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塔塔体降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2056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却塔塔体降温装置,涉及冷却塔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第一水泵、进水管和出水总管,第一水泵固定在水箱的顶部,第一水泵的进口与进水管的顶端固定连接,进水管的底端插入至水箱内,第一水泵的出口与出水总管的底端固定连接,出水总管的顶端固定有三通,三通分别与第一出水支管和第二出水支管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出水支管、第二出水支管、第一环形管、第二环形管和喷头,使得该装置可同时对冷却塔本体的内壁和外壁进行降温,大大提高降温效果,且第二环形管和喷头不仅可对冷却塔本体的外壁进行降温,亦能对冷却塔本体的外壁进行清洁,使用更加方便。便。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却塔塔体降温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冷却塔
,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塔塔体降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冷却塔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其冷是利用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达到蒸发散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等原理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余热来降低水温的蒸发散热装置,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装置一般为桶状,故名为冷却塔,冷却塔主要应用于空调冷却系统、冷冻系列、注塑、制革、发泡、发电、汽轮机、铝型材加工、空压机、工业水冷却等领域,应用最多的为空调冷却、冷冻、塑胶化工行业,冷却塔常年日晒,造成塔体的温度始终过高,外壳油漆容易脱落,从而降低了冷却塔使用寿命,故必须通过降温装置对冷却塔塔体进行降温,但是现有的冷却塔塔体降温装置降温效果不明显,降温速率较低,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塔塔体降温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出水支管、第二出水支管、第一环形管、第二环形管和喷头,使得该装置可同时对冷却塔本体的内壁和外壁进行降温,大大提高降温效果,且第二环形管和喷头不仅可对冷却塔本体的外壁进行降温,亦能对冷却塔本体的外壁进行清洁,使用更加方便,解决了现有的冷却塔塔体降温装置降温效果不明显,降温速率较低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本技术为一种冷却塔塔体降温装置,包括第一水泵、进水管和出水总管,第一水泵固定在水箱的顶部,第一水泵的进口与进水管的顶端固定连接,进水管的底端插入至水箱内,第一水泵的出口与出水总管的底端固定连接,出水总管的顶端固定有三通,三通分别与第一出水支管和第二出水支管固定连接,第一出水支管插入冷却塔本体内且与第一环形管相连通,第一环形管通过管夹固定在冷却塔本体的内壁上,第二出水支管与第二环形管相连通,第二环形管通过管夹固定在冷却塔本体的外壁上,第一环形管和第二环形管的底部均设置有喷头;
[0006]水箱的顶部亦固定有环形水槽,环形水槽围绕在冷却塔本体的下端,环形水槽侧面的水箱的顶部固定有第二水泵,第二水泵的进口通过短管与环形水槽固定连接,第二水泵的出口与回水管的底端固定连接,回水管的顶端与热水管固定连接,热水管插入冷却塔本体内,冷却塔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散热填料,冷却塔本体的侧面下端设置有进风口。
[0007]进一步地,第一环形管底部的喷头向冷却塔本体的外壁倾斜设置,第二环形管底部的喷头向冷却塔本体的内壁倾斜设置。
[0008]进一步地,第一环形管和第二环形管底部的喷头均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喷头沿圆周均匀设置。
[0009]进一步地,环形水槽内设置有滤网,滤网将冷却塔本体外壁降温后的污水过滤为干净的水体。
[0010]进一步地,环形水槽与冷却塔本体的外壁抵接。
[0011]进一步地,第一出水支管、第二出水支管、回水管和热水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0012]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出水支管、第二出水支管、第一环形管、第二环形管和喷头,使得该装置可同时对冷却塔本体的内壁和外壁进行降温,大大提高降温效果,且多个喷头的设置使得降温的均匀性较好,且第二环形管和喷头不仅可对冷却塔本体的外壁进行降温,亦能对冷却塔本体的外壁进行清洁,使用更加方便。
[0014]2、本技术通过设置环形水槽、第二水泵和回水管,使得该装置能收集对冷却塔本体外壁降温的水源,从而可节约水资源,避免污水四处流动。
[0015]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环形管仰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环形水槽俯视图;
[0021]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2]1、冷却塔本体;2、水箱;3、第一水泵;4、进水管;5、出水总管; 6、三通;7、第一出水支管;8、第二出水支管;9、第一环形管;10、第二环形管;11、管夹;12、喷头;13、环形水槽;14、第二水泵;15、回水管;16、热水管;17、散热填料;18、进风口;1301、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

2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冷却塔塔体降温装置,包括第一水泵3、进水管4和出水总管5,第一水泵3固定在水箱2的顶部,第一水泵3的进口与进水管4的顶端固定连接,进水管4的底端插入至水箱2 内,第一水泵3的出口与出水总管5的底端固定连接,出水总管5的顶端固定有三通6,三通6分别与第一出水支管7和第二出水支管8固定连接,第一出水支管7插入冷却塔本体1内且与第一环形管9相连通,第一环形管9通过管夹11固定在冷却塔本体1的内壁上,第二出水支管8与第二环形管10相连通,第二环形管10通过管夹11固定在冷却塔本体1的外壁上,第一环形管9和第二环形管10的底部均设置有喷头12,使用时,
通过第一水泵3将水箱2内的冷却水抽入至出水总管5,经三通6分离后,一部分冷水经第一出水支管7流入至第一环形管9,最后从喷头12喷出,对冷却塔本体1的内壁进行降温,另一部分冷水经第二出水支管8流入至第二环形管10,最后从喷头12喷出,对冷却塔本体1的外壁进行降温,同时对冷却塔本体1的内壁和外壁进行降温,大大提高降温效果。
[0025]其中如图1、3所示,第一环形管9底部的喷头12向冷却塔本体1的外壁倾斜设置,第二环形管10底部的喷头12向冷却塔本体1的内壁倾斜设置,第一环形管9和第二环形管10底部的喷头12均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喷头12沿圆周均匀设置。
[0026]其中如图1、4所示,水箱2的顶部亦固定有环形水槽13,环形水槽 13围绕在冷却塔本体1的下端,环形水槽13与冷却塔本体1的外壁抵接,且环形水槽13内设置有滤网1301,环形水槽13侧面的水箱2的顶部固定有第二水泵14,第二水泵14的进口通过短管与环形水槽13固定连接,第二水泵14的出口与回水管15的底端固定连接,回水管15的顶端与热水管 16固定连接,热水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塔塔体降温装置,包括第一水泵(3)、进水管(4)和出水总管(5),其特征在于:第一水泵(3)固定在水箱(2)的顶部,第一水泵(3)的进口与进水管(4)的顶端固定连接,进水管(4)的底端插入至水箱(2)内,第一水泵(3)的出口与出水总管(5)的底端固定连接,出水总管(5)的顶端固定有三通(6),三通(6)分别与第一出水支管(7)和第二出水支管(8)固定连接,第一出水支管(7)插入冷却塔本体(1)内且与第一环形管(9)相连通,第一环形管(9)通过管夹(11)固定在冷却塔本体(1)的内壁上,第二出水支管(8)与第二环形管(10)相连通,第二环形管(10)通过管夹(11)固定在冷却塔本体(1)的外壁上,第一环形管(9)和第二环形管(10)的底部均设置有喷头(12);水箱(2)的顶部亦固定有环形水槽(13),环形水槽(13)围绕在冷却塔本体(1)的下端,环形水槽(13)侧面的水箱(2)的顶部固定有第二水泵(14),第二水泵(14)的进口通过短管与环形水槽(13)固定连接,第二水泵(14)的出口与回水管(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小利陈彩利周沁飞靳小光靳淑娟靳淑琪李朝辉靳以凡王岩薛梓霖李雨轩
申请(专利权)人:沁阳市宝芝曼玻璃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