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辊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3368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0 0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辊压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的四角皆设置有伸缩杆,四组所述伸缩杆的顶部设置有工作板,所述底座顶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设置有两组挤压板,两组所述挤压板相互靠近一侧的顶部和底部皆设置有第一弹簧,两组所述挤压板相互远离一侧的顶部皆设置有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通过对工作中的辊压机,进行减震降噪,使得辊压机在工作时更加平稳,减少辊压机对地面的撞击,防止辊压机的损坏,提高辊压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在金属带料在移动上料的过程中,对金属带料两边进行推动,使得金属带料始终处于辊压机的中心位置,减少金属带料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偏移,提高辊压的质量。提高辊压的质量。提高辊压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辊压机


[0001]本技术涉及辊压机
,具体为一种辊压机。

技术介绍

[0002]对于一般的板材成型工艺,辊压成型和模具冲压是最常用的加工方式,其中辊压成型机可以实现自动送料、退料,对于一般的板材加工来说工作效率要高于模具冲压,辊压成型一般是以热轧或冷轧钢带作原料,在常温状态下,将金属带料置于多组型辊之间,随着压型辊的回转,将带料向前送进的同时,顺次将带料压合成所需要的形状;
[0003]但是在辊压机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问题:
[0004]1、在辊压机工作时,有辊压机上的用电部件装置工作时,会产生较大震动,导致辊压机整体产生震动,辊压机对地面进行撞击,不仅产生较大的噪音,还会导致辊压机的损坏;
[0005]2、在对辊压机进行上料时,金属带料会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偏移,导致装置辊压成型时,导致金属带料压合成型的质量较差,降低了产品的合格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辊压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辊压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的四角皆设置有伸缩杆,四组所述伸缩杆的顶部设置有工作板,所述底座顶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设置有两组挤压板,两组所述挤压板相互靠近一侧的顶部和底部皆设置有第一弹簧,两组所述挤压板相互远离一侧的顶部皆设置有凹槽,所述底座顶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支撑杆,两组所述支撑杆正面一端的顶部皆铰接有铰接杆,两组所述铰接杆相互靠近的一侧皆延伸至凹槽的内部,两组所述铰接杆顶部相互靠近的一侧皆设置有第二弹簧,两组所述铰接杆顶部相互远离的一侧皆铰接有连接杆,两组所述第二弹簧和两组连接杆的顶部皆与工作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工作板顶部一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安装板,两组所述安装板相互靠近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压辊和第一压辊,所述工作板顶部远离安装板一端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矩形框体,所述矩形框体内部设置有多组滚筒,所述工作板底部靠近矩形框体的一端设置有匚型安装板,所述匚型安装板内部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转盘,所述转盘顶部非圆心处设置有两组驱动杆,两组所述驱动杆的外侧皆套设有驱动板,两组所述驱动板相互远离一侧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滑杆,两组所述滑杆顶部相互远离的一侧皆设置有推动杆,两组所述推动杆相互靠近一侧的顶部皆设置有推动板,所述工作板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通过导线与伺服电机电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伺服电机的外侧设置有电机仓,且电机仓的内侧设置有消音棉。
[0009]优选的,所述滑杆远离驱动杆的一侧延伸出匚型安装板的内部,所述滑杆在匚型安装板的内部滑动。
[0010]优选的,所述伸缩杆由伸缩杆和套管组成,且伸缩杆套设在套管内部。
[0011]优选的,所述铰接杆正面一端靠近挤压板的一侧设置有限位轴,且限位轴与凹槽相互滑动。
[0012]优选的,所述推动板靠近滚筒的一侧设置有橡胶垫。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辊压机通过对工作中的辊压机,进行减震降噪,使得辊压机在工作时更加平稳,减少辊压机对地面的撞击,防止辊压机的损坏,提高辊压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在金属带料在移动上料的过程中,对金属带料两边进行推动,使得金属带料始终处于辊压机的中心位置,减少金属带料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偏移,提高辊压的质量;
[0014]1、通过挤压板、第一弹簧、滑槽、凹槽、支撑杆、铰接杆、第二弹簧和连接杆之间的相互配合,对工作中的辊压机,进行双重减震和降噪,使得辊压机在工作时更加平稳,减少辊压机对地面的撞击,防止辊压机的损坏,提高辊压机的使用寿命;
[0015]2、通过滚筒、推动板、推动杆、矩形框体、驱动杆、伺服电机、转盘、匚型安装板、滑杆和驱动板之间的相互配合,在金属带料在移动上料的过程中,对金属带料两边进行推动,使得金属带料始终处于辊压机的中心位置,减少金属带料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偏移,提高辊压的质量,滚筒的设置可以减少金属带料对辊压机的摩擦。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主视剖视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主视剖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转盘俯视图。
[0020]图中:1、底座;2、挤压板;3、第一弹簧;4、滑槽;5、凹槽;6、支撑杆;7、铰接杆;8、第二弹簧;9、工作板;10、第一压辊;11、第二压辊;12、安装板;13、连接杆;14、伸缩杆;15、滚筒;16、推动板;17、推动杆;18、矩形框体;19、驱动杆;20、伺服电机;21、转盘;22、匚型安装板;23、滑杆;24、驱动板;25、控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种辊压机,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顶部的四角皆设置有伸缩杆14,四组伸缩杆14的顶部设置有工作板9,底座1顶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滑槽4,滑槽4的内部滑动设置有两组挤压板2,两组挤压板2相互靠近一侧的顶部和底部皆设置有第一弹簧3,对辊压机进行减震,两组挤压板2相互远离一侧的顶部皆设置有凹槽5,底座1顶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支撑杆6,两组支撑杆6正面一端的顶部皆铰接有铰接杆7,两组铰接杆 7相互靠近的一侧皆延伸至凹槽5的内部,两组铰接杆7顶部相互靠近的一侧皆设置有第二弹簧8,两组铰接杆7顶部相互远离的一侧皆铰接有连接杆13,两组第二弹
簧8和两组连接杆13的顶部皆与工作板9的底部固定连接,工作板9 顶部一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安装板12,两组安装板12相互靠近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压辊11和第一压辊10,工作板9顶部远离安装板12一端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矩形框体18,矩形框体18内部设置有多组滚筒15,工作板9 底部靠近矩形框体18的一端设置有匚型安装板22,匚型安装板22内部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伺服电机20,伺服电机20的输出端设置有转盘21,转盘21 顶部非圆心处设置有两组驱动杆19,两组驱动杆19的外侧皆套设有驱动板24,两组驱动板24相互远离一侧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滑杆23,两组滑杆23顶部相互远离的一侧皆设置有推动杆17,两组推动杆17相互靠近一侧的顶部皆设置有推动板16,对金属带料进行推动定位,工作板9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控制面板25,控制面板25通过导线与伺服电机20电连接。
[0023]在本实施中,伺服电机20的外侧设置有电机仓,且电机仓的内侧设置有消音棉,减少伺服电机20工作产生的噪音,滑杆23远离驱动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辊压机,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四角皆设置有伸缩杆(14),四组所述伸缩杆(14)的顶部设置有工作板(9),所述底座(1)顶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滑槽(4),所述滑槽(4)的内部滑动设置有两组挤压板(2),两组所述挤压板(2)相互靠近一侧的顶部和底部皆设置有第一弹簧(3),两组所述挤压板(2)相互远离一侧的顶部皆设置有凹槽(5),所述底座(1)顶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支撑杆(6),两组所述支撑杆(6)正面一端的顶部皆铰接有铰接杆(7),两组所述铰接杆(7)相互靠近的一侧皆延伸至凹槽(5)的内部,两组所述铰接杆(7)顶部相互靠近的一侧皆设置有第二弹簧(8),两组所述铰接杆(7)顶部相互远离的一侧皆铰接有连接杆(13),两组所述第二弹簧(8)和两组连接杆(13)的顶部皆与工作板(9)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工作板(9)顶部一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安装板(12),两组所述安装板(12)相互靠近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压辊(11)和第一压辊(10),所述工作板(9)顶部远离安装板(12)一端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矩形框体(18),所述矩形框体(18)内部设置有多组滚筒(15),所述工作板(9)底部靠近矩形框体(18)的一端设置有匚型安装板(22),所述匚型安装板(22)内部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占勇严庆喜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平安门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