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于分离下清液的脂肪离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3141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0 0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易于分离下清液的脂肪离心器,包括壳体、针头部,壳体底部设有一用于连接针头部的连接部,连接部顶部向上设有第一环形凸棱,壳体底部向下设有第二环形凸棱,第二环形凸棱内壁与第一环形凸棱外壁匹配且螺纹连接,第二环形凸棱顶部设有贯穿壳体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直径大于第一通孔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变了需要借用注射器针头等器械将堵塞的筋膜或结缔组织捅开才能让下清液自然流出的现状,有效缩短脂肪处理的时间、避免脂肪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太长而可能引起感染,降低下清液与脂肪层再次混淆以及脂肪被污染的几率。由于缩短了脂肪处理的时间,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减少手术风险,还保留了原螺旋注射器的通用性。螺旋注射器的通用性。螺旋注射器的通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易于分离下清液的脂肪离心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离心器,尤其涉及一种易于分离下清液的脂肪离心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整形外科在做脂肪填充手术时,对所采集的脂肪最常用的处理方法就是脂肪离心,通过离心将脂肪、油性液体、血液、肿胀液分离。离心时通常使用的离心容器为10ml、20ml、50ml的螺旋注射器。所述螺旋注射器包括针筒、针筒前端匹配针头、内部设有可以来回抽动的内芯。抽取脂肪及离心的流程为:医生拆卸掉注射器的针头,将吸脂针套在注射器的前端,抽动内芯,利用吸脂针抽取脂肪至针筒里,然后密封针筒,将其放入离心机处理。由于受离心机空间的原因及密封的要求,在放入离心机之前,必须掰断内芯,并丢弃露出外壳的部分内芯,离心后,注射器内部产生负压,在拔出残留的内芯时非常费力,所以本申请的申请人王欣对螺旋注射器进行了改进,参见专利号201921231500.0的技术专利。改进后的注射器在离心机中密封时,是通过盖帽和堵头进行密封,堵头的尺寸和针头底座大小一致,属于市面上能够采购的产品。但改进后,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0003]脂肪离心后分为上层的液性油脂层、中层的脂肪层、下层的下清液层,下清液层又包含血液和肿胀液,还混有少量离心后的筋膜、纤维结缔组织等沉淀,我们仅需要保留中间的脂肪层使用,上面的液性油脂层及下面的下清液层均需要丢弃,上层的液性油脂层可打开盖帽从上方倒出,但下层的下清液层则需要拧开螺旋注射器前端的堵头,靠重力作用流出。注射器前端的结构,参见说明书附图的图3。从图3可以看出,用于液体排出的第一通孔,与针头部的连接部适配,所以很小。
[0004]由于筋膜、纤维结缔组织会沉积在下层,针筒前端匹配针头和堵头的出口很小,筋膜或结缔组织不易从出口中流出,经常造成出口堵塞,从而医生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借用针头等器械从出口中伸入,将筋膜或结缔组织捅开,才能让下清液自然流出。而“捅开”这个过程一旦操作不慎,又容易将下清液与中间离心好的脂肪层混淆,不仅影响脂肪质量,还增加了脂肪被污染的机会。
[0005]这种情况在处理一管离心后的脂肪时往往会发生数次,而我们一次手术往往需要数管甚至数十管脂肪,上述情况增加了处理脂肪的时间,延长了脂肪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并且会延长手术时间及病人麻醉时间,侧面增加了手术风险,也增加了手术操作人员处理脂肪的难度。所以本申请人对专利号201921231500.0的技术专利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能快速排出脂肪离心后的下层下清液的一种易于分离下清液的脂肪离心器。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易于分离下清液的脂肪离心器,包括竖直设置的壳体、针头部,所述壳体底部设有一用于连接针头部的连接
部,所述连接部包括一下方敞口的空心圆柱形本体,所述本体内同轴设有一柱体,所述柱体中设有一从上到下贯穿其两端的第一通孔,所述针头部套接在本体和柱体间的空隙内,并与本体内壁螺纹连接;
[0008]所述连接部顶部向上设有第一环形凸棱,所述壳体底部向下设有第二环形凸棱,所述第二环形凸棱内壁与第一环形凸棱外壁匹配且螺纹连接;
[0009]第二环形凸棱外径与本体外径尺寸相同、第二环形凸棱内径与本体内径相同,第二环形凸棱顶部设有贯穿壳体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直径大于第一通孔直径。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通孔直径与第二环形凸棱内径相同,且二者同轴设置。
[0011]作为优选:所述壳体顶部设有延长部、以及与延长部匹配的盖帽,所述盖帽外壁横截面为六边形。
[0012]作为优选:所述本体外壁设有防滑凸棱,或加工为正六边形。
[0013]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脂肪离心器结构,具体为:
[0014]首先,将连接部设计为可拆卸部件,其中本体、柱体和第一通孔用于适配现有的针头部,针头部能套接在本体和柱体间的空隙内,并与本体内壁螺纹连接;为了使壳体与连接部可拆卸连接,增设第一环形凸棱、第二环形凸棱,通过二者的连接,实现壳体与连接部的连接。
[0015]其次,对第一环形凸棱、第二环形凸棱的尺寸进行了限定,第二环形凸棱外径与本体外径尺寸相同,第二环形凸棱顶部设有贯穿壳体的第二通孔,且第二通孔直径大于第一通孔直径,相当于增大了壳体上的孔。
[0016]再次,本技术将盖帽外壁横截面设计为六边形、本体外壁设有防滑凸棱,或加工为正六边形。目的是为了方便人工操作,更容易旋松旋紧盖帽、以及本体。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8](1)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脂肪离心时所使用的螺旋注射器对应连接针头部的出口很小,下清液层中离心后的筋膜、纤维结缔组织等沉淀不易流出的技术缺陷,现有技术中下清液层必须从小出口排出,变为本技术的第二通孔排出。由于增大了排液出口,从而能直接依靠重力更容易、更快速的排出沉淀,改变了需要借用注射器针头等器械将筋膜或结缔组织捅开才能让下层的下清液自然流出的现状,能有效缩短脂肪处理的时间、避免脂肪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太长引起感染,还能减少下清液与中间离心好的脂肪层再次混淆以及注射器内脂肪被污染的几率。由于缩短了脂肪处理的时间,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病人麻醉时间,减少手术风险。
[0019](2)本产品具有广泛的适配性。
[0020]本技术为了适配针头部、所以本体、柱体、第一通孔均受到现有市面上针头部的尺寸限定,具有广泛的适配性。本技术还在设置第一环形凸棱、第二环形凸棱时,限定各零部件尺寸,是因为目前市面上的注射器针头、抽指针、注脂针、注射器封堵头、脂肪转移头等器械均为通用型号,若直接扩大螺旋注射器前端出口的尺寸,虽然能解决筋膜或纤维结缔组织堵住出口的问题,却不能再和上述器械通用,实用性大打折扣。本技术受现有零部件限定,具有广泛的通用性。且既可作为注射器使用,又能作为离心器使用,在作为离心器使用时还不会发生堵塞、增加了便捷性和通用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中的A局部放大图;
[0023]图3为现有技术中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壳体;2、连接部;3、针头部;4、延长部;5、盖帽;6、本体;7、柱体;8、第一通孔;9、第一环形凸棱;10、第二环形凸棱;11、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6]实施例1:参见图1、图2,一种易于分离下清液的脂肪离心器,包括竖直设置的壳体1、针头部3,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一用于连接针头部3的连接部2,所述连接部2包括一下方敞口的空心圆柱形本体6,所述本体6内同轴设有一柱体7,所述柱体7中设有一从上到下贯穿其两端的第一通孔8,所述针头部3套接在本体6和柱体7间的空隙内,并与本体6内壁螺纹连接;
[0027]所述连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于分离下清液的脂肪离心器,包括竖直设置的壳体(1)、针头部(3),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一用于连接针头部(3)的连接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包括一下方敞口的空心圆柱形本体(6),所述本体(6)内同轴设有一柱体(7),所述柱体(7)中设有一从上到下贯穿其两端的第一通孔(8),所述针头部(3)套接在本体(6)和柱体(7)间的空隙内,并与本体(6)内壁螺纹连接;所述连接部(2)顶部向上设有第一环形凸棱(9),所述壳体(1)底部向下设有第二环形凸棱(10),所述第二环形凸棱(10)内壁与第一环形凸棱(9)外壁匹配且螺纹连接;第二环形凸棱(10)外径与本体(6)外径尺寸相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欣段丽君涂芸琥
申请(专利权)人:射洪君皓口腔诊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