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利军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1468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包括电路板和热交换主体,所述电路板位于热交换主体上,所述热交换主体包括至少两个管道,各所述管道并排设置,各所述管道之间通过并联或串联连通形成管路,所述管路的两端分别为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管路两端与外部设备连通,所述管路的两端部分为防电墙,所述管路的中间部分设置有发热体,所述管路内的流体中设置有管路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若干个管道并排通过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连通形成管路,管路的流体中设置管路电路,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模块体积小,U型双叠结构与环形凹槽配合增加密封性,火线零线地线检测电路,保证热交换模块的使用安全。块的使用安全。块的使用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热交换器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流体电热装置一般是通过将电热结构(电热棒或电热管)设置在一个容器或管道中,对容器或管道中的流体进行加热,这种类似于热得快的加热模式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若需要加热的流体较多,且液体为流动状态时,液体受热非常不均匀。
[0003]现有的这种加热模式下的电热装置体积往往都非常大,非常不利于应用推广。同时,通过电热装置对流体加热,又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可忽略的安全问题,即电热结构通电过程,如何保证其使用安全。
[0004]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具有体积小、液体受热均匀、使用安全、便于应用推广等特点。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包括电路板和热交换主体,所述电路板位于热交换主体上,所述热交换主体包括至少两个管道,各所述管道并排设置,各所述管道之间通过并联或串联连通形成管路,所述管路的两端分别为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管路两端与外部设备连通,所述管路的两端部分为防电墙,所述管路的中间部分设置有发热体,所述管路内的流体中设置有管路电路。
[000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中,所述管路电路包括第一零线点、发热体、第二零线点以及温度传感器;在管路的入口端往出口端方向依次设置为:第一零线点、发热体、第二零线点以及温度传感器
[0008]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中,所述第一零线点前面设置有第一地线点,所述温度传感器后面设置有第二地线点,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第二零线点与第二地线点之间。
[0009]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中,所述防电墙的长度大于500mm。
[0010]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中,所述管路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置有U型双叠结构,所述U型双叠结构为凸起环形条,所述凸起环形条上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设置有与凸起环形条适配的环形凹槽,所述凸起环形条上设置有环形硅胶套。
[0011]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中,所述管道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流体水平位检测的感应线路板,为两个倒三角形组成的感应线路板或四个感应点组成四象限的感应线路板。
[0012]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中,所述热交换主体呈U型
体,所述U型体的中部为并排设置的管道,所述U型体的两端之间形成预留空间;所述管道的的数量为至少六个,至少两个管道为加热管道,至少四个管道为防电墙管道。
[0013]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中,所述预留空间中沿管道上设置有电路板、继电器、散热片以及功率开关,所述电路板分别与继电器和功率开关连接;所述电路板上有显示器和按键开关。
[0014]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中,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流量接收器,所述管道的内部设置流量检测器,所述流量接收器与流量检测器贴近对齐。
[0015]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中,所述热交换主体上还设置有火线零线地线检测电路,包括R1B、R2B、R3B、R4B、R5B、R6B、TB1以及TB2,火线依次通过R1B、R2B、R3B及R4B与地线连接,火线还通过R6B与地线连接,R1B和R2B中间的连结点与TB1连接,R2B和R3B中间的连结点与零线连接,R3B和R4B中间的连结点与TB2连接,火线还通过R5B与时序信号芯片连接。
[0016]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技术将若干个管道并排通过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连通形成管路,管路的流体中设置管路电路,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模块体积小,U型双叠结构与环形凹槽配合增加密封性,火线零线地线检测电路,保证热交换模块的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圆柱形结构爆炸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圆柱形结构内部爆炸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方块形结构整体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水电安全防控电路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感应线路板测试点与芯片连接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的两倒三角形的感应线路板示意图;
[0023]图7为本技术的四个感应点组成四象限的感应线路板示意图;
[0024]图8为本技术的火线零线地线检测电路示意图;
[0025]图9为本技术的火线零线检测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7]如图1和图2,为一种圆柱形结构的热交换器模块,而图3则为一种方块形结构的热交换模块,两种外形结构根据不同需要而设定,其内部结构原理相同。圆柱形结构中,流体流动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置在圆柱形结构的两端,而方块形结构中,流体流动的入口端和出口端设置在方块形结构的同一端。本技术以图1和图2的圆柱形结构为例,做出详细说明。
[0028]如图1,热交换器模块外部设置有外壳结构,外壳包括中间筒体101和两端盖103,两端盖103设置在中间筒体101的两端,端盖103与中间筒体101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圈104,用于提高密封性能。中间筒体101的中部开设有便于装配零部件的槽孔,槽孔设置有密封盖板102。
[0029]热交换器模块包括电路板7和热交换主体,所述电路板7位于热交换主体上,所述
热交换主体包括至少两个管道4,各所述管道4并排设置,各所述管道4之间通过并联或串联连通形成管路,所述管路的两端分别为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管路两端与外部设备连通,所述管路的两端部分为防电墙,防电墙部分没有设置发热体,只在管路的中间部分设置有发热体,所述管路内的流体中设置有管路电路。
[0030]如图1和图2,管路的两端还设置上盖板2以及下盖板3,所述热交换主体位于上盖板2和下盖板3之间,所述上盖板2、热交换主体和下盖板3依次连接。也就是说不管管道4数量为多少,只有其中两个管道4与外部连通。
[0031]如图1和图2,管道4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如果只有一个则无法做到大流量小体积,通过管道4并排设置,各管道4串联或者并联连通可以极大的缩减体积。热交换模块加热的流体一般可以为水、气体和油等。
[0032]优选的,为了提高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在管道4的流体中设置管路电路,所述管路电路包括第一地线点、第一零线点、发热体、第二零线点、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二地线点。如图4,在管路内的入口端往出口端方向依次设置为:第一地线点、第一零线点、发热体、第二零线点、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二地线点。
[0033]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给出的为最优方案,实际上可以将管路内的入口端和出口端的第一地线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和热交换主体,所述电路板位于热交换主体上,所述热交换主体包括至少两个管道,各所述管道并排设置,各所述管道之间通过并联或串联连通形成管路,所述管路的两端分别为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管路两端与外部设备连通,所述管路的两端部分为防电墙,所述管路的中间部分设置有发热体,所述管路内的流体中设置有管路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电路包括第一零线点、发热体、第二零线点以及温度传感器;在管路的入口端往出口端方向依次设置为:第一零线点、发热体、第二零线点以及温度传感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零线点前面设置有第一地线点,所述温度传感器后面设置有第二地线点,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第二零线点与第二地线点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电墙的长度大于50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置有U型双叠结构,所述U型双叠结构为凸起环形条,所述凸起环形条上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设置有与凸起环形条适配的环形凹槽,所述凸起环形条上设置有环形硅胶套。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热交换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流体水平位检测的感应线路板,为两个倒三角形组成的感应线路板或四个感应点组成四象限的感应线路板。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热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利军
申请(专利权)人:王利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