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流装置及空调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2833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0 0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节流装置及空调器,属于空调技术领域。所述节流装置包括外壳和第一阀体组件,所述第一阀体组件包括第一中空圆柱阀体、第二中空圆柱阀体、中间隔板和第一活塞,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与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同轴设置且连接,所述中间隔板连接于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的一端,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节流微孔,所述第一活塞适于在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和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内部滑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第一节流微孔,活塞受到介质压力,向所述中间隔板的方向运动,实现逐级调节,卸荷系统压力,改变原有节流阀无法自动调节的问题。自动调节的问题。自动调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流装置及空调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涉及一种节流装置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空调制冷系统的节流装置主要有毛细管、短管和电子膨胀阀,毛细管、短管结构比较简单,但是无法根据系统压力进行流量、压力调节;而电子膨胀阀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借助主控制器实现调节,而且设计、生产复杂度高、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节流装置,以解决现有节流装置无法进行流量、压力调节,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节流装置,包括外壳和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第一阀体组件,
[0005]所述第一阀体组件包括第一中空圆柱阀体、第二中空圆柱阀体、中间隔板和第一活塞,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与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同轴设置且连接,所述中间隔板连接与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远离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的一端,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的侧壁开设有多个贯穿的第一节流微孔,所述第一活塞适于在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和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的内部滑动;
[0006]所述第一阀体组件将所述外壳分隔为适于介质流通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远离所述中间隔板的一端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与所述中间隔板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外壳、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与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之间形成第三腔室;
[0007]所述介质适于自所述第一腔室进入,当所述第一活塞受到所述介质的压力并向所述中间隔板的方向运动时,所述介质适于进入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第一节流微孔流入所述第三腔室并流出。
[0008]由此,新的节流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依靠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之间的介质压差来控制第一活塞的运动,并且通过第一活塞两侧的压力变化自适应地调节第一节流微孔开度情况进行节流,无需借助其他控制,结构简单,成本低;并可通过压力差对第一活塞进行冲击,实现第一活塞的运动,从而通过第一节流微孔实现第二腔室与第三腔室之间的连通。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的侧壁还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节流微孔和所述中间隔板之间。
[0010]由此,在位于第一节流微孔和中间隔板之间的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上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第一节流微孔,使第三腔室的介质顺利进入到第二腔室,从而能够使第三腔室与第二腔室之间的压力保持平衡,第三腔室中的部分介质通过第二通孔进入第二腔室,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一活塞两侧的压力平衡,另一方面可以实现部分介质的二次节流效果。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的内壁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一侧设置有第一止位凸起,
[0012]由此,在第一中空圆柱阀体内壁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一侧设置有第一止位凸起,这样的设置能够将第一活塞限制在第二腔室内运动,阻挡第一活塞滑移出来。
[0013]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活塞处于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内时,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活塞的外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止位凸起在沿径向方向的尺寸。
[0014]由此,第一止位凸起的厚度大于第一中空圆柱阀体与第一活塞之间的间隙距离,使第一活塞始终在第二腔室内介质流动方向运动,不会使第一活塞运动跑出第一腔室,从而使节流装置失效。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内设置有第一弧形柱凸起,所述第一弧形柱凸起自靠近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的一端轴向延伸至另一端。
[0016]由此,当第一活塞在第一中空圆柱阀体内部运动时,由于第一中空圆柱阀体为空心圆柱结构,空心圆柱的内孔直径大于第一活塞的直径,而均匀设置的第一弧形柱凸起能够对第一活塞在径向上进行限位,使第一活塞不发生倾斜,确保活塞运行稳定可靠。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形柱凸起与所述第一止位凸起在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的内圆周方向上均匀间隔分布。
[0018]由此,第一弧形柱凸起与第一止位凸起均匀间隔设置,能够确保圆周方向孔隙的均匀性,使活塞各侧能够满足压力平衡以及介质各侧流动的均匀性。
[0019]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中间隔板和所述第一活塞连接。
[0020]由此,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与介质流入侧的压力保持一致,以在相应的介质压力下,驱动第一活塞移动相应位移,从而打开相应的第一节流微孔,实现逐级调节,第一弹性元件在介质压力下驱动第一活塞运动到定位机构,调节介质通过的流量以及压力。
[0021]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阀体组件结构相同的第二阀体组件,所述第一阀体组件与所述第二阀体组件同轴设置且在所述外壳内相对于所述中间隔板对称设置。
[0022]由此,通过同轴设置且相互对称连接第一阀体组件和第二阀体组件,运行过程中依靠压差来控制第一活塞的运动,介质可以实现双向流动,并且自适应的调节活塞运动情况进行节流,无需借助其他控制。
[0023]进一步地,所述中间隔板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阀体组件和所述第二阀体组件的第一通孔。
[0024]由此,通过在中间隔板上开设第一通孔,当第一活塞向中间隔板方向运动时,能够将被压缩的空气从通孔排除,确保压力平衡,减少第一活塞运动时的阻力;另一方面在实现双侧流动时,可以进一步调节压力和流量。
[002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体组件和/或所述第二阀体组件的至少一侧设有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与所述外壳连接。
[0026]由此,为了避免系统中的杂质堵塞第一节流微孔,在通道中介质流动方向的一侧或者两侧均设置第一过滤网,用于滤除介质中的杂质。
[002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节流装置,所述空调器所具有的
有益效果与所述节流装置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节流装置的完全关闭状态示意图;
[0029]图2为图1中A

A截面剖视示意图;
[0030]图3为图1中B

B截面剖视示意图;
[00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中空圆柱阀体与第一活塞经过第一弧形柱凸起处的截面剖视示意图;
[003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节流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3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节流装置第一阀体组件与第二阀体组件的完全关闭状态示意图;
[0034]图7为图6中C

C截面剖视示意图;
[0035]图8为图6中D

D截面剖视示意图;
[003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节流装置在制冷模式下工作状态示意图;
[0037]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节流装置在制热模式下工作状态示意图。
[0038]附图标记说明:
[0039]1‑
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和设于所述外壳(1)内的第一阀体组件(2),所述第一阀体组件(2)包括第一中空圆柱阀体(21)、第二中空圆柱阀体(22)、中间隔板(23)和第一活塞(24),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21)与所述外壳(1)连接,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22)与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21)同轴设置且连接,所述中间隔板(23)连接于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22)远离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21)的一端,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22)的侧壁开设有多个贯穿的第一节流微孔(25),所述第一活塞(24)适于在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21)和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22)内部滑动;所述第一阀体组件(2)将所述外壳(1)分隔为适于介质流通的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和第三腔室(13),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21)远离所述中间隔板(23)的一端与所述外壳(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腔室(11),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21)、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22)与所述中间隔板(23)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腔室(12),所述外壳(1)、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21)与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22)之间形成所述第三腔室(13);所述介质适于自所述第一腔室(11)进入,当所述第一活塞(24)受到所述介质的压力并向所述中间隔板(23)的方向运动时,所述介质适于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2),通过所述第一节流微孔(25)流入所述第三腔室(13)并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空圆柱阀体(22)的侧壁还开设有第二通孔(221),所述第二通孔(221)位于所述第一节流微孔(25)和所述中间隔板(23)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空圆柱阀体(21)的内壁朝向所述第一腔室(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云忠张乘源袁成果潘保远杨中敏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