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氟泵自然冷却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1489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3:4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氟泵自然冷却单元,包括置于框架上的沿着各自的长度方向上下依次设置的电控箱、卧式的储液器和卧式的氟泵;储液器的出口和氟泵的入口采用竖直的短管连接,储液器的输入管采用与储液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水平管和以及与储液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竖直管,管路连接得到简化,给安装带来了方便,管路不用交错叠放。不用交错叠放。不用交错叠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氟泵自然冷却单元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制冷
,特别是指一种氟泵自然冷却单元。

技术介绍

[0002]机房空调在冬天时因为机房服务器不断散热,需要对机房内的温度进行控温。采用压缩机制冷时,压缩机需要消耗的电能较大,而且冬天时,可以采用动力热管原理充分利用室外冷源通过自然冷却来给室内散热。采用动力热管时,利用压缩机制冷空调原有的蒸发器、冷凝器,只增加氟泵单元作为冷媒强制循环的动力,可以减少压缩机运行时间,用氟泵代替压缩机节省能源。
[0003]氟泵自然冷却单元一般包括氟泵、储液器、单向阀和电气控制元件,但是现在氟泵自然冷却单元内部布置比较复杂,目前市面上有以下几种布置方案:
[0004]1、储液器布置在氟泵的上方,且两者高度差较大,中间需要较长的管路连接,且连接管路弯曲设置,给安装和管路生产带来了困难;
[0005]2、储液器和氟泵都竖直放置,管路连接交错叠加,不方便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路连接简单的氟泵自然冷却单元,从而使安装方便,节省管路制造成本。
[0007]一种氟泵自然冷却单元,包括置于框架上的沿着各自的长度方向上下设置的卧式的储液器和卧式的氟泵;
[0008]所述储液器的出口设置在所述储液器底部,所述氟泵的入口位于所述氟泵的端部且靠近所述储液器的出口,以及,所述储液器的出口和所述氟泵的入口通过竖直的第三支管相连;
[0009]所述储液器的入口设置在所述储液器底部且远离所述储液器的出口设置,所述储液器的入口与竖直的第二支管的上端相连;
[0010]沿着所述储液器的长度方向于所述储液器下部设置的第一支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支管的下端垂直连通,穿过所述框架的所述第一支管的输入端于所述输出端的下部与其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管从其输入端开始折弯竖直向上延伸到所述储液器的下部并沿着所述储液器的长度方向再次折弯后水平延伸到其输出端,所述第一支管的输入端靠近与所述氟泵的入口端相对的端部设置;
[0011]所述氟泵的出口设置在所述氟泵的顶部且远离所述氟泵的入口设置,所述氟泵的出口与第四支管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四支管的输出端于所述第一支管的输入端下部与其平行且穿过所述框架后与室内机相连,所述第四支管从其输入端竖直向上延伸折弯绕过所述第一支管的输出端后竖直向下延伸到所述第一支管的输入端下部折弯与其输出端相连。
[0012]由上,第一支管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沿着储液器和氟泵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沿着竖直方向设置,该设置方式使管路布置简单不交错,且是直管连接,方便了
安装和管路生产。
[0013]较佳的,在所述氟泵的上部所述第一支管的输出端的下部水平设置一通过连接所述第四支管和所述第三支管以连通所述氟泵的入口和出口的第五支管,所述第五支管上设置一阻止所述氟泵的出口向其入口流通的单向阀。
[0014]由上,设置第五支管可以使氟泵和压缩机分别单独使用,在氟泵开启压缩机关闭时,储液器里的冷媒可以直接经过氟泵被抽取,而不经过第五支管,在压缩机开启氟泵关闭时,储液器里的冷媒直接经过第五支管而不经过氟泵。
[0015]较佳的,在所述储液器的下部水平设置通过连接所述第一支管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三支管以连通所述储液器的入口和出口的第六支管。
[0016]由上,从冷凝器的冷媒出口排出的冷媒进入储液器里,储液器里的气压升高时冷媒容易气化,氟泵抽不到冷媒,设置第六支管可以使冷媒直接经过第六支管经过氟泵,减少了冷媒的流动阻力,增加了氟泵运转的稳定性。
[0017]较佳的,所述储液器的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视液镜,
[0018]在所述第一支管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设置一连通两者的且高于该输出端的倒立的U形弯头,所述U形弯头的最高点与所述视液镜同高。
[0019]由上,设置与视液镜同高的U形弯头,使得储液器里的冷媒达到一定储量,以满足氟泵的需要,并通过视液镜观察冷媒储量。
[0020]较佳的,还包括于所述储液器的上部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的电控箱。
[0021]由上,将电控箱设置在储液器的上部,不增加氟泵自然冷却单元的宽度,为放置在室外节省了宽度空间。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氟泵自然冷却单元的主视图;
[0023]图2为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氟泵自然冷却单元的三维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图1和图2示出了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氟泵自然冷却单元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氟泵自然冷却单元包括置于框架5上的沿着各自的长度方向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卧式的储液器1和卧式的氟泵2。因为储液器1与氟泵2直接相连,因此两者上下临近设置可以缩短两者之间的连接管道的长度,使氟泵自然冷却单元的结构更为紧凑。
[0025]卧式设置的储液器1的入口和出口沿着长度方向均设置在其底部,便于储液器1通过管道与下部的氟泵2相连。储液器的入口与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支管41的上端相连,第一支管42的输出端与第二支管41的下端连通。第一支管42的输入端与冷凝器连接后沿着储液器1的长度方向穿过框架5设置,第一支管42从其穿过框架5的输出端端部折弯竖直向上延伸到储液器1的下部,然后沿着储液器1的长度方向再次折弯后水平延伸,最后与其输出端相连。
[0026]因为氟泵2和储液器1均卧式设置,氟泵2的入口与储液器1的出口相近设置,并且用竖直的第三支管46将两者相连。该设置可以大大缩短第三支管46的长度,且第三支管46不用弯曲设置。设置在氟泵2顶部的氟泵2的出口与第四支管44的输入端相连,第四支管44
从其输入端竖直向上延伸到第一支管42的输出端上部,折弯绕过第一支管42的输出端后竖直向下延伸到第一支管42的输入端的下部,折弯后和与第一支管42的输入端平行的第四支管44的输出端相连,第四支管44的该输出端穿过框架5与室内机相连进行室内外热交换。其中第一支管42的输入端靠近与氟泵2的输入端相对的端部设置。
[0027]为了实现压缩机和氟泵单独制冷,在氟泵2的上部第一支管42的下部沿着氟泵2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一连接氟泵的入口和氟泵的出口的第五支管45。具体地,第五支管45的两端分别与第四支管44和第三支管46相连,并在第五支管45上设置一阻止从氟泵2的出口向其入口流通的单向阀(未标出)。在氟泵2开启时,氟泵2的出口压力大于其入口压力,使得单向阀始终处于被关闭状态,从而第三支管46里的冷媒不会通过第五支管45进入室内机,而只能通过氟泵2使冷凝器里的冷媒与室内机循环起来。
[0028]从冷凝器的冷媒出口流进储液器1内的冷媒很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产生气化,这极易引发氟泵2抽不到冷媒的现象,从而导致氟泵2受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储液器1的下部沿着储液器1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连接储液器1的入口和出口的第六支管47。具体地,第六支管4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管42的输出端和第三支管46相连,第一支管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氟泵自然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置于框架(5)上的沿着各自的长度方向上下设置的卧式的储液器(1)和卧式的氟泵(2);所述储液器(1)的出口设置在所述储液器(1)底部,所述氟泵(2)的入口位于所述氟泵(2)的端部且靠近所述储液器(1)的出口,以及,所述储液器(1)的出口和所述氟泵(2)的入口通过竖直的第三支管(46)相连;所述储液器(1)的入口设置在所述储液器(1)底部且远离所述储液器(1)的出口设置,所述储液器(1)的入口与竖直的第二支管(41)的上端相连;沿着所述储液器(1)的长度方向于所述储液器(1)下部设置的第一支管(4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支管(41)的下端垂直连通,穿过所述框架(5)的所述第一支管(42)的输入端于所述输出端的下部与其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管(42)从其输入端开始折弯竖直向上延伸到所述储液器(1)的下部并沿着所述储液器(1)的长度方向再次折弯后水平延伸到其输出端,所述第一支管(42)的输入端靠近与所述氟泵(2)的入口端相对的端部设置;所述氟泵(2)的出口设置在所述氟泵(2)的顶部且远离所述氟泵(2)的入口设置,所述氟泵(2)的出口与第四支管(44)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四支管(44)的输出端于所述第一支管(42)的输入端下部与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水陈凤坡尹洪秋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西制冷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