制)、土茯苓组合成君药,桑叶、白癣皮、白蒺藜组合成臣药,骨碎补、皂角刺合成佐使。本专利技术的组方中各项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用如下:何首乌(制):气微,味微甘而苦涩。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何首乌(制)2~4份、土茯苓2~4份、桑叶1~3份、白癣皮1~3份、白蒺藜1~3份、骨碎补1~2份、皂角刺1~2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何首乌(制)2~4份、土茯苓2~4份、桑叶1~3份、白癣皮1~3份、白蒺藜1~3份、骨碎补1~2份、皂角刺1~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何首乌(制)3份、土茯苓3份、桑叶2份、白癣皮2份、白蒺藜2份、骨碎补1份、皂角刺1份。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作为活性成份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制剂是采用本领域常规制备方法制备成药剂学上的常用剂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制剂是洗剂。


5.一种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宇峰刘芳陈雁杜郁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宝山区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