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医证素辨证诊疗系统,其包括人机接口,病人信息收集系统及与之相连的推理诊疗系统,所述推理诊疗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证候证素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证型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治法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方剂及药物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遵循中医理论和思维规律,整合以往各种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创立了一种以证素为核心的中医证素辨证诊疗新体系及其信息技术支撑平台,使辨证准确、规范。可用于内、妇、儿等科全病域疾病的中医辨证诊断及治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医诊疗系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以辨别证素为核心的中医诊疗系统。
技术介绍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以专家系统为特点的中医诊疗系统,基本属于单一病种某位专家的诊疗经验,并不是完整的辨证论治系统;后来河南的《李家琪智能诊治电脑》,上海的《通宝中医药咨询系统》、《中医计算机辅助诊疗系统》等,其实质基本属于计算机的检索、咨询,没有人工智能意义上的决策推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辨证论治。国外的专家系统多限定在单一病种或单一目的,更未见到纯粹意义上的中医诊疗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辨证准确、规范,可用于内、妇、儿等科全病域疾病的中医证素辨证诊疗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论治以辨证为前提,辨证准确与否,与中医诊疗效果密切相关。“证”是中医学对疾病中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阶段性病理本质概括。“辨证”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对证候(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而确定其病位和病性等病理本质-证素,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证素”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是辨证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对证候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分级量化,定量刻画证候的诊断贡献度,对证素进行规范,明确证素间的组合原则与具体组合,设定符合客观实际的证素判别阈值,是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关键要素。中医辨证不是以个别精确资料作为判断的根据,目标不是确定病种的独特性,而是强调对病情资料的全面收集和综合分析,从各个方面体现“证”是机体的整体反应状态,用多个不够精细的模糊信息整合成总的病理状况,由基本病理状况的多样性组合、演变,构成病变的复杂性、精确性,从不同病位、病性证素的组合中体现差异。这是-种同中求异、从粗到精的认知方法。心肝脾肺肾等只是大体的病位归属,并非形态结构的精确改变,气血阴阳异常等病性,是对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判断。疾病中总会有一定的证候表现于外,如对寒热的感觉,饮食、大小便、精神状况,有无疼痛、头晕等症状,面色、舌象、脉象等等,这些就是判断机体整体反应状况的主要依据,因而辨证素可以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只要有一定的病情资料,充分运用医师的知识、智能,从外揣内,就能进行辨证。中医辨证是从整体上对病体的邪正状况、病变本质作出判别,因而适宜于建立统一的辨证系统,中医的证型可能是数万个,但其证素则不到60项,有纲领在握。证素越少,医生越容易掌握,可操作性越大,以体现病变的共性;证素的组合越多,能体现辨证的灵活性,反映病情的复杂多样性和每个患者病变的个性差异。中医辨证的原理是“司外揣内”,即根据证候而判断证素。以症为据,从症辨证,有什么样的证候,方能辨出什么证素,这是辨证思维时不能变更的原则。以往常用的对某种疾病列出几个常见证型,然后从中挑选,或者按照某证的诊断标准,套用有无其中某几个症状的思维模式,虽然较为简便,可缩小辨证的范围,便于不甚知晓中医辨证的人应用,但这种据病套证、以证套症的方法,不仅不符合中医辨证的思维原理,并且不能满足临床上对各种病情进行辨证的实质需要,辨证结果也不一定全面、准确。中医辨证不仅是诊断,更是鉴别诊断,诊断可通过几条标准而明确,鉴别则较难罗列标准。一名临床中医要能对全病域疾病进行辨证而“通诊百病”,这就必须全面收集症状,将每一症状对有关证素、常见证型的诊断意义进行深入分析。证素是相对有限的,每项证素都有各自的证候特征,临床时只要能准确判断证素,便抓住了病变当前的病理本质,用有限的证素统无限的证候与证名,便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通过由证候辨证素,由证素组合成证名,这种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原理和方法的阐述,学习时容易理解,临床时易于掌握,能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重复性,就能提高疗效,并有利于整个中医学术的生存和发展。证素辨证可适用于各科诸种疾病的辨证,能灵活地辨别处理各种临床现象。通过四诊而采集各种证候(症状、体征等),其目的都是为了辨别证素,任何证名都是由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的相互组合而构成的,所以证素是辨证的实质和关键。临床上的病情虽然千差万别,并处于动态、演变之中,无论证候的表现是如何的复杂、多样,然从辨证的角度看,其本质则无非是证素的不同。无论诊断是什么病,都可以进行证素的辨别,有的虽然尚未明确为何种疾病,甚至是原来没有的新病,只要掌握了证素的特征和辨别方法,仍然可以进行辨证论治。任何病、症、证(名)均与证素相关,因而可用有限的证素统无限的证候与证名。所以证素辨证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种根据证候,判别证素,组合成证型的辨证方法,揭示了辨证的普遍规律、实质与特点,可涵盖以往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更符合临床辨证的思维原理,学习时容易掌握,临床时便于操作,能灵活地辨别处理各种临床证候,克服了以往古今诸法混用,概念不清、内容错杂的弊端,推介到中医学领域,能更好地适用和指导临床辨证,从而具有比六经、八纲等辨证方法更强的生命力。在上述理论思想指导下,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古今文献、名老中医的辨证经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等资料,运用数据挖掘和信息处理等现代科学技术,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完成了从证候辨别证素、确定证名,根据证名而确定治法方药的本专利技术之中医证素辨证诊疗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1)全面收集症状从寒热、疼痛、舌象、脉象等各种临床病理信息中选择确定700-900个症名并进行诠释,给出可操作性的定义;对症状的轻重程度进行分级量化。(2)证素确定与规范从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的辨证诊断中,提取出常用证素45-55项,包括病位证素如心、神[脑]、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胸膈[上焦]、下焦[少腹]、表、半表半里、经络、肌肤[皮肤、肌肉]、筋骨[关节]等;及病性证素如(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痰、饮、水停、虫积、食积、脓、气滞、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脱、血虚、阴虚、阳虚、亡阳、精[髓]亏、津(液)伤、阳浮、阳亢、动[内]风、动血等。对每一证素进行规范(明确各证素的内涵与外延、特征证候),明确证素间的组合原则,并组合成1400-1600个规范证名,4500-5500个演绎证名。(3)证素判别阈值的设定为了实现整体、多维辨证,综合评判,设置统一的判别阈值,包括基础阈值(可设为65-75)、通用阈值(可设为95-105)、浮动阈值(病情过轻过简、过重过杂时,每次以升或降8-12作为判别值),以便围绕阈值的要求而分配各证候对有关证素、常见证型的诊断贡献度。(4)定量刻画证候的诊断贡献度不同症状的性质、诊断意义各不相同;根据各种症状的复杂表现对各证素或常见证型的关系,划分为特征症、主症、一般症、或见症、否定症等;由于一个症状往往对多项证素都有临床意义,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关系,不仅每个症状对证素、证型的诊断意义不相同,并且各症状组合后的总体临床价值也不相等,每一证素或常见证的诊断都需要根据多种临床表现才能明确,因此,必须将700-900个证候对45-55项证素、180-220个常见证型的诊断贡献度进行定量刻画,实现辨证的量化。(5)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对应治法、主方、药物。(6)信息处理系统在上述(1)-(5)项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医证素辨证诊疗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医证素辩证诊疗系统,包括人机接口,病人信息收集系统,及与病人信息收集系统相连的推理诊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理诊疗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证候证素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证型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治法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方剂及药物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所述证候证素数据库包括700-900个症名及其定义,证素45-55项,证素组合而成的证名1400-1600个,演绎证名4500-5500个;所述证型数据库中包括下列数据:证素判别基础阈值65-75,通用阈值95-105,浮动阈值8-12,700-900个症名对45-55项证素、180-220个常见证型的诊断贡献度量化数据;方剂及药物数据库包括中包括下列数据:主方、药物数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证素辨证诊疗系统,包括人机接口,病人信息收集系统,及与病人信息收集系统相连的推理诊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理诊疗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证候证素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证型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治法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方剂及药物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所述证候证素数据库包括700-900个症名及其定义,证素45-55项,证素组合而成的证名1400-1600个,演绎证名4500-5500个;所述证型数据库中包括下列数据证素判别基础阈值65-75,通用阈值95-105,浮动阈值8-12,700-900个症名对45-55项证素、180-220个常见证型的诊断贡献度量化数据;方剂及药物数据库包括中包括下列数据主方、药物数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证素辨证诊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证候证素数据库包括800个症名及其定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文锋,
申请(专利权)人:朱文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